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6984|回复: 8

清丽雄爽 曲词独芳——户县曲子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14: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清丽雄爽 曲词独芳——户县曲子散记
                                                 耿朝晖



小的时候,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最感高兴的事,就是听我村王福、赵福贤、耿志德一伙人围坐在炕上或在院子里念曲子。那清丽雄爽的曲子,惹得一巷人如痴如醉。2006年,县文体广电局组织局创研室、文化馆四五个人,搜集整理曲子,拟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人自始至终参与了此项工作,特别是担负起整理申报文本的任务,和刘高明、任开成、王占奇、刘珂等同志一起,采访了几十个老艺人,走访了吴家寨、栗峪口、焦西、罗什、韩五桥等曲子社,翻阅了不少文史资料,对户县眉户曲子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半年间五易其稿,整理出了文本,按时向国家、省、市申报。最近,欣喜地听到户县曲子已列入省市非遗名录、国家文化部已进行了公示的消息,不少同志又多次向我打听有关情况,觉得有必要将有关资料以散记形式展示给读者,以期得到更多的指正和补充,同时也以此文作为对明代散曲大家王九思540周年诞辰的纪念。

自古京畿文事兴——“曲子的定义

和它能够遗存的原因以及分布的区域、范围




这里的曲子,不是人们平常说的带有韵文特点的曲儿,也不是指歌曲,而是指按一定曲牌唱出的带有清唱坐唱特点的曲词一体的曲子。





说到遗存,起决定作用的自然是户县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户县属周秦汉唐13个封建王朝的京畿之地,古谓
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其先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执天下农桑。六七千年前,户县就种植稻谷,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丈八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碳化粳稻。户县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中部为黄土高原,北部为渭河阶地,确实是较早的农耕文明发源地。文王建都于沣,国立译经场草堂寺,使户县名扬海内外。唐代大诗人杜甫、李白、白居易,宋代的户县主簿程颖,都在这里留下了游历的踪迹和珍贵的诗文。王重阳在这里创立了全真教,与明代王九思差不多同处于一个历史阶段的公输堂、钟楼,至今绚丽辉煌。《诗经大雅》就有关于灵囿的歌唱:王在灵囿,悠鹿悠伏,悠鹿卓卓,百鸟霍霍。《诗经》中的《终南》和《陟彼南山》,就写的是咱现在南边的山。写周地人民劝戒君王永远不要忘记周的土地和人民。西周之时,幽王宠褒姒忘了国家和社稷,沣镐一带人民为之哭泣和哀怨。户县曲子中的《西京》、《凄凉》等调子就是当时的泣诉调流传至今。《刘海收妻》、《蟠桃宴》、《大赐婚》说的就是在户县曲抱村发生的事。




户县地处终南一隅,位于汉唐京畿重地的地理优势,战略又非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历史上大的战乱比较少,经济相对稳定。人文底蕴丰厚,特别是具有丰富的山歌、民歌、樵歌、牧歌、儿歌资源的终南山麓和丰富渔歌资源的渭水之溪,使户县成了曲子的发祥地。





目前的现状,全县518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会哼会唱曲子的人。从分布的区域看,主要有吴家寨村、卢五桥村、中牛东村、甘水坊村、焦西村、栗峪口村、乌东村、罗什村、定舟村等。这几个村基本上都有曲子社,但活动情况不一。一个曲子社大都是几个村的文艺骨干组成的,自然涉及到不少村子。据推测,至少涉及一、二百个村子。最近一个时期,由退休教师陈炳森老师组成的曲子班社,活动成绩突出,受到文化界关注。





传播的范围很广。眉户曲子专家米希在《传统曲子汇编》一书中说:
清代乾隆29年,清王朝从辽宁奉天派出边防军向伊犁河谷进发途经陕西甘肃时,眉户曲子艺人也加入到队伍行列中,在长途跋涉休息时,念起曲子以解乏困,还有艺人索性哭牛车上,边走边唱,从此眉户曲子便和这支队伍结下了缘份,慢慢地演变成锡伯族的秧歌歌舞形式。清代后期,户县眉户曲子流传到河南的西部、南部和山西的南部、中部和湖北的西部,并西达甘肃、青海等地,1951年流传到西藏拉萨。他还说:郿县一带为西路,周至、鄠县、长安为中路,二华一带为东路,东西两路均为光绪三年1877年关中大饥时周、户长一带人向外地、外省寻谋生活而形成的,(见《郿鄠音乐》第3页)。

户妪杜媪犹素歌——曲子的历史渊源




朱敬修先生在他的《宋代曲子兴衰思辩》一文中曾这样说:
曲子,兴于唐而盛于宋,又说:曲子,起于民间而工于乐工,曲子之词则以数以千计的词人的倚声填词而流传于世(摘自1992年《中国音乐》第三期29页,见曹希彬《陕西地方眉户曲子音乐》第385页)。

宋人王灼的《碧鸡漫志》载: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老艺人乔荣堂的说法更早:
听老人说早在西周之时,幽王因得宠褒姒忘了国家社稷,沣镐一带的人民为之哭泣和哀怨,哭声如泣如诉,曲子中有些像《西京》《凄凉》等调子就是当时的泣诉调遗存至今




墨遗萍、王绍猷的观点,不仅谈了起源,还指出了与元曲的关系,更突出了王九思的贡献。他们著文说:
我认为郿鄠曲子是起于陕西的郿鄠二县。它是絃索腔(元曲杂剧)衍流下来的一支遗脉,这点应当肯定。明代户县的王九思(14681552)的出现,使户县郿鄠曲子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史称:康海坐瑾党落职,每与王九思等相聚沜东鄠杜间,挟声伎酣饮,制乐造歌曲,自比俳优,以寄其怫郁,又善搊弹琵琶,后人转相仿效。戏曲史家贾芝说:郿鄠曲子原是由元明的北曲吸收郿县、鄠县的山歌、牧歌、情歌、儿歌等发展而成的,在搬上舞台成为独立的剧种以前,它是由歌者用三弦等乐器伴奏演唱,并不需要任何动作,所以也叫郿鄠坐唱。(见曹希彬《传统曲子汇编》贾芝的序)王绍猷在《郿鄠来源之初步探索》一文中说得更清楚:户县的王九思,因受刘瑾株连,罢官后,不拘礼法,打破儒家的传统观念,寄情于声歌之中,聚集词类,常在沜东户、杜之间,查考古时的清调,调理了北地的歌曲,康著有《沜东乐府》,王著有《沜东新稿》。朝邑韩苑洛诗中亦有户妪杜媪犹素歌之句,这说明康王从民间声技中,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北曲,这支元曲的余势,就从俚曲小调上渐渐地发展起来。




王九思家班,成立于明正德六年(1511),
王九思任班主……王九思出资,邀请名师,闭门三年学三弦,弹琵琶,继承宋代以来的弹词赚词诸宫调,配合民间流行的小曲、小调,制乐度曲,每成一词一曲,必令家班歌伎演唱,自己以琵琶三弦伴奏,引吭高歌(见《陕西地方志文化艺术志第377页》),有力地推动了郿鄠曲子的发展。

清柔迷胡醉闾巷——曲子的价值




谈到郿鄠曲子价值,省戏曲专家吴富兴老师评价很高:
户县郿鄠曲子是中国几十个曲牌体中的重要成员,同是又是陕西数一数二的剧种,是无可替更的剧种。现从三个方面叙述如下:

之一: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据曹希斌、姜德华考证,户县传统曲子开篇有《曲子歌》、《朋友曲》等7种,风俗篇有《三懒汉挖银子》、《张连卖布》等21出,演义篇有《文王访贤》、《古城会》等27出,传奇篇有《冯尚积德》等32篇,古怪篇有《大赐福》等5出。《陕西传统剧目说明》一书统计有150多出。





(1)这些剧目及唱词反映了明和明代以前的社会历史现实。户县郿鄠曲子,特别是
户县王九思散曲《碧山乐府》、《渼陂集》等,对陕西散曲及至北曲的收集、整理、创作、研究,颇多贡献。(见《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360页)热于耳而动于心……秦人有一清二黄三桄桄之说。即曲子戏,他是一种语体的言韵,也是一种平民化的文学,农村最为欢迎,妇女更其喜爱。(见《郿鄠来源之初步探索》王绍猷著)。他们对现实的感受比较真切……作品中发出愤懑的声音,如康海《寄生草读史有感》:天应醉,地岂迷,青霜白日风雷厉,昌时盛世奸谀蔽,忠臣孝子难存立,朱去未斩倭人头,祢衡休使英雄气(见《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振淮费振刚主编),显示了郿鄠曲子词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作品无处不有的广泛的人民性。




(2)眉户戏的舞台演出,更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能起到应有的宣传教育作用。原文化馆馆长刘滨海先生回忆,解放后户县曲子班社积极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先后排练或创作出《梁秋燕》(1954年)、《中秋之夜》(1956
1957年)、《妇女生产歌》(1958年韩五桥刘育秀创作)、《蟠桃园》(1964年)、《扎根乡村闹革命》(1971年)、《重上阵》(1979年)、《兰香劝夫》(1984年)等许多优秀的节目。1958年,县城南关村人吴德,在《梁秋燕》中饰演梁老大,非常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杨明轩等人的接见。

之二:艺术价值非常重要




(1)郿鄠曲子戏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形式灵活,曲调十分丰富,几乎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曲调既有北曲、弹词的遣脉,又推动了平民艺术的发展。郿鄠曲调有120个,如果把一个曲调的东、中、西路唱法算起来,就是243个。《郿鄠曲子》一书标明在户县的唱腔有六句背宫、穿字句背弓、落背弓、吹腔、反金钱、老五更(一)、老五更(二)、老五更(三)、边关、老龙哭海、黄龙滚、琵琶、韵调、十字断、两头慢、进兰房、闪断桥、硬腔调、慢诉、五更、慢五更、西京托、十里堆、采花郎、剪尖花、太平调、紧诉、大十片、哭纱窗、凤阳调、金钱吊葫芦、钱歌调、游心调、五柱香、绣荷包、绣海花、一点油、六月花、打连香、岗调、断桥、相面曲等42种。联唱有五更鸟、月调、慢五更、岗调、戏秋千等9个。百戏图有月调、银钮丝、劳子等11个,疑情有月头、慢桥、梳妆台等13个。曲牌有大金钱、西京过板等51个。





(2)音乐特色诙谐生动,有浓郁的泥土味,叙事抒情,宛转妥协,全发自然,秀丽雄爽,推动了散曲的研究。曲子是联曲体,一唱到底的套曲,有自己的规律,如起腔为
越调,那么尾声也就以越尾而结束。起调为背宫,落尾的调也必是背尾;如果起调为背宫调在前,越调紧接其后,那么到了尾声,是越尾在前,背尾在后;形式古老严谨,一人主唱,众人合唱,是一种帮腔形式,别有风格;一般不用打击乐,以弹拨乐器为主,其中以三弦为主要骨干,为领奏乐器,其它的有板胡、二胡、笛子和以碰铃和四页瓦为击节的辅助乐器;户县曲子的调式均由5、7、1、2、4、为五声骨干音,六声、七声徵调式,其中以微降“↓7最为突出,即非升4,非原位4,非降7,非原位7,演奏时用手指力度控制。

之三,学术价值很高




眉户曲子音乐的民歌体,抒情性和她对民间歌谣的天然亲和力、融合力,使得一些散佚的民间小调能及时得以吸附和整理,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曲子唱词的民间文学作品价值值得研究,反映生活疾苦的,感情凄婉,催人泪下,快愉之作,更是恢谐有趣。如《张连卖布》中:
载倒了驴拌了鞍,把你拌得面朝天,把娃滚咧个泥蛋蛋,很有趣味。

保护”“守护路还长——对眉户曲子保护工作的建议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句内涵非常深的话: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说起户县对曲子的保护,开拓性贡献的当属曹希彬老师。没有曹老师这个
挖宝人,就没有人深入田间地头录音、访谈,谁还知道吴平、乔荣堂、吴景玺、卢茂义、崔念昔、韩世德、杨天寿、李继成、陆振华、蔡恒武、杨儒礼等一批代表性人物?也就没有《传统曲子汇编》、《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户县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户县卷》、《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户县卷》、《传统曲子汇编》等5本书,更没有吴家寨、韩五桥、栗峪口等几个至今活跃的曲子社,这次申遗将会遇到史料匮乏的尴尬局面。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没有一批事业心很强的人,事业就难以发展,一个曲子社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这个道理。吴家寨曲子社,发展到7代17人,现在由吴振威、吴奇周、张志贤等一批人支撑者;韩五桥曲子社,发展到4代十几人,现在由卢登荣、卢天成、韩天喜等支撑者;栗峪口曲子社发展到5代30多人,现在由王春峰、杨峰支持者;焦西村发展到6代二十多人,现在活动少了。冯振邦老汉八十五岁了,提起来话语不断:
再不抢救,我肚子里的几十本戏就不出来了;罗什村曲子社发展到6代十多个人,但现在仅凭六十七岁的王文学老汉一人支持者;乌东村发展到5代11人,现在的班首王登银已经71岁了,濒危状况确实不容忽视。令人高兴的是退休教师陈炳森同志,在他家里,常聚集杜智敏、侯乃群等近二十人,每周搞些活动,老伴烧水做饭服务,保证大家排练演出。原县政协孙芒德主席,给予大力支持,并邀其在自己家里演唱。有的曲子社甚或在文庙广场、人民路广场演出,这些,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户县是文化大县,准确地说,是文化资源大县。在眉户曲子
申遗工作中,文体广电局做了大量工作。本人认为保护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领导。建立由专家指导的,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文化、财政部门为副组长的户县眉户曲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二)具体保护

  1、建立以文化馆、所在乡镇文化站、所在村曲子社为成员的眉户曲子普查队,彻底摸清班社的乐器配备和人员演出状况。并将普查的音像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2、多方搜集各类曲子版本和剧目内容,并把这些成果编纂成册,予以出版。

  3、建立吴家寨、卢五桥 、焦西、栗峪口 、中牛村等若干个眉户曲子文化生态保护村。

  4、对60岁以上县级重点文化传承人给予生活补助,进行重点保护。

  5、成立户县眉户曲子协会、研究会、联合演出公司,推出一批精品节目和研究成果。

  6、县电视台设立专门频道节目定期播放,或在一些晚会中增加一些眉户曲子节目,或提供一批曲子乐谱,以推进普及和提高。

  7、眉户曲子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乡土教材范围,并推出一批示范学校。

  8、提供专项保护经费,添置有关必要的设施设备,保证整个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促进眉户曲子的生存与发展。

  在文体广电局领导的鼓励下,在报社朱云涛老师的支持下,写出这篇文章,许多观点仅为个人看法,恳切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指正和补充,尤其欢迎有关曲子社提供资料以便为今后进行保护打下基础。(刘高明、王占奇同志对此文亦有贡献)
发表于 2009-11-5 15: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curse::L乌东村发展到5代11人,现在的班首王登银已经71岁了,濒危状况确实不容忽视
发表于 2009-11-5 15: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P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发表于 2009-11-5 16: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1# 关中子 在我小时候,大概上世纪五十年代,渭丰乡坳河村【主要是现在的坳二村】以五居士为首的小曲在周围很有名气。当时能跟班演唱,弹三弦,敲四瓦最年軽的是,现居住在五号路与西宝南线十字的段录录他父亲。现大概七十出头年纪,精神矍铄。如有必要,不防采访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6: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1# 关中子  在我小时候,大概上世纪五十年代,渭丰乡坳河村【主要是现在的坳二村】以五居士为首的小曲在周围很有名气。当时能跟班演唱,弹三弦,敲四瓦最年軽的是,现居住在五号路与西宝南线十字的段录录他父亲。现 ...
鸡鸣庐主 发表于 2009-11-5 16:37


谢谢!!  有机会一定探访!!!   再谢段老!!!
发表于 2009-11-5 17: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听不懂,但是文化需要延续
发表于 2009-11-5 18: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curse:
发表于 2009-11-5 19: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curse:
发表于 2013-7-23 15: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