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9052|回复: 3

[户县报导] 中国农民画奠基人和开拓者 · 户县农民画创始人 丁济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3 16: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农民画店 于 2018-3-6 06:19 编辑

画乡的开拓者  人民的艺术家
----户县农民画创始人丁济堂先生和他的农民画事业

   
         公元2017年9月9日,他走了,享年82岁。
       他走了,他没有躺在鲜花丛中,他的身上没有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没有任何的悼念仪式,没有众多的人们为他送行,没有播放哀乐,没有一个花圈,也没有一个挽联挽幛。他走了,永远的走了,并且是默默地走了。
       他的后事,是他唯一的孙子办理的,也许是不知道办理后事的相关程序,这个看上去二十出头的孙子,没有把爷爷去世的消息告诉爷爷生前所在单位,也没有告诉爷爷生前的同事好友和学生。
       已经告别人生的他,被送到了西安市殡仪馆,在火化之日的前一天晚上,他去世的消息才被户县农民画家曹全堂首先知道了,心情极其悲痛的曹全堂立即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户县农民画开拓者丁济堂先生逝世”的消息,当晚才知道了此噩耗的户县农民画家张林 曹全堂 刘瑞兆,第二天从户县出发,高车速的疾驰到西安市殡仪馆,终于在火化前十多分钟赶到了。
       为逝者送行的人,是逝者的唯一孙子和未婚妻,加上三个农民画家,一共五个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如果没有疾驰赶到的三个农民画家,则是逝者的孙子和未婚妻两个人为逝者送行,将逝者遗体抬起来放入棺椁,两个人将难以办理。)
       向逝者遗容告别时,三个农民画家的心在颤抖,他们心里极其难受的向逝者鞠躬告别。
       逝者是满头的白发,人已经瘦成了一把骨头,曾经英气逼人的面容,曾经俊朗慈祥的形象,简直瘦成了皮包骨头,逝者的眼睛是睁开的,眼睛没有闭下。
       面对如此凄凉的情景,张林刘瑞兆悲从中来,泪水夺眶而出,而悲痛的曹全堂禁不住失声的哭起来了。
       逝者的孙子和张林曹全堂刘瑞兆四个人,含着泪水抬起逝者的遗体放入棺椁,他们整理好逝者的寿衣,盖上了棺盖,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殡仪馆工作人员推着推车将逝者向火化工作间推去。
       张林曹全堂刘瑞兆三个人一直在哭着······
       哭什么?哭谁啊?到底怎么了?逝者,他是什么人啊?
       他是丁济堂。
        丁济堂,生前曾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展览部副主任,陕西美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版画家,陕西省农民画协会主席。去省美协工作之前,曾任户县文化馆群众美术干部,户县文化馆副馆长,户县农民画协会主席。丁济堂从事户县农民画事业六十年,他是户县农民画的奠基人,他是户县农民画垦地播种起根发苗的开拓者,他致力于户县农民画的发展壮大,他为户县农民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户县的文化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户县各级领导、人民群众和专业美术文化工作者的支持下,他和他的战友谢志安 马宏智 刘群汉 王志杰等同志一起奋斗,为户县赢得了“画乡”的美名,户县农民画,成了户县的一个亮丽的名片。丁济堂先生的功绩是辉煌的!
       功绩如此辉煌,人生如此结局,从辉煌到凄凉,巨大的反差,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怎能不让人泪流满面?!
       丁济堂是中国农民画首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户县农民画创始人之一,他-----

      开创画种  堪称鼻祖      

         中国农民画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在江苏邳县 河北束鹿  陕西户县等地起源的。

       难能可贵的是,户县农民画从起根发苗到茁壮成长,农民画活动一直是长流水不断线,并且是不断地发展壮大,以至于此后几十年,户县农民画在全国一直是一枝独秀。

在中国农民画的历史上,户县农民画起根发苗早,持续时间最长,作者队伍最多,在国内外影响最大,在全球形成了户县农民画热,在户县农民画的感召下,全国农民画像雨后春笋般的兴起。198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农民画乡有51个,其中陕西省就有6个。

       户县农民画之花能够绚丽的开放,是因为有丁济棠先生从垦地播种开始,从起根发苗开始,始终不懈的浇灌栽培,是因为有后来刘群汉先生 王志杰先生加入到浇灌栽培,是因为有谢志安先生 马宏智先生的直接挂帅领导,是因为有户县各级领导、人民群众和专业美术文化工作者的关爱和支持。

        1973年,户县农民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后又在全国八大城市巡展,户县农民画大获成功,国家有关部门号召全国要向户县学习,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或者推出或者出版介绍户县农民画成功的经验等书籍,一时间,负责农民画工作的户县文化馆,一年四季,几乎天天象“过会”,一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单位来户县学习“取经”,以至于当时的户县文化馆马宏智馆长谢志安馆长提出了“全国学户县,户县怎么办”的讨论议题。笔者本人作为户县农民画作者,就是当时这一历史时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1974年酝酿筹备,1975年动工建造,1976年落成的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占地面积颇多,建筑面积颇大,设计先进,雄伟壮观,是全国最早的一个专门展览农民画的展览馆。作为户县农民画作者,笔者对当年户县农民画展览馆从酝酿筹备到落成的整个过程略知一二。     

       中国农民绘画,户县实力最大,全国第一个获得“画乡”称号的是陕西户县,户县是中国农民画第一画乡。
       一花引来百花香,户县农民画从一枝独秀,引来了中国农民画的春天,引来了中国农民画的百花园,以至于此后全国涌现出多个农民画乡。全国现在的“农民画乡”,就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学习户县农民画的成功经验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丁济棠等开创了“农民画”这个画种,从此,中国有了“农民画”这个专用词,有了“中国农民画”一说,因此,我们说:丁济棠先生是户县农民画的开拓者,同时,也是“农民画”这一个画种的开拓者,是农民画的鼻祖。
       丁济堂等成就了户县“画乡”的美名,就是因为他-----

              乐于奉献   魂系画乡

         在户县人的心目中,丁济堂永远是户县人中的一员,在丁济堂的心目中,户县农民画的魂永远是他的魂。丁济堂从事户县农民画事业60多年,前30年是直接辅导,后30年是间接辅导。丁济堂曾经满怀深情的说过:“我虽然离开户县30多年了,但是,睡觉做梦经常出现和户县农民画作者在一起的情景,经常是户县农民画相关的事情,我这一辈子和户县农民画是没法分开了,我觉得,自己的魂都是户县农民画的魂。”

       丁济堂是这样说的,他更是这样做的。

       丁济堂的多件作品,在《人民日报》《美术》杂志和美国《国际日报》等国内外大报大刊上发表,蜚声海内外。有人曾经问他“如果不是辅导农民画,您个人的版画艺术成就不知比现在要高多少倍,您不觉得遗憾吗?”对此,丁济堂回答:“我不遗憾,相反,我感到很欣慰,很自豪。我一支笔作画,不如户县1900多支笔作画贡献大。可以这样说,农民画是我的大作品,版画是我的小作品,即就是牺牲一点自己的创作,却看到了农民画的兴盛,看到了农民画改变了农民画家的命运,看到了户县农民画成为户县的形象标志和文化品牌,这种骄傲和满足是无法替代的。”在面对某些不公正决定的时候,丁济堂还曾经说过:“农民画是我的根,是我的命,不搞农民画活着还有啥意思?!我死也要死在农民画的事业上。”丁济堂先生,确实是在用自己的生命,终生拼命的从事着农民画事业。

       辅导农民画,“辅导”就意味着奉献,说白了就是“为他人做嫁衣”。一个人如果不乐于奉献,有再高的绘画水平和再强的组织能力,也和辅导不沾边。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益的生命的意义。”丁济堂具有奉献精神,他就是找到了这种生命意义的人,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民画事业,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和他的战友们合作完成了“户县农民画”大作品。

       在户县农民画活动的初始时期,户县开展壁画活动,具体工作由丁济堂主管,他动脑筋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当时年仅23岁的丁济堂,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敬业精神。由于丁济堂做出了惊人的成绩,馆长谢志安亲自撰文写了“丁济堂模范事迹单行材料”予以表彰。
        为了户县农民画发展壮大,在户县工作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丁济堂为农民画事业不辞劳苦,东奔西忙,没怕过风,没怕过雨,没有怕过风雪严寒和酷暑,户县所有的几百个村庄都有他的身影,他的足迹遍布户县的每一个村庄。他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经常工作到深夜12点才休息。每一次办训练班,几十个学员的食 住 行都要他管,都要他忙很多事情。夏天热,蚊虫叮咬,他不怕酷暑的辅导。冬天冷,和学员一样打地铺,在麦秸窝里睡。在训练班里,每个学员的画,他都要绞尽脑汁,考虑怎样画出个人的特色,怎样较前有突破,有提高,等等。他经常为此夜不能寐。他常常想,作者的父母,还有生产队把劳力送到训练班,如果不出成绩,自己能对得住谁?他要为每一个作者负责到底。有的训练班在山区举办,条件十分艰苦。就这样,他还乐意在农村办班,在山区办班,为什么,他说,这些地方有画不完的速写,有画不完的人物,有画不完的场景。他就是这样不知疲倦的工作,和众多同志携手完成了“户县农民画”这部大作品。
       丁济堂致力于户县农民画事业,以致于成为“农民画”的代号,他到北京等地执行公务,看见他的人,就会议论着说“农民画”来了;他到户县农村,他一进村子,看见他的群众就议论“农民画”来了,并热情的和“农民画”的他打招呼。大家知道丁济堂是一心搞农民画事情的人,因此,用“农民画”“农民画老师”这个代号来称呼他。
       丁济堂辛勤工作,吃苦耐劳,做到了接受任务踊跃,执行任务坚决,对群众美术工作,能够想出各种办法开展活动,由于农民画辅导工作成绩卓著,丁济堂多次被评为县·市·省先进工作者,1984年荣获陕西省首届文艺开拓奖,并且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表彰奖励。
       户县文化馆原馆长马宏智老先生,生前曾说:“丁济堂为户县农民画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评价丁济堂都不为过。丁济堂是一个伟大的辅导实践家。”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西平先生曾经撰文说:“如果叫他自己评价丁济堂,自己只能说出色这一类词。马宏智先生用了伟大一词,仔细一想,户县农民画轰动全国,誉满天下,并且一花引来百花开,带动全国民间绘画大繁荣,难道这不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从事这个伟大事业的主要中心支柱人物丁济堂何以不可称为伟大的辅导实践家。看来,马宏智老馆长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见地不同凡俗。”
        在丁济堂调往西安工作的时候,户县农民画家们送给他一个“赠给我们尊敬的丁济堂老师  人民群众的艺术家  画乡的开拓者  忠诚的园丁   户县农民画全体作者 1985年4月9日”的匾牌 ,以感谢他为户县农民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丁济堂在农民画事业上之所以成功,还因为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团结同志,联系群众,特别是,他善于-----

              发现人才  培养作者

         辅导者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民画创作和活动水平的高低。辅导者是挖金子的人,要有识别金子的能力和开采金子的办法。
       丁济堂发现并培养了大量的农民画作者,李凤兰 樊志华 刘志德 杨志贤 杨生茂 刘知贵 张林 柳绪绪 赵坤汉 周文德 温志强 闫玉珍等一大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人,都是他发现和辅导过的农民画家。
        ------他在甘峪水库美术训练班,培训出了李凤兰樊志华,李凤兰后来创作了好画《春锄》并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樊志华创作了好画《打井》,并在美国讲学,宣传户县农民画。
        ------他在秦镇街道一个纸扎店,发现了小纸扎匠刘志德,把刘志德拉进了农民画队伍,刘志德后来创作了轰动全国的名作《老书记》等一大批好作品。
        ------他在1963年下乡期间,在刘知贵家吃派饭,发现了爱画画的刘知贵,他手把手的教刘知贵画画,后来,刘知贵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出了获全国美展二等奖的好画《顺风》等一大批好画。
       ------他在腊月年集的街头,发现了销售自画自销财神爷灶爷的张林,鼓励张林画画创作,很快,16岁的张林画的《牛马成群》发表在《人民画报》,后来,更是画出了《业大更勤俭》等一大批好画。
        ------他在六老庵村发现了王玉亮 柳绪绪,后来,柳绪绪画出了《车把式》等好作品,王玉亮也画出了许多很好的画。
        ------他发现的作者太多了······
        丁济堂辅导农民画作者的方法,一是个别联系,登门辅导。这是丁济堂经常的基本的辅导方法。丁济堂和农民画作者的关系就像是亲戚关系,来往频繁,炕头,院落,场边,地头,饲养室等,都是丁济堂辅导的地方。那里有作者,就往那里走,有时一天走访五·六个作者。如果有几天没有下乡,心里就慌,感到空虚,因此,他经常性的下乡辅导作者。二是举办美术训练班集中辅导。几十年来,丁济堂举办农民画创作训练班达300多次,他办班不拘形式,那里能办那里办,在山里办,在平川办,在县上办,在乡上办,在工地办,在学校办,在村里办公室办,每个训练班一般都是20多人。三是通过农村的美术活动培养作者。即黑板报,壁报,小展览,人头像光荣榜等,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四是配合县上举办各种展览培养农民画作者。县上职能部门经常举办农业展览,科普展览,法制展览,教育展览,······,结合展览辅导作者,这样,作者学会了办展览,还可以创作几件好作品。
       户县农民画的作者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以生产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很大,很辛苦,出于爱好画画,拿起了画笔。这些人初学时,迫切需要指导,一些人为了得到辅导,不知在文化馆门前转了多少圈,才下决心走进文化馆辅导老师的房间。丁济堂每发现一个新作者,就好像发现一个宝贝似的,鼓励扶持 巩固他的兴趣。丁济堂千方百计的支持作者画画,当有的作者家里困难,买不起颜料纸张,他就到新华书店和商店,求爷爷告奶奶的找一些包装纸,裁剪整齐,到报社买一些速写纸给他们送去,把文化馆不用的画笔铅笔广告色给他们送去。下雨天,丁济堂到他们家辅导他搞创作。在辅导中,丁济堂特别注意辅导方法,对他们能拿起画笔搞创作,予以充分肯定,并善于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对于他们的画作,丁济堂首先肯定画的可取部分,然后指出不足,讲清道理,让其自己修改完成。他从不伤害作者的自尊心,从不挫伤作者的积极性,从不嫌他们画的不好,从不给他们泼冷水,他认为,辅导者的态度可以扼杀一个人才,也可以使一个小苗成长为大树。农民画作者们说,丁老师左手拿的是活扳子,右手拿的是气管子,总是给我们上劲和打气。
       丁济堂给作者打气上劲,在热情辅导农民画作者的前提下,也给自己的创作上劲,几十年来,他------
               
                    业余创作  成果丰硕

         辅导者如果不搞创作,没有创作像样的作品,就没有创作的实践,就没有创作体会。辅导农民画创作,辅导者也必须搞创作。这是丁济堂关于辅导者创作方面的观点。

丁济堂将成就农民画事业当做“大作品”,将自己的创作看成是“小作品”,“小”以“大”为转移,“小”绝对服从“大”,“大”是本业,“小”是业余。

      丁济堂在辅导好农民画的前提下,利用零碎的业余时间才搞自己的版画创作,丁济堂的创作时间,比业余还业余,他总是辅导作者,根本没有完整的时间搞创作,只能利用零星时间,一幅木刻往往需要半年或者是一年时间才能完成。因为辅导农民画,丁济堂整天人在农村,心也在农村。农村的人,农村的环境,农村的乡土民情,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都在他的脑子里扎下了根,题材多的画不完。
       自1956年开始辅导户县农民画作者以来,在业余时间,丁济堂创作了50多件作品,其中,入选全国美展14件,《人民日报》发表4件,《美术》杂志发表2件,《文摘报》发表1件,《中国文学》(英文版)发表2件。《粮棉丰收》被国家对外文委收藏并巡回国外展出,《人勤春早》被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砌坝》随“中国现代版画展览”在德国展出,并编入德国出版的《中国现代版画选集》(英文版),《碾场》参加在法国“中国木刻五十年展览”,《丰年》《收工之后》《栋梁之才》《家庭商店》四幅作品参加了意大利“世界美术大展”,其中《丰年》编入《世界美术》大画册;《看戏》在美国《国际日报》头版发表,《打红枣》发表在美国《亚特兰大日报》,《家庭商店》一画发表在亚特兰大举办的“丁济堂版画展和户县农民画展”的海报上,《农家秋色》一画被陕西省林业厅作为礼品赠送给美国爱达荷州政府,《山区猪圈》一画被加利福尼亚大学艺术系收藏,《瑞雪迎春》《粮棉丰收》《农家秋色》三件作品编入美国出版的《陕西旅游指南》一书,书中还介绍了丁济堂辅导户县农民画的事迹。《人民日报》《美术》杂志《中国现代版画选集》《中国版画年鉴》《美术资料》等大报大刊多次发表他的画作,《延河》《延安画刊》《群众艺术》《陕西教育》等许多刊物使用他的作品作为封面或者是封底。丁济堂创作的版画在市场上倍受青睐,有3000多件版画作品被世界各国宾客收藏。
       丁济堂的创作与农民画辅导是统一的,他用自己创作的经验更好地辅导农民画,在辅导农民画作者的过程中,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辅导农民画第一,个人的创作第二,永远把农民画辅导放在首要的位置,他说,我的创作是小作品,农民画事业是大作品,我一生倾心的辅导了户县农民画,因为,我的魂,是和户县农民画连在一起的。
      丁济堂后来到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工作,工作地离开了户县,但是,户县是丁济堂心与魂的永驻之地,户县是丁济堂和他的战友们开创事业发展事业的地方,户县是丁济堂的“娘家”。丁济堂这个已经“出门”“嫁”到陕西省美协的亲人,“人在曹营心在汉”,始终不忘户县这个“娘家”,始终帮助着“娘家”人,并且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多方面的给“娘家”人户县人“偏吃另待”。因为他对户县农民画情有独钟。
      丁济堂魂系户县农民画,终生为了农民画,为户县赢得“画乡”美名,我们应该知道,丁济堂为此做出了重大牺牲,因为他-----


      为了大家  难顾自家

         丁济堂的家乡,在陕西省城固县文川老庄镇丁家湾村,1955年,20岁的丁济堂从城固师范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户县东南距县城大约三十里的黄堆村小学任教,1956年到户县文化馆任专职美术干部,主要是辅导群众美术工作。
       丁济堂一心为了户县农民画事业,他对农民画辅导工作已经“上了瘾”,像吸烟一样,戒都戒不了,哪怕受到了某些不公正的打击,心里有时不痛快,但是工作已经形成惯性,仍然是一个劲儿的超前冲,总是不停。他每天起床之后,不跑步,不锻炼,就去干他计划要干的事情,在家吃完饭也不休息,饭碗一放起身就走,不是和领导·同事共商农民画发展大计,就是下乡辅导训练班农民画作者或者是寻访农民画作者,他的心里装的除了农民画还是农民画。他的妻子认为他这是一种病----“迷恋工作病”,叫他好好的治一治。对此,丁济堂乐呵呵的说,得了这种“病”才好呢,农民画是他的精神支柱,始终支撑着他,他心理上有了这种“病”,身体上就不会有病。
       对于自己的家庭,他是“吃完饭,丢下碗,家里啥事全不管。”妻子的病,孩子的教育以及所有家务活家务事,他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城固县距离西安户县,并不是很遥远,可是,丁济堂每年回老家看望父母亲一次也做不到,因为他没有节假日,他在不分年节的工作着,离别老家50多年,他没有回老家过过一次春节。时间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他只能是寄一些生活费回去。
      有一年夏天,家里来信说母亲病重想见他,他急忙回家,快到村了,发现母亲坐在地里拾麦穗,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定睛再看,果真是母亲。原来,是母亲为了见儿子一面,故意说病重的。母亲说:“不说病重你不回来,妈老了,活不了几天了,想见你一次,把心都想烂了。”丁济堂看着真的已经老了的母亲,看着母亲难过伤神的样子,泪水止不住的流了下来。他扶起坐在地上的母亲,背上背篓,慢慢的和母亲走回家里。
      丁济堂这次回老家,人在陕南老家里,心却在户县农民画的事情上,但是又不忍心给母亲说“走”。母亲知道儿子工作忙事情大,仅仅是过了一天,母亲就说,妈知道你在家也扎不住脚,你住一两天就回单位去吧。妈见了你,就安心了。深明大义的母亲,是这样的理解并支持儿子的事业,令人敬佩!丁济堂回到户县,常常想起父母亲的话,他觉得,自己如果闲着不好好工作,别说对不起党和人民,首先对不起父母亲。
       丁济堂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但是,他的家庭却是十分不幸的。到了晚年,面对家里病人多,孩子没有工作,家境比较凄凉的状况,他回首家庭往事,深深的感到:很对不起父母,他没有更好的孝敬父母,他不是一个好儿子;他感到很对不起妻子,妻子承担了全部的家务,而他没有管这个家,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他感到对不起子女,孩子的成长教育,他没有管过,孩子们都没有正式工作,他不是一个好爸爸。如今悔恨,为时已晚。家里的悲戚状况,常常使他暗地里伤心的流泪。

        ······

       如今,丁济堂走了,他没有躺在鲜花丛中,没有众多的人们为他送行。他走了,永远的走了,并且是默默地走了。我们怀念丁济堂先生,追忆丁济堂先生和他的农民画事业,深深地感到,丁济堂先生,终其一生,和他的战友们成就了户县农民画事业,他的心他的魂始终和户县农民画连在一起。这就是本文一开始为什么许多农民画作者难过的哭丁济堂的原因。

        丁济堂,一个家在陕南,走出陕南奉献于户县的人,如同勤劳一生的园丁,培育了户县农民画之花,成就了户县“画乡”的美名,为户县农民画垦地播种 起根发苗 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户县人民将永远铭记丁济堂先生的巨大功绩。
        在此,笔者把撰写的挽联,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向敬爱的丁老师敬献挽联:


    心血洒遍鄠邑,功绩何在?在户县农民画起根发苗不断壮大!
    鞠躬尽瘁一生,辛劳为谁?为户县农民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敬挽敬爱的丁济棠老师



    居丰功却低调   告别人生没有扰人    您默默地走了   民心痛哉 !
     有恩人岂能忘   鄠邑地大有君席地    您久久的住吧   人心慰也 !  

                                    -----敬挽敬爱的丁济棠老师

    (丁济堂先生,是户县农民画垦地播种、起根发苗的开拓者,丁济堂先生的魂,始终和户县农民画连在一起。丁济堂先生的骨灰,暂时存放在西安市殡仪馆。希望在户县大地上有丁济堂先生安息的一席之地,并希望丁济堂先生安息之地成为爱户县爱家乡教育基地,莫让为户县文化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丁济棠先生的魂灵漂泊流落。)

      丁济堂先生永垂不朽!

(说明: 丁济堂老师的名字,一直是使用“丁济棠”这个名字,到了晚年这十多年,才使用“丁济堂”这个名字。笔者曾询问丁老师,这个“堂”字是不是错了?丁老师说,因为后来办理的身份证的上面是“堂”字,所以改为了“丁济堂”。因此,此文中及下面的文字和图片说明中如果出现“丁济棠”或者是“丁济堂”字样,均为同一个人,均为丁济堂先生。)

丁济堂先生的农民画人生
imgapp97_副本_副本.jpg
户县农民画开拓者丁济堂

20171222_080056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户县农民画开拓者丁济堂

imgappz_副本.jpg
户县农民画开拓者丁济堂

23_副本.jpg
户县农民画开拓者丁济堂

Screenshot_2018-03-02-16-21-29_副本.png
1956年,丁济堂调往户县文化馆任群众美术(户县农民画前身)专职辅导干部,从此,开始了他的农民画事业。图为当年在户县涝河岸边留影。

Screenshot_2018-03-02-16-21-47_副本.png
1957年10月,在户县钟楼洞子里面,举办了户县第一个美术训练班。图为2005年丁济堂(右二)和当年的部分学员樊志华(右一)邵元宗(左一)葛继武(左二)合影。

Screenshot_2018-03-02-16-21-55_副本.png
1958年,户县开展大画壁画活动,户县举办了第一次美术讲座,著名版画家修军主讲。图为户县文化馆干部和修军合影。前排右起为丁济堂  赵志胜,后排右起为馆长谢志安  修军  王景生。

20171020_171502_副本.jpg
1958年,丁济堂和前来开门办学的西安美院老师陈士衡在户县甘峪水库工地举办了美术训练班。图中二排中间为陈士衡,二排左二为馆长谢志安,三排左一为丁济堂。

20171023_150642_副本.jpg
1959年春,西安市举办第一次群众美术展览,户县的作品最为突出,受到了华君武  石鲁 等领导的赞扬。图为筹展人员合影,前排右一为丁济堂。

Screenshot_2018-03-02-16-22-11_副本.png
1960年,在西安举办群众美术赛画会,丁济堂率8名户县农民画作者参赛,全部获奖,丁济堂获组织辅导奖。图为户县参赛作者在美协西安分会大院合影。后排右一为丁济堂。前排右起为 杨志贤 王户羊 樊志华 张智敏,后排右起为 丁济堂 单春荣 董正谊 杜志廉。

20180303_132213_副本_副本.jpg
1960年参加斑竹园美术训练班的主要学员张智敏(左)杜志廉(右),在陕西省农民画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和当年主办训练班的老师丁济堂(中)合影。

Screenshot_2018-03-02-16-22-18_副本.png
户县文化馆干部丁济堂(前左)在辅导农民美术爱好者进行创作,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      新华社记者  李一方 摄   1964年3月30日中央新闻照片发表

20171023_080111_副本.jpg
1965年,户县农民画在天津  沈阳和亚非作家会议上展出,1965年《人民画报》196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分别专版介绍了户县农民画;1967年,中央美院  浙江美院先后访问户县农民画。由此说明,户县农民画在文革之前在全国就开始有影响了。图为城关美术组与中央美院王龙老师(右一)座谈会之后留影。前排右二为丁济堂。

Screenshot_2018-03-02-16-22-29_副本.png
1970年丁济堂奔赴宝鸡峡水利工地开展农民画活动

Screenshot_2018-03-02-16-22-35_副本.png
1973年10月户县农民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户县农民画 ” 大作品合作者,左起:丁济堂  谢志安  马宏智  刘群汉,在天安门前留影。

Screenshot_2018-03-02-16-22-44_副本.png
1974年,丁济堂(左三)在户县钓鱼台举办农民画训练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左二)同志前来参观。

20171023_084402_副本.jpg
丁济堂(右二)和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画家亢龙(右一)正在辅导农民画作者白绪号(左一)  樊志华(左二)  马亚莉(女)

Screenshot_2018-03-02-16-22-54_副本_副本.png
1975年    丁济堂  刘群汉(右)在户县秦岭山区辅导农民画时的合影

Screenshot_2018-03-02-16-23-00_副本_副本.png
丁济堂辅导户县农民画作者    赴秦岭山区八里坪村途中

Screenshot_2018-03-02-16-23-15_副本.png
1978年,丁济堂先生在户县六老庵村美术组给大家做速写示范

im_副本.jpg
1979年   丁济堂先生和户县农民画家刘志德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Screenshot_2018-03-02-16-23-25_副本.png
1981年,丁济堂在骨干作者训练班指导农民画家的创作。1982年1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        薛治平 摄

20171023_144351_副本.jpg
1981年12月,在全国农村文艺“双先”表彰大会期间,丁济堂(左一)和代表们参观中南海时留影。

20171023_084600_副本.jpg
1984年,丁济堂正在辅导农民画作者。此照片发表在1984年12月8日《人民日报》第三版,文字说明是:“陕西省户县农民画协会主席丁济堂正在指导学员作画。丁济堂从1956年开始辅导农民画,培养出一大批农民画家。   新华社记者  张新民  摄影 ”

Screenshot_2018-03-02-16-23-46_副本.png
1985年,丁济堂调往陕西省美协工作,离别时户县农民画全体作者给丁济堂赠送了一块金字功德匾。

20171023_081946_副本.jpg
在陕西省委宣传部  省文联  省文化厅  省民政厅的支持下,陕西省农民画协会于1993年12月5日成立,大会聘请省文联主席李若冰同志为省农民画协会名誉主席,大会一致推选丁济堂为省农民画协会主席,户县的刘群汉  刘志德  李凤兰  刘知贵  王天孝 任副主席。前排左起为傅恒学  刘群汉 丁济堂 李若冰  李凤兰

20171023_082545_副本.jpg
陕西省农民画协会 户县农民画协会联合举办全省农民画新作联展,省建设新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岳亮  省农民画协会主席丁济堂,户县县委书记王炳南  县长夏俊山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阅农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20180303_151923_副本.jpg
陕西省农民画协会主席丁济堂和副主席王天孝(左)在一起

imgappx_副本.jpg
丁济堂先生

imgapp57_副本.jpg
1974年,丁济堂在户县大王西村举办农民画训练班,图为丁济堂正在和学员们研究作品。

imgapp59_副本.jpg
1980年丁济堂正在辅导农民女画家刘金花作画

20171023_084532_副本.jpg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华君武经常关心户县农民画。1985年2月户县农民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丁济堂为华老介绍户县农民画。

imgappv_副本.jpg
丁济堂先生正在创作版画

20171023_084512_副本.jpg
1993年,丁济堂在陕西省美术馆举办了户县八位农民女画家作品展。图为展览期间召开座谈会时的丁济堂(左一)

20171023_145821_副本.jpg
丁济堂(左一)陪同美国亚特兰大大学教授夫妇到户县农民画家白绪号(左二)家访问

20171023_145528_副本.jpg
1996年,陕西省农民画协会代表团访问美国,在户县农民画展出期间,中国驻洛杉矶双语电视台台长  总编辑前来参观。图为丁济堂(前排中)和来宾们合影。

imgapp99_副本.jpg
丁济堂(前排左二)陪同外国教授到户县北待等村访问农民画家张林  魏鹏鹏  何富平

imgapp96_副本.jpg
丁济堂(左二)陪同美国波士顿约翰夫妇访问户县六老庵村农民画家柳绪绪(左三)和农民女画家闫玉珍老人(右三)后留影

05012247105m_副本.jpg
丁济堂先生

imgapp198_副本_副本.jpg
户县农民画在美国展出     图为丁济堂先生在好莱坞

20180303_102627_副本.jpg

20180303_101907_副本.jpg
《画乡开拓者丁济堂》
王西平  编著
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 2011年出版

(编著作者:王西平,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   ※   ※   ※   ※   ※   ※   ※   ※   ※   ※   ※   ※   ※



没有丁济堂   就没有户县农民画


文   摘
20180303_161012_副本.jpg
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丁济堂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画美术组,举办了第一个农民画训练班,点燃了中国农民画运动的燎原火炬。


20180303_161034_副本.jpg
户县县委书记陆晓延:没有丁济堂,就没有户县农民画。为丁济堂先生立传正名,就是为户县农民画正本清源。
为这样的人立传,不仅可以真实的再现丁济堂先生在户县农民画发展史上的足迹,彰显他的艺术品德,艺术才华,以及甘为人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励更多的农民画工作者和农民画家更好的扛起户县农民画这杆大旗,继续保持户县农民画在全国的领头兵地位。
已成为新中国文化品牌的户县农民画,是先进文化的突出成果。户县农民画是户县的文化标志。地域名片、光彩形象,是户县的“软实力”,是户县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户县农民画在对外交往、招商引资中为户县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是无法估量的,它对户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乃至整个地域的历史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丁济堂在户县三十年,始终是户县农民画这台大戏的主要执行导演
丁济堂和他的搭档刘群汉王志杰等人,在党和政府以及文化艺术部门的领导和同志支持下、协助下,披荆斩棘,走出了一条新路,开辟了一方新天,创立了一个画种,成就了户县农民画,也推动了全国农民画事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丁济堂,就没有户县农民画。

20180303_161123_副本.jpg
中国新闻社记者阮萌:丁济堂,户县农民画之父

20180303_120720_副本.jpg
陕西省艺术馆戴刚毅:丁济堂为户县农民画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80303_120707_副本.jpg
户县文化馆原馆长马宏智:丁济堂是一位人民群众的艺术家

20180303_120508_副本.jpg
中国新闻社记者白林 高晓岩:户县农民画,是新中国出现的无数个奇迹的一个

20180303_120846_副本.jpg
户县农民画 老画家周文德:诚然,农民画事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可以肯定的说,丁济堂老师是户县农民画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可以说,没有丁济堂,就没有户县农民画。我们这样说,对丁老师来说,当之无愧,名副其实。

20180303_120753_副本.jpg
国家特级教师赵昌济(初红):丁济堂是户县农民画的创始人


20180303_120345_副本.jpg

20180303_120208_副本.jpg

20180303_120229_副本.jpg

20180303_120429_副本.jpg

20180303_120443_副本.jpg

20180303_120528_副本.jpg

20180303_120306_副本.jpg

20180303_120630_副本.jpg

20180303_120816_副本.jpg

20180303_120617_副本.jpg

20180303_120146_副本.jpg

20180303_120100_副本.jpg

20180303_120128_副本.jpg

发表于 2018-3-15 01:31: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丁济堂的后事是他孙子料理的,哪他的儿子呢?除了孙子再无别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5 06:06: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奋勇前进 于 2018-3-15 06:29 编辑
太行脚下 发表于 2018-3-15 01:31
丁济堂的后事是他孙子料理的,哪他的儿子呢?除了孙子再无别人了?

丁济堂先生儿子身体有病,生活一直难以自理。丁济堂先生走了,能够料理家中事情的,只剩下唯一的孙子是正常人,只能是唯一的孙子和未婚妻,料理丁先生的后事。文中已经说明:丁济堂先生家人病人多,丁济堂先生的家庭是十分不幸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6: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农民画店 于 2018-3-28 16:44 编辑

                              
魂归鄠邑?  魂归城固?
户县农民画创始人丁济堂先生可以魂归鄠邑吗

https://bbs.xhume.cc/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899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