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诗
主题语:新旧 宽严 虚实
一.新旧,即新韵.旧韵说
语言变化了,用“新韵”是趋势。这是当前最时髦的说法。什么是新韵?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就是普通话,普通话就是新韵。所以,一些人就将诗词曲的创作用韵,就都想简单而轻松地纳入普通话声韵。其实这正好是诗词曲创作用韵的一个误区(这是对专门创作而言)。姑且不谈“继承”,就拿单纯的创作来说,也要学习和借鉴古人的优秀作品。多读一些古人的作品,我们的创作就多一分厚重感。我们不能整天寻找古人的不合律(当前一些人老是用普通话音韵去衡量古人的作品,故而就对读古典诗词产生厌倦情绪)。我们的一些同志也进行了一定的所谓的创作,甚至担任着一些刊物出版的编辑,却不知道平水韵为何物,甚之要以普通话音韵去修改平水韵合律的作品,另人苦笑不得!在则就目前情况看,并没有一部成熟的新韵书及以新韵为例诗作教材的范本供借鉴。相反,我们的创作者正需要大量地营养需要从古人诗作中去吸收。应该承认当代诗人作品的皮软和不成熟,都和当代社会的急躁情绪有关。再就是一个诗韵系统的产生到成熟,并不是一蹲而蹴的事情,它有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唐人用韵,到了清时才由平水人汇编出一部【平水韵】供诗人们参考。何况这一专用韵书是否就是当时的普遍民族语言,还有待研究。但其码要将实用语言归纳为一个可用的诗韵系统以供使用。
所以,我说创立新的韵府要有一个总结.实践.成熟的过程。这也是每个诗词艺术创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提倡的“二条腿走路”,是一个比较高明之举。任何偏激都会给诗词界造成危害,使诗词创作走入误区。
二,宽严:即学诗过程和创作中使用格律的宽和严的理念。
1. 学诗过程中的宽与严。也就是先学什么,为什么?
个人认为学诗应是先学律诗后学古诗(或说古风),律诗和古诗是一个相对而言的理念;律诗也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诗体;所以说,它也是一个容易学习和掌握的诗体。但是,也正因为它有这些规律性很强地格律要求,对初学者来说,会感到很难,甚至望而生畏。
古诗离我们较近体诗来说要更远一些,且较少有那些明显地规律可寻。应该说远就相对比较生疏一点,无规律可循,学起来应该更难一点。相反,由于少了那些格律的要求,初学者反而感到容易,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较。(懒惰和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其实,要写好一首有风骨的古诗,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不能把一切不合律都定格为古诗或古风,这是对古诗的不公。
所以我同意仍然按二条腿走路,对于初学来说,开始在不自觉的情况上,可以允许他们写一些不合律的作品,并加以引导;但是对一个创作者而言,对自己就应该严格要求,律就是律,古就是古。只有学好了近体诗,反过来学古就容易多了,同时也才能写出好的古诗来,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事情。
2. 下面来谈创作中使用格律的宽和严的问题。
格律包括诗词创作中的声律.韵律和对仗,这就是近体诗创作中的三要素。这里不想具体的谈使用格律宽严所产生的利弊,只是从广泛意义上谈谈在创作中对宽严认识的一些初浅的理念。当前在社会浮燥心态的驱使下,人们被急功近利思想所诱惑。在诗词创作中,一提起诗词的格律,就有一种畏难急燥的情绪。在一种是是而非的情感下,就高喊宽.宽.宽。认为格律束缚思想,影响意境等等,甚至以李白杜甫也有不合律的作品,而叫嚣废除格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错误呢?跟本原因读书特别是读古典诗词少的原故。
其实,汉语言是极其富有的。只要多读多写多设猎。日积月累,就会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供你选择,供你使用。大多数诗词创作者的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我们一定会走入自由王国的。
何况,唐宋诗人在当时也存在时代性的思想意境问题,但他们既严以律,又创作出了那么多的经典之作。那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宽严上,已经创造出了象“拗救”“可平可仄”“准律句”等,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真正的诗词创作者,只有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严后宽,熟中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使中华传统诗词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更加光彩宜人。
三.第三方面谈虚实。这就是说在诗词创作的构筑语言上是虚好还是实好。
这里说的是作诗的虚和实,不是做人的虚和实。做人当然啥时后都应该是实在的。
我们说学诗要学古人,和书法学习一样也是要学习古人的,这就是取法乎上的原则。其原因就是古人的创作包容量很丰富,可以说截至目前还没有今人能赶上古人的。它几乎包涵了作诗的所有方法和技巧。不管从格律的使用,语言的锤炼,意境的营造,还是创新的形式和方法,都为我们的学习铺垫了良好地基础和榜样。诗的意境的塑造宜虚宜隐这是古人诗词创作的共性。这里不是也应该反对那些无真情的苦涩地伸吟。思想及语言的明快始终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中心和生命。但是明快吧应该是浅白。所以真正的好诗所要的是“酒之醇”,弃的是“水之纯”。
虚和实,隐和露,在诗词创作中是一个矛盾又统一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很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大课题。但诗词作为文学艺术,在创作上其码要做到思想明快.情感丰富.包涵深厚。这就是说诗词作为文学艺术,它对人们所起的作用是感化,是艺术的宣染,而不是口号,不是浅薄的文字堆砌。所以它的产品是艺术。是情感.是生命的溶和。也就是说是用这些丰富地情感汇成带有生命的语言去感动人或感化人,它主要是表现在陶冶创作者和读者的心灵。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涉猎地任何一个实体,都必须赋于这一实体以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就是诗词作品所体现的生命力。
总观上述所说,对于当前诗词创作,我们必须科学冷静地加一思考继承.提高.发展和创新的这一现象。确切把握继承和创新这一切点,这也应该是诗词创作者和特别是研究者面临的一个大课题。 2009.9.27于通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