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429|回复: 9

秦皇陵暗藏金字塔 底面积比胡夫金字塔大(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7 11: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今年7月,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青波公开向外界透露,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上发现瓦片,瓦片堆积凌乱,靠近顶面的台阶上瓦片较多。这一考古新发现为杨鸿勋先生长达50年的有关秦始皇陵上曾经存在建筑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今天陕西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绿树掩映中至今埋藏着一个举世瞩目的“未解之谜”,这就是修建于距今2227年的秦始皇陵。



秦皇陵暗藏金字塔



两千多年前,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用12年时间,倾举国之力,征用70多万工匠,修建了这座神秘的陵寝。事后,他杀掉了所有的工匠,使这座皇陵的真面貌成为一个流传两千多年的神话。


经考古测定,此处地下沉睡着一个回字形的宫殿。地面则覆盖着一个倒扣的斗状封土层,底部是个近正方形,边长约5米左右,高115米,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考古价值。


然而,这一学界公论引起了一位年轻人的注意。曾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先生发现,这个覆斗形的封土并不符合排水原理,也不符合同时期的建筑理念。


杨鸿勋经过长达近50年的研究,惊讶地发现,原来秦皇陵地上部分可能是一个土木大金字塔,而且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不仅如此,沉睡在地下的地宫也是一个同等规模的“倒金字塔”!


杨鸿勋观点



秦皇陵的“坟头”做成“覆斗形”违背建筑原理引发思考


很多人在去秦始皇陵之前,都会想像它有多么雄壮。结果来到当地,往往失望地发现:面前就是一个大土堆。上面种满了树,参观的人只是通过一条甬道走上去,感觉平平无奇。根本看不出原来的历史轮廓。


这个“土堆”被考古学家们称为“封土”,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坟头”。


如果坐着飞机俯视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它是一个正方形的锥体,所以美国人把它叫做“黄土金字塔”。通过解放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可以发现,更早的照片更清楚,它是非常明显的阶梯形。大阶梯有三层,尽管两千多年的水土流失,它仍然呈一个阶梯式的、没有尖顶的方锥体。


在中国考古界,关于秦始皇陵一直延续着前人的观点,认为在现在看到秦始皇陵地面上“封土”是建造秦始皇陵后,把挖掘地宫的土夯筑在陵墓之上形成的三层台阶,其目的是保护秦始皇的陵墓不被偷盗。


1956年,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来到了这片神秘的土地———民间传说中的秦始皇陵。他就是刚刚从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毕业的杨鸿勋。他被组织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担任学部委员梁思成的助手及以梁思成为主任的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秘书;出于对中国古建筑的浓厚的兴趣,他向梁思成先生请求到西安、咸阳等古建筑比较多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站在一望无边的秦始皇陵的平坦的“封土”堆上,建筑学出身的杨鸿勋脑海里产生了一个疑问?


“封土”在民间俗称坟头,为了方便排水,坟头一般都做成圆锥状。但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自己的陵墓上修建的“覆斗形封土”从建筑学角度考虑,平顶的高台建筑并不利于日后的排水,难道当时秦始皇陵的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吗?

垒封土困难重重,修建目的始终困扰杨鸿勋


正当杨鸿勋站在秦始皇陵的土台上面思考着问题的时候,正巧远处一位年纪挺大的老头儿抽着一个大烟袋在晒太阳。杨鸿勋便上前请教,没想到,老人向他讲述了千百年来当地口耳相传的修陵历史。


杨鸿勋问那个老人,这么大的土包,周围这么一大片平地,也没大坑,这个土是哪儿来的呀?老人告诉他,在一个村子有一个大鱼塘,那个大鱼塘就是当年修建秦始皇陵挖土形成的。


相邻两个村子的距离,土是怎么弄过来的呢?


老人告诉他,既不是用车推,也不是用肩挑。而是通过“人体传送带”运输过来的。“一字长蛇阵。一个人挨着一个人地排长队,手递手,这么传递筐篮。这个效率要高多了,劳动强度也减少了,省得每个人走那么长的路挑着土,不算遗撒也挑不多。”老人说。


那么,土运来以后就可以直接打夯吗?


老人说不可以,必须把土过一遍筛子。“当时在工地上支起好多大筛子,把这些土倒在筛子里面筛。同时,工地上还支起了很多大锅,因为必须把土炒熟了才能打夯。整个工地乌烟瘴气,大劈柴烧火,大锅翻炒,炒熟了以后再运去打夯。”老人形象的描述让这两千多年前的景象仿佛又出现在了杨鸿勋面前。


这里的土和其他地方不同,是蒙古风吹过来并沉积下来的马兰黄土,非常细腻。本来用不着过筛子,直接打夯土就行了。但是由于要修最高统治者的陵墓,所以建筑要求高,土里有时候含着少量的杂质都不能要,必须全部筛出去之后才能用。


另外,在建筑学上,把土炒熟也是一种工程质量的保证,因为黄土里面有蚂蚁,有各种昆虫的卵,这是绝对不行的。(编辑周先)


专家简介


杨鸿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建筑考古学的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董事长,曾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

5044420.jpg
5044421.jpg
发表于 2007-7-27 11: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s:46] [s:46] [s:46]
老祖宗的遗产!!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1: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
发表于 2007-7-27 14: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复原图第一次见
发表于 2007-8-7 14: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势美的很!
发表于 2007-8-16 16: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发表于 2007-8-16 22: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气派


转载】揭开秦始皇陵地宫水银之谜


2200年前那个清凉如水的夜晚,咸阳宫外一座豪华寝宫里弥漫着不祥的寂静。一个年约五旬的单身女人溘然辞世。这个女人叫"清"---一位来自巴郡的寡妇。
  始皇嬴政就站在她的卧榻之侧。他凝视着这孤独一世的旷世奇女。她走了,随同她生命的消逝,也带走了未来世界的所有悬念。

  不久之后,嬴政也去了他的郦山陵,一切都深锁进迷雾之中。

  2200年过去了,让我们来揭开一个惊世骇俗的秘密。

  ■□强汞分布暗合秦朝疆域■□

  上世纪末,一个由美国国家考古队牵头的考古团来到陕西临潼郦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考古专家在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结论是,地宫里隐藏着大量水银。水银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无损勘查。经过周密分析,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推论,地宫中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水银。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也在反复梳理史料并两次实地取样检测后确认:地宫水银藏量不虚。

  考古发掘多次证明,《史记》是一部信史。

  一些专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银,目的不仅是营造恢弘的气象,更有保尸的意图,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银)的有毒气体防止盗墓贼入侵。春秋战国的贵族墓冢以"水银为池"并不鲜见。但是,在地宫里用水银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并"相机灌输",却是始皇陵所独有。上百吨水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水银是珍稀的液态金属,上百吨的水银从哪里来?谁向秦陵地宫供应了这么多水银?

  ■□水银从哪里来?■□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推测,专家初步确定:这些水银来自当时巴郡一个叫"清"的女人。

  司马迁记载了这个女人。

  《史记货殖列传》说,秦代的巴郡有个寡妇名叫"清",数代垄断丹砂开采的生意,秦始皇曾为她修筑了一座豪华的纪念碑---怀清台,以表彰她的"贞节"。《史记》又说:"江南"出丹砂。丹砂是提炼水银的主要原料。

  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师大教授王子今给了"江南丹砂"一个清晰的概念:从今天了解的中国汞矿分布看,以重庆南部及黔东北、湘西,即乌江左近地区,如酉阳、秀山、务川、铜仁、万山、新晃、凤凰等地最为集中。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汞矿的主要产地。

  《汉书食货志》也说,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成为巨富。秦始皇将其奉为上宾,并为她修建"怀清台",表彰她为"贞妇"。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巴寡妇清坐拥丹砂矿,做成天下第一的大生意。

  这样的记载见于历朝通史、地理志和文学手记。

  以硫化汞为主要成分的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书写、绘画和化装的颜料外,另一个主要用途是用于医药或提炼水银。由于天然水银非常稀少,当时水银的主要获取渠道,就是用丹砂提炼。

  ■□丹砂基地■□

  史书只记载巴郡的寡妇清经营丹砂水银,并没有提到她与始皇陵的关系,如何认定秦陵地宫的水银来自巴郡或者巴清呢?

  北京大学考古学院秦陵研究专家、"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教授对秦始皇陵的水银来源做了研究。他说: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丹砂---丹砂,巴(巴郡)与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之红色矿石。由此看来,上古时代丹砂的主产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

  《华阳国志巴志》说,涪陵郡出茶叶、丹砂......魏晋时期的刘琳引述《续汉志》对这这项记载作注释:涪陵出丹砂,主要产于涪陵、丹兴(今黔江境)二县。魏晋时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范围内。

  而先秦古籍《逸周书》更记载了西周时巴人向周成王"献丹"的事实。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后,于第二年去世,其子成王召开诸侯大会。此时,生活在三峡地区的濮人(被巴国征服的土著部落)就曾向周王室进贡丹砂。

  重庆川东南地质队总工邓富银向我们做了更详尽的说明:贵州丹砂矿占据全国重要地位,渝东南地区的丹砂矿属于贵州汞矿脉的延伸,具有开发价值。而广西的丹砂资源相对没这么富有。西南地区应是当时丹砂的最大供应地。

  因为丹砂原产巴地,而巴郡又是距咸阳最近的一个丹砂产地,所以专家团推断,秦陵地宫的水银很可能是由巴寡妇清提供的。

  仅仅以关中平原与巴郡间的距离为根据,恐怕还不能令人信服。锁定巴寡妇清,还有更大的原因。

  巴寡妇的财富帝国

  破解这个谜团的关键,是要看2200年前究竟是谁,有这个实力提供如此庞大数量的水银。专家们发现,当时在水银行业拥有如此实力的,正是巴清!

  这个女人的商业帝国究竟有多大的实力?史书对她的记载总是片言只语,千百年来,尽管许多文人学者乐于提到这个不寻常的女人,但无一例外,都只能含糊其词地形容她为"巨富"。有什么途径可以找到窥破其商业帝国的魔镜吗?

  ■□穷乡寡妇礼抗万乘■□

  谁能揭开这个神秘女人的面纱

  两千多年来,对巴寡妇记载最明确、详细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但这个记载也非常简单--

  "巴寡妇清,其先世获得丹矿,数代擅其利,家财之多难以计量。这个穷乡僻壤的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难道不是因为她太富有了吗!"

  司马迁为什么感叹?

  "一个穷乡僻壤的寡妇",居然"礼抗万乘",与一个强盛帝国的君王相匹敌!这是当时任何人都不敢想象的,或者说,这是十分反常的。

  在若干典籍中,我们还发现巴寡妇清"捐资长城,以赞军兴"的记录,这一点,在民间也有很多传闻。长城是当时一项耗资巨大的国防工程。

  现在,我们对这个商业帝国有了第一个概念---礼抗万乘,财富难以计量。

  但这个描述依然不够清晰。

  ■□庞大的私人武装■□

  在《史记》、《汉书》等正史的记载中,专家们都注意到了巴寡妇"用财自卫,不见侵犯"这个描述。这是什么意思呢?

  专家们认为,巴寡妇用她无法计量的财富豢养了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以保护其遍及全中国的商业网络。

  《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寡妇清是巴郡枳县人,死后葬于长寿县千佛场龙山寨。

  《长寿县志》对她的记载则有更多的信息,说巴清家族的仆人上千、徒附和私人保镖上万。

  比秦朝稍后的汉代,地方豪强拥有成百上千的徒附、家丁是常见的。"徒附",既指豪强地主土地上的依附农民,又指豪强豢养的私人武装---家丁。结合《史记》、《汉书》记载巴寡妇"礼抗万乘"的情况,我们大体可以相信《长寿县志》的记载。

  一些学者从秦灭巴国改设巴郡的历史,考证当时巴清家族的所在地---枳县(包括今长寿、涪陵、武隆、南川、彭水、垫江、綦江、黔江等地),全县人口总计不到5万人。那么,巴清家族的徒附家丁竟占据枳县人口五分之一。这可以让我们从侧面看清巴清势力的庞大。

  我们可以确信,即使保守估计,巴清也应当拥有一支数千人的私人武装。

  豢养这样一支武装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本虚拟的军费账单■□

  巴渝史专家、《重庆通史》的作者周勇对我们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虚拟解答:

  如果保守设定巴清的家兵规模为2500人,按现有最低生活标准计算,每人每天支出6元生活费,2500人每天的生活支出就是1.5万元,月耗45万元,年消耗540万元。如果按人平月工资800元计,那么2500人的月工资需要200万元,年工资总计就是2400万元。再看保镖装备消耗,按每人每月折旧消耗50元计,那么年消耗又是150万元。

  "还要再算么?"周勇说,光这3笔开支就显示,今天养这样一支保镖队伍的年支出是3290万元。如果再加上一些非常规的费用,每年花在保安上的费用至少是4000万元。

  数字虽然"无厘头",但没有什么比数字更能说明问题。这么大一笔军费成本,支撑的应当是一个怎样庞大的产业,任何人都不难想象。

  ■□不受法典约束的寡妇■□

  周勇还注意到一个现象。秦统一后,首先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收缴兵器的运动。那时的环境,就连私藏一把残戈钝剑,都要受严厉的惩罚,更别说拥有私家武装。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兼并天下后,立即收缴了天下兵器,运到咸阳加以熔化,铸造成编钟,又铸造了十二个重3万公斤的"金人"(铜人)安放在宫廷里。这表明秦始皇对民间武装的忌讳之深。

  《秦律》也有明文规定:天下兵器,不得私藏。

  在一个严禁民间私藏兵器的时代,巴清竟拥有自己的武装,可见其个人势力的庞大。而这种势力,显然是以她庞大的产业实力为基础的。

  现在,我们看见了一个能够凌驾于严苛的法典之上的,拥有无量财富的单身女人。而她,身处2200多年前被视为"穷乡"的峡江地区。

  凭什么"礼抗万乘"

  巴寡妇"清"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女富豪。她几乎垄断了全国的丹砂水银行业,组建了庞大的私人武装以护卫她遍及全国的商业触角。她受到天下第一帝王的高度器重,难道仅仅是因为她的富有吗?其中会不会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两个明显的矛盾■□

  从战国时的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国,秦国和秦朝都奉行着鲜明的重农抑商国策。这个国策,被历代封建专制王朝保持了两千多年,它是保障专制权利不断延续的根本。凤凰博客]~g lu"P
而在以专制著称的秦朝,却有一位女商人豢养着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她不仅没有受到《秦律》的惩处,反而受到秦始皇的一再表彰,这究竟是为什么?

  如果是因为她向长城捐了款、为秦始皇陵提供了足够的水银,她聚敛的财富有用于始皇帝,但秦朝的专制王权可以无条件剥夺任何人的财富,秦始皇为什么要违背重农抑商的根本国策,对一个穷乡僻壤的寡妇给予如此的恩宠呢?

  司马迁说巴清"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在极端专制的秦朝,谁敢于在"礼"的问题上,与"万乘"之国的君主相抗衡呢?

  "财富"解释不了这一切。这个女人必定有着非同一般的秘密。

  许多史志记载,巴清早年丧夫,终生守寡不再嫁。秦始皇誉巴清为"贞妇",为表彰其贞节,不仅命令巴郡的郡守在她生前为她修建了"怀清台",还邀请她到都城咸阳安享晚年。

  这又是一个问题:秦汉以前女性伦理中的贞节观念,并没有被作为一种根本的国家意识形态加以倡导,女性再嫁是寻常的事情。国家对"烈女"大张旗鼓的表彰,是宋明理学兴起以后的现象。有学者甚至认为,秦汉以前中国的两性关系一直很"开放",秦始皇的母亲就是一个性乱的典型。就算贞节观在儒家思想中很早就诞生了,而事实上,秦朝的立国思想是法家而不是儒家。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对一个"商人"的"贞节"大加表彰呢?他对她的恩宠,真是出于对"贞操"的赞赏吗?

  ■□身份之谜■□

  这位神秘的寡妇究竟是个什么人?她真的仅仅是个"守身如玉"的女富豪吗?

  关于巴寡妇身世的记载,历朝都有,但总是只言片语,以至于两千多年后,长寿区与彭水自治县还在为巴清的出生地争论不休。

  我们在位于长寿区江南镇长江右岸边的一座山梁上寻访千佛场的龙山寨时发现,巴寡妇的名字几乎路人皆知。热情的村民不断调侃:"又是来看巴寡妇的,寡妇吃香"。但没有人能道出巴寡妇的身世之谜。直觉告诉我们,她的身世,很可能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位于长寿龙山寨的这个古墓穴,被当地人认为是巴寡妇清的墓。

  "丹砂"给了我们最大的灵感。

  表面上看,在巴清与秦始皇之间架上桥梁的,是水银和提炼水银的丹砂,以及修建长城的捐资。但始皇陵要获得水银,长城要获得民间资金的支持,并不需要通过对商人的极端恩宠来实现,这个办法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杰出并拥有无上权力的政治家,不太可能轻易犯这样的错误。

  巴寡妇必定有着不寻常的身份。

  有专家注意到,丹砂与水银在当时的代名词,是"不死之药"。而丹砂的主要产地恰在川东南一带,峡江的巫山又是上古神话中的神山---灵山,那里是中国巫文化的发祥地,是"灵山十巫"的飞升处,也是"不死之药"的主要产地。

  而巴清,正在这里经营着当时全国最大的丹砂生意!
发表于 2007-8-18 22: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sf
发表于 2007-8-18 22: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sf
发表于 2011-6-24 09: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