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速桥与逼仄的居民楼似乎更像是一个隐喻。在我们乐见一个社会的快速成长时,更应该探究在此背后究竟是谁在支付成本,以及在支付成本的过程中他们是否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x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屋顶上不是天空,而是一座压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桥。最新一期《南方周末》报道说,重庆一栋居民楼便“藏身”在渝黔高速公路重庆南山段的高架桥下。2005年,兴建渝黔高速公路时,重庆这栋6层楼房被遗留下来,至今依然有人居住。当地市民戏称其为“终年晒不到太阳淋不到雨的最牛‘节能’楼房”。
 
 身处转型时期的中国网民,似乎经常将其身边的事物一次次涂抹“最牛”的底色,时代激荡也总有些超出想象的事情发生。比如2007年物权法即将颁布时,重庆便有“史上最牛钉子户”走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如今高架桥下的居民楼也被网友谑称为“史上最牛居民楼”。不同的是,“最牛”前者让人看到对权利的坚守,后者则让人看到底层的艰辛。
 
 通常,似乎只有无房可住的城际流浪汉才会在立交桥下“席卷天下”。为何这些居民会生活在高架桥下,从此隔绝了阳光雨露?戏剧性的一幕是,据说自从汶川地震发生后,楼里的居民如今已经分不清屋里震动是源自屋顶上隆隆驶过的货车,还是绵延的余震。
 
 新闻调查披露,“最牛居民楼”里住着的多是一些被当地政府安置的拆迁户。一连串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原有拆迁问题尚未解决之前,高速桥已凌驾于平民屋顶之上?为什么当地有关部门用正被拆迁的房子来安置异地的拆迁户,而且为他们办理产权?面对“最牛居民楼”的质疑和批评,南岸区建委抱怨“政府也是在做好事”:今年重庆市启动了旧城改造工程,仅南岸区就计划拆除60万平方米危房,上万拆迁户正等着政府安置,“安置工作很重,还有好多比这更旧更危险的房子。”人们要问的是,当地有关部门为什么让被拆迁户住进“更危险”的房子?
 
 笔者曾经撰文批评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幸根源即出自“先拆迁,后安置”的 “拆迁律”。相信许多人在自己居住或者路过的城市看到一些烂尾楼,显而易见的是,在今天紧锣密鼓的建设背后,同样存在着许多“烂尾拆迁”。谓之“烂尾”,不是拆迁不彻底,而是安置不到位,或者还未安置。
 
 在这里,已成既定事实的高速桥与逼仄的居民楼似乎更像是一个隐喻。社会转型期的确面临许多方面的建设或者重建,然而,在我们乐见一个社会的快速成长时,更应该探究在此背后究竟是谁在支付成本,以及在支付成本的过程中他们是否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为了更快的建设,有不少人认为压低谈判另一方的权利诉求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或者“建设成本”。这种逻辑必然造成强者对弱者利益的侵蚀,因为一个社会谋求进步至少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任何一方讨价还价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二是社会进步的成本应该是整个社会的成本,而不是强者出价,弱者担负。
 
 不难推理,任何时代,如果类似这些拆迁户的弱者权利得不到保障,即意味着任何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因为历史风云际会,并不生产永远的强者,所谓强弱更是相对运动;因为今天在不公正拆迁中得到的,明天同样可能在不公正拆迁中失去。
 
 -----------------------------------------------------------------------
 
 最牛拆迁安置房,我被你震撼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萧锐
 
 一栋坐落在重庆南岸区渝黔高速公路桥下的六层 “拆迁安置房”:楼顶距离高速路桥面仅几米距离,每当重型货车从这条繁忙的高速路呼啸而过上时,楼里的24家住户就像在经历一场地震。(6月26日《南方周末》)
 
 记得汶川地震之后,曾有人用“救灾帐篷里麻将也照打”来形容川渝地区人民乐观的性格,笔者还很不以为然。但这次,听着这栋“最牛安置楼”的住户语带调侃地描述那天“狗日的货车,一下子来那么多辆”,眼见六楼的居民张乾寿先生所修炼出的“超凡听力”——凭上方压碾而过的 “重低音”与窗户摇晃的程度就可以判断货车的吨位、甚至是否超速……笔者承认了,但这种对川渝地区乐观性格的承认含带着一种莫名的酸楚:实在不能够想象这6年的时间,桥下的住户怎样度过那每天都像在地震的几千个日夜。
 
 手头翻出国务院2001年颁布施行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里面关于拆迁安置的规定虽事无巨细,但遭遇这样的“最牛安置楼”时还是太过粗糙——该条例第28条规定,拆迁人应当提供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房屋用于拆迁安置。这条拆迁方对被拆迁人应履行的主要义务之一,却仅仅立足于“质量安全”这一最低层次的居住要求。我们不得不尴尬地承认,这栋“最牛安置楼”的质量是信得过的,毕竟每日处于战栗中的楼房在经历的“5·12大地震”之后依然“摇曳”在那里——尽管这是在“楼房侥幸离汶川还有些距离”这一最不可预知的前提之下。
 
 在某些决策者看来,那些清一色“下岗,打零工,或领低保为生”的被拆迁户有“质量安全”这一基本保障已经不错了,至于安置房的周围环境如何,采光怎么样,有没有噪音污染,孩子上学方不方便……对,还有那“头顶有没有足以震动整个居民楼的高速桥”这样的不可知因素,似乎都属于不该有的“奢求”吧。但起码到现在,恐怕没有哪个质量安全测评标准,可以再测出这么一栋“身经百震”的建筑其现在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少,其质量安全是否还足以安全地“安置”这些被拆迁户呢?
 
 在网络与媒体的高调介入中,大桥下的人家据说要搬走了,南岸区政府将以产权调换的方式把他们集体迁入安置房(这次的速度还是蛮快嘛),但我们依旧有理由担心:他们的新安置房,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又会在什么位置?而且,据满腹委屈的南岸区建委负责人称,“还有好多比这更旧更危险的房子。”既然不能强求已经很委屈的官员,那就请媒体把那些“更旧更危险的房子”也给公众展示出来,哪怕做一个“最危险安置房排行榜”来呼吁社会各界帮助也是好的。
 
 在这个蓬勃向上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同时,那些为城市的飞速发展做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们,最好的归宿难道真的只能是大桥的下面吗?他们那“贯穿着汽车的呼啸和楼板的震颤”的桥下生活,无异于一记掴在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脸上的耳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