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南倚青山,十八氏衍就神仙地;
北据碧野,千百户缅怀骨肉情.
渭水挽歌,十八氏衍就神仙地;
秦山稽首,千百户缅怀骨肉情.
〔集体创作〕
十八氏:王寨村,最初由十八姓氏人家组成,聚而为寨.故称十人氏.
挽歌: 挽歌(Elegy)是写给死者的诗歌。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经产生了。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与此同时,挽歌开始冲破送死悼亡的樊篱,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至六朝时代,唱挽歌成为一时之风尚,许多名士借此显示其蔑视礼法、潇洒不羁的风度。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士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也是他们独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尽管他们并没有去选择自杀—死亡,却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最大地发现的存在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他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生的存在。”(李泽厚先生语,同上)挽歌与挽歌诗的真正价值也就在于此。罗曼罗兰说:“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要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约翰克利斯朵夫》,第3卷,《傅雷译文集》,第7册,页415)因之,对生命消逝的咏叹便成为文学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一主题在我国中古时代的挽歌和挽歌诗中有着生动的表现,千载以下,仍然令人回味悠悠。
挽歌的起源与发展
挽歌的“挽”字,本作“挽”。《正字通·车部》:“挽,挽歌。”“挽歌”,也就是“挽歌”。“挽”的意思是哀悼死者。《风俗通义佚文·服妖》:
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 挽歌,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 ,丧家之乐;挽歌,执绋相偶和之者。……(《风俗通义校注》,页568~569)
“绋”是牵引灵柩的绳索,又名引车索。《左传·昭公三十年》:“先君有所助执绋矣。”杜预注:“绋,挽索也。”又《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郑玄注:“引车索。”挽歌由牵引灵车的人边行边唱。歌手分列于灵车两旁。陆机《庶人挽歌辞》:“灵轜动轇轕,龙首矫崔嵬。挽歌挟毂唱,嘈嘈一何悲。”(《陆机集·陆机集补遗》)歌手通常是从贵族子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少年,称为“挽郎”。“挽郎”,又称“挽僮”。《艺文类聚》卷一六引晋人左棻《万年公主诔》:“挽僮齐唱,悲音激摧。”《宋书》卷一五《礼志二》:“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做挽郎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名声嘉美,英俊可爱。《世说新语·纰漏》四:
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育长亦在其中。王安丰选女婿,从挽郎搜其胜者,且择取四人,任犹在其中。童少时,神明可爱,时人谓育长影亦好。……
第二,博通诸艺,富于才情。《魏书》卷七一《裴叔业传》附《柳远传》:
……字季云。性粗疏无拘检,时人谓之“柳癫”。好弹琴,耽酒,时有文咏。为肃宗挽郎。……
因此,为皇室贵族或高官显宦当挽郎,这在中古社会是一件很值得夸耀的事。
关于挽歌之起源,三国时期西蜀学者谯周以为出于汉初田横之门人。《世说新语·任诞》四五刘孝标注引《谯子法训》:
有丧而歌者,或曰:“彼为乐丧也,有不可乎?”谯子曰:“《书》云:‘四海遏密八音。’何乐丧之有!”曰:“今丧有挽歌者,何以哉?”谯子曰:“周闻之;盖高帝召齐田横,至于尸乡亭,自刎奉首。从者挽至于宫,不敢哭而不胜哀,故为歌以寄哀音。彼则一时之为也。邻有丧,舂不相,引挽人衔枚,孰乐丧者邪?”
此文下,刘孝标复云:“按《庄子》曰:‘绋讴所生,必于斥苦。’司马彪注曰:‘绋,引柩索也。斥,疏缓也。苦,用力也。引绋所以有讴歌者,为人有用力不齐,故促急之也。’《春秋左氏传》曰:‘鲁哀公会吴伐齐,其将公孙夏命歌《虞殡》。’杜预曰:‘《虞殡》,送葬歌,示必死也。’《史记·绛侯世家》曰:‘周勃以吹箫乐丧。’然则挽歌之来久矣,非始起于田横也。然谯氏引礼之文,颇有明据,非固陋者所能详闻。疑以传疑,以俟通博。”东晋学者干宝亦云:
挽歌者,丧家之乐;执绋者,相和之声也。挽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汉田横门人作。横自杀,门人伤之,悲歌。言人如薤上露,易晞灭,亦谓人死精魂归于蒿里,故有二章。(《搜神记》卷一六)
正如刘孝标所言,挽歌的习俗由来已久。《左传·哀公十一年》:“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示必死。”《晋书》卷二O《礼志中》载:
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虽音曲摧怆,非经典所制,违礼设衔枚之义。方在号慕,不宜以歌为名,除不挽歌。挚虞以为:“挽歌因倡和而为摧怆之声,衔枚所以全哀,此亦以感众。虽非经典所载,是历代故事。《诗》称‘君子作歌,惟以告哀’,以歌为名,亦无所嫌。宜定新礼如旧。”诏从之。
挚氏所引出自《诗经·小雅·二月》,而《搜神记》所说的《薤露》,其名始见于《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文选》卷四五)这些情况表明,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就已经产生了。挽歌并非某个人的创造,而是来自民间的劳动之歌。挽歌产生于汉武帝时代之说固属虚妄,但“役人之劳歌”确是其渊源所自。俞曲园释《荀子·成相篇》“请成相”一语曰:“盖古人于劳役之事,必为歌讴以相劝勉,亦举大木者呼邪许之比,其乐曲即谓之相。‘请成相”者,请成此曲也。”(《诸子平议》卷一五“请成相”条)牵引灵柩(古代王侯的灵柩大而重)乃“劳役之事”,挽歌自然也属于“劳役之歌”,悼亡之悲与劳役之苦在挽歌的调子中合为一体,使其比一般的劝勉性的劳动歌讴更为凄凉。
如《晋志》所言,汉魏以来,唱挽歌是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宋书》卷五一《刘道规传》:“及长沙太妃檀氏、临川太妃曹氏后薨,祭皆给鸾辂九旒,黄屋左纛,辒辌车,挽歌一部,前后部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可见挽歌是当时规定的一种丧葬礼仪,且已相沿成俗了。刘敬叔《异苑》卷六:
琅琊王骋之妻陈郡谢氏,生一男,小字奴子。经年后,王以妇婢招利为妾。谢元嘉八年病终。王之墓在会稽,假瘗建康东岗,既窆,反虞舆灵,入屋,凭几,忽于空中掷地便有嗔声,曰:“何不作挽歌?令我寂寂上道耶?”骋之云:“非为永葬,故不具仪耳。”
“永葬”,即恒葬,也就是正式的丧葬。这样的葬礼,是必须唱挽歌的,而临时性的丧葬(北方南渡的侨民在死后大都采取临时性的丧葬),则可以不要挽歌。
在汉代,挽歌系乐府之一部。《文心雕龙·乐府》:
至于轩歧鼓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
“铙”是铙歌,属军戎之乐;“挽”是挽歌,乃丧葬之乐。对挽歌之入乐府,西晋·崔豹《古今注》卷中《音乐第三》:
《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故用二章。其一曰:“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其二曰:“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摧促,人命不得少踟躇。”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亦谓之长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定分,不可妄求也。
李延年为西汉乐府协律都尉,武帝时代的著名艺术家。他“性知音,善歌舞”,“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汉书》卷九七上《外戚传·孝武皇后》)。经他改造后纳入乐府的《薤露》《蒿里》,即属于“新声变曲”。对这两个乐府诗题,后世作家如曹操、曹植等人,并有拟作(见《乐府诗集》卷二七《相和歌辞二》),借以表现新的生活内容。
从东汉开始,挽歌冲破了送死悼亡的樊篱,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不仅送葬的时候唱,饮宴游乐的时候也唱。前引《风俗通义·服妖》之记载也足以说明这一点。又《后汉书》卷六一《周举传》:
(永和)六年三月上已日,(大将军梁)商大会宾客,燕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商与亲暱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 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太守张种时亦在焉,会还,以事告举。举叹曰:“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
至魏晋南北朝,此风大盛,成为一时名流达士的习尚:
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时袁山松出游,每好令左右作挽歌。时人谓“张屋下陈尸,袁道上行殡”。《世说新语·任诞》四三)
张驎酒后,挽歌甚苦。桓车骑曰:“卿非田横门人,何乃顿尔至致?”(同上,四五)
张湛(小名叫驎,见本条刘孝标注)的举动乃是对儒家缙绅礼仪的逆反,溢荡于其间的任性而动、崇尚自由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对艺术的浓厚热情和对于人类情感的自在自为、无拘无束的渲染与把握。《北齐书》卷四八《外戚列传·尒朱文畅传》附《尒朱文略传》:
……系于京畿狱。文略弹琵琶,吹横笛,谣咏,倦极便卧唱挽歌。……
文略的行动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嵇康临刑弹琴的事故(当然具体背景不同)。又《晋书》卷二八《五行志中》:
海西公时,庾晞四五年中喜为挽歌,自摇大铃为唱,使左右齐和。……
此类任诞之举,在当时是非常令人称羡的。而挽歌的爱好者,一般都具有出色的音乐修养和深湛的艺术鉴赏力。如袁山松“衿情秀远,善音乐”(《晋书》卷八三《袁瓌传》附《袁山松传》);另一位唱挽歌的高手桓伊乃晋代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世说新语·任诞》四三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
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初,羊昙善唱乐,桓伊能挽歌,及山松以《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绝”。
又《宋书·范晔传》:
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善弹琵琶,能为新声……
这些杰出人物对挽歌表现出特别的赏爱,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它具有独特的美学情调。《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文选》卷四五)咏歌之美是无限的,它能够淋漓尽致地传达和表现精神世界的天风海涛和轻漪微澜。而挽歌这一咏歌形式的抒情性特别强,尤其长于抒发悲哀的情调,这种情调正符合士人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念。
陶潜《挽歌》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稽首:
读音 qǐ shǒu
释义 跪拜
<动>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跪拜礼 ①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周礼·春官·大祝》: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 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国语·晋语》:宣子拜稽首焉。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明稽首曰。
《三国演义》: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
《公羊传·宣公六年》:“ 灵公 望见 赵盾 ,愬而再拜; 赵盾 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
《史记·赵世家》:“ 公子成 再拜稽首曰:‘臣固闻王之 胡 服也。’”
《雷电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
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子户部员外枢稽首曰:‘是惟先君(袁可立)治行,徼惠吾子以重先君之灵。’” 出家人常礼 ② 出家人所行的常礼,一般在见面时用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只打个稽首,权充拜礼。”
《水浒传》第十回:“那先生看了道:‘保正休怪,贫道稽首。’”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只见那两个老姑子上前打了一个稽首。”
《金瓶梅》:神仙见 西门庆,长揖稽首就坐。 赔罪 ③犹赔罪。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殷代是奴隶制》:“ 匡 廼稽首于 曶 ,用五田,用众一夫曰 益 ,用臣曰 疐 ,(曰) 朏 ,曰 奠 ,曰:‘用兹四夫,稽首’……‘稽首’,在这儿是赔罪的意思。”
稽首
古代九拜之一。《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郑玄注:“稽首,拜头至地也。”贾公彦疏:“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古时诸侯对天子、大夫对诸侯,均行稽首之礼。但《礼纪·郊特牲》则指出“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也就是说,因为稽首是臣拜君之礼,而一国之中不可有二君,故家臣不行此礼。古代对稽首之礼非常看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当秦伯设宴招待晋公子重耳时,”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襄公三年:“公如晋,始朝也。夏,盟于长樗,孟献子相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惧矣。’”二十四年:郑伯携重礼到晋国去请求伐陈。“郑伯稽首,宣子辞。子西相曰:‘以陈国之斤,恃大国而陵虐於敝邑,寡君是以请罪焉。敢不稽首。’”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国语·周语上》:“襄王使召公过与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吕甥,邰芮相晋侯不敬,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 内史过回去以后报告说:“夫执玉卑,替其贽也;拜不稽首,诬其王也。替贽无镇,诬王无民。”所以“晋不亡,其君必无后,且吕、却将不免。”这些事例都说明稽首之礼在古代是何等重要。
但是,国君对于神之至尊者或者向臣表示极度尊敬时,也行稽首礼。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八《拜稽首》说:“陈氏礼书曰:稽首者,诸侯天子、士大夫于其君之礼也。然君于臣亦有稽首,《书》称太甲稽首于伊尹、成王稽首于周公是也。大夫于非其君,亦有稽首。《仪礼》:‘公劳宾,宾再拜稽首;劳介,介再拜稽首’是也。盖子行礼于其所敬者,无所不用其至。则君稽首于其臣者,尊德也;大夫士稽首于非其君者,尊主人也。”
关于稽首时的具体施礼方法,姚鼐说:“《周礼》曰:稽首其仪,右手至地,左手加诸右手,首加诸左手,是为拜手稽首。《礼》曰:稽首,据掌致诸地,以稽留其首于手之上,故曰稽首。”(《日知录》卷二十八《稽首顿首》注引)这样,行礼者头要比屁股低,而地位相当的人相互行礼时,如振动,仅只是两手相击而后拜,头并不需要低到地面,故而头与屁股是差不多高的。所以《荀子·大略》说:“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唐·杨倞注:“稽首,亦头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稽颡,则头触地。”
正因为稽首之礼在先秦时代特别重要,所以,用先秦历史为题材的通俗小说中常常写到。《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周襄王回至京师,群臣谒见称贺毕。先蔑稽首,致晋侯之命,乞以卫侯付司寇。”《封神演义》第五回:“道人左手携定花篮,右手执着拂坐,近到滴水檐前,执拂尘打个稽首”;第六十一回:“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口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渭水扬歌,十八氏衍就神仙地;
青山稽首,千百户缅怀骨肉情.
扬歌
“扬歌”,是湖北省流传极广的一种“山歌樵唱”,伴随楚人“祭祀”活动的一种古老“遗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不尽相同的“含蕴”。一是泛指人们在田间“劳作”时的歌唱活动;二是指人们在田间边劳作、边喊歌时的一种唱腔“牌名”。
指田间歌唱活动者,如古“郢中”(今湖北省钟祥市)的“雨霖”、“石碑”、“冷水”等地,人们把这种在田间边劳作边喊歌的活动,通谓之“喊扬歌”。在“喊扬歌”中又分“大宏嗓子”、“三节腰子”、“新谣”、“老谣”等若干“唱腔牌子”。
指歌唱“牌名”者,如洪湖“薅草歌”、随州“打锣鼓”,以及鄂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等地“薅草锣鼓”中,均有“扬歌”这一唱腔牌名。在京山的“锣鼓福”(亦称“贺锣鼓”)、鹤峰的“讲书锣鼓”中,则别称其为“阳调”或“阳和调”。它们实则是“一物多名”,名异而实同。
喊扬歌,是一种有“头”、有“身”、有“尾”,有“小令”、有“套曲”的大型歌唱活动。多以不同的劳作“时序”,演唱不同内容的歌。扬歌,作为唱腔“板口”,多用于较为固定的时序,并有较为“稳定”的内容。多以“歌头”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劳作时段,如“头歇”、“二歇”、“末歇”,或“收工”等时段均要“喊扬歌”。
最常见的是,人们在早晨下田前,由“专司”鼓、锣、唢呐的“歌师”,站在田边喊“早扬歌”。这是一种“以歌代言”的“召唤”,是要劳作者在下田前作好准备,亦是全天歌唱活动的“序歌”。“早扬歌”之后便要改换唱腔“板口”,接唱其它内容的歌。这正如歌师在《早扬歌》中所唱的:“扬歌已唱毕,就把号子提”。“早扬歌”一喊毕,人们便要随歌师“转换”的歌声及锣鼓的节奏进入紧张的田间劳动。
“早扬歌”的内容,一是歌师早晨“上工”路上所见的即兴吟唱;二是歌师的“自谦”之词,三是“参拜”与“请神”。以早晨见闻为题者,称之谓“露水词”或“露水号子”,如:五更就出坡,露水像银, 草鞋粑个砣,干脆打赤脚。早晨来得早,露水打湿腰, 恐怕喊错了号子,客们莫见笑。 ……
以“请神”为题者,谓之“参拜词”,内容多为请“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等“五方神”,及“安营扎寨”仪式的描述之类。请神、参拜的内容,在秧田歌中已不多见。只有少数老年歌师对其尚有记忆。
扬歌,除用作一天劳动的“序歌”之外,还用于午饭后下田前,和全天劳动行将结束之时。用于午饭后下田前的扬歌叫《午扬歌》、《正扬歌》,如:吃过中饭把歌, 要把扬歌扬上场。上大人丘乙己,我把扬歌交给您。梁山伯祝英台,要把扬歌接过来。……
当一天劳动行将结束之时,歌师要喊“晚扬歌”。晚扬歌亦叫“扬歌休”、“休扬歌”,是这一大型歌唱活动的“尾声”。其内容多为“谢神”、“谢歌郎”之类。在谢神中最多见的是谢“日神东君”,其次是谢“歌郎”。“歌郎”是大田劳作的“指挥者”、“总高度”。能唱“古”,能唱“今”,知识渊博,还能“降妖捉怪”。歌郎可能是古代“巫”的传承人,因此,歌郎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谢歌郎也含有谢神的成分。
扬歌,因其在田间“分秧”、“薅草”时所唱,属于“山歌樵唱”的范畴,音调往往随着歌师的“情绪”而“滚动”,有相当的随意性。但尽管其音调变幻莫测,人们在众多的山野歌曲中,还是可以识别它。这是因为,一是它居于“歌头”、“序歌”的地位;二是它特定的内容;三是有较为固定的“词格”,并始终保持着音调悠长、气质粗犷的独特的音乐形态;四是采用“散唱”——即“散板”。也正因为它采用自由的“散唱”,“扬歌”才又有了“散扬歌”之别称。
扬歌,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它始终保持着鲜明的“风格特征”,保持着其“可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