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3899|回复: 0

[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 上林苑记事方永利先生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7 23: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读 【松山夕照集】(读毛泽东《长征》
                  诗之我见)之我见
     在作者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长征》彰显格律诗写作大众化的新风)中,作者首先说“一是语言质朴明快,妇孺皆知。整首诗当中,既没有古奥艰涩的语汇,又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引经据典。……”可以看出作者是反对,其码是鄙弃诗词创作用典的。其实这只是作者对诗词创作用典的情绪化和偏颇认识。首先让我们来认识“典”是什么?其实“典”就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文学创作中,为我们留下的精辟的人.事.物,而且这些人.事.物是对后人有所启发和鞭策的故事。后人将这些故事引进其作品中,以使其作品更加含蓄,更加包容,更加艺术化。同时用以增强诗作的精练性和厚重感,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启迪作用。为了增强诗作的诗性和诗的内涵,可以说当今诗坛是没有人反对创作用典的。
      诗词作为一种韵文学,它的诗性化及艺术性都和诗的祖先有着不可分割地渊源关系,没有秦汉唐宋等诗词的历程,就没有今天的诗词及诗坛的繁荣。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再则诗在他的艺术性的本体化中,是诗的含蓄性和感化性,并不是大众化的口号式的教化性,所以诗在语言上是要含有文学的艺术性。它所反射地是酒之醇,而决不是水之纯。明显可以感知,当今倡导之所谓“新语言”入诗,大大淡化了诗语言的醇。导致的结果是诗语言及诗性的谈白。当然这不是新语言的错误,而是诗人及诗语言的研究者如何将这种“新语言醇化成
“诗语言”,这也是当今诗坛的研究者及学诗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在第二点上说:“二是突破了<平水韵》的窠臼,以现代汉语音韵入诗。在毛泽东写作《长征》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普遍都还沿用着六.七百年前宋朝人汇编的《平水韵》来写旧体诗。可是毛泽东同志却敢大胆摆脱《平水韵》的束缚,开诗韵改革的先河,以人民大众晓畅明白的现代汉语音韵进行写作。”
1.  这里我们先不用说《平水韵》是否是“束缚。这一韵府,
数百年经过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后经过清平水人总结汇编而成,是否宋人还有待考证。到元时曲创作用《中原音韵》,元袭宋,宋袭唐,唐继汉而发展使用至今,袭《平水韵》数百年,不加承继,轻言束缚,岂不儿戏乎!至今鲁迅.启功.王力.包括毛泽东等现代大多数专家诗人仍沿用的是《平水韵》创作。这是他们承前启后的继承和发展,他们不愿割断历史,并予祖先的心血而不顾。特别他们知道用诗的语言创作出来的诗作,才更具有诗味和艺术性。
当今,一些诗作者不愿下功夫去读书,特别是读一些古人的经典诗作,因对古人及古典了解甚寡,就盲目趋言赴势。甚至,对《平水韵》是什么,还没有太弄明白,更缺乏对《平水韵》的使用经验,就开口“束缚”,闭口“束缚”。这若不是轻率,就是对《平水韵》的亵渎!
2.  下面我们来说《长征》诗。毛泽东创作《长征》诗是
一九三五年十月的战争年代,那时后还跟本就没有普通话,更谈不上普及之说。普通话的推广及《现代汉语词典》的发行的历程是,一九五六年国务院发布推广普通话并着手编写《现代汉语词典》;一九五九年完成初稿;一九六零年印试行本征求意见;一九六五年印试行本送审稿并内部发行;一九七七年全部完成修订;一九七八年第一版印刷发行。普通话经过了整整二十二年的酝讓才得以普及。可见一种语言的形成是多么复杂的事情。何况是要面对一种专用的音韵学。这是需要有很多人长期认识.总结.形成及成熟的过程。《平水韵》即是如此。几十年的语言要替代数百年形成的声韵系统,特别是专业性的诗韵谈何容易。只有认识它,熟悉它,继而改革它。否则,急功近利,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3.  现在我们再回到正题。从以上所言,可以看出《长征》
诗的创作与普通话或者说所谓的新声韵是毫无关系的,何况毛泽东本人至死也没有改变他的湖南口音。
那么毛泽东的《长征》诗,为什么又和普通话音韵如此相似呢?要弄明白这一点,一是要对声韵的发展有一个研究;二是要对毛泽东诗词创作及承袭道路有一个深入地学习。
   其一,从声韵的发展看,从南朝沈约的四声开始,就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度定下了雏型。后来,宋人丁度修订【礼部韵略】;再后金人王文郁将【礼部韵略】合并成106韵部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成为元.明.清以来科举考近体诗押韵的依据。到清康熙年间,再参考经.史.子.集及历代韵书编成【佩文韵府】。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由于是清平水人归编)故也叫【平水韵】。其实在此以前,魏有《声类》;晋有《韵集》;隋有《切韵》;唐有《唐韵》;宋有《广韵》。【平水韵】只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平水韵】涵汇古今,網罗巨细,全面而简明地集历代韵书之大成,因而最有实用性。对这样的经典,后人不去研究也不思考从【平水韵】到一个新的韵府的产生到形成之间的切点如何承接和过渡,就想盲目地将它扼杀,这样岂不是数其典而忘其祖吗!
   其二,毛泽东的诗词之作基本都创作于战争年代,说它是一部史诗,并不为过;但如果说它已达到诗的艺术性的最高境界,不勉有牵强之嫌。
   毛泽东诗词的创作道路是从填词开始的。他的词作叶韵基本不出【词林正韵】,从他的诗词创作年历即可规见一斑。毛泽东长时间系统地学习了戈载的【词林正韵】,有着填词的深厚功力。
   从《长征》诗所用的五个韵部可以看出,他是在用词韵写《长征》诗的,完全叶词韵第七部。只能说叶韵上和现代普通话音韵正好巧合。毛泽东本人也曾说自己填尚可,诗就不行了。后来在别人指出后,才学习和注意了写诗的用韵问题。如《送瘟神》二首:之一叶五歌;之二叶二萧韵。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押韵上,“徊.开.来.哀.台”叶诗韵十灰,完全尊【平水韵】,和词韵就离开了。(要按词韵“徊”属第三部,而其余是第五部。)说毛泽东按现代语音习惯顺手拈来,是完全没有跟据的,也绝非毛之本意。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普通话,毛本人自始至终也不说普通话。历史只有今谈古,不可能有古论今的。
   其三,就《长征》诗而言,毛泽东在诗里使用了很多入声字,仍然以仄声对待。入声进入普通话三声.四声的就不用说了。其中“礴”.“拍”二个入声字,“礴”(bo)进入普通话阳平即二声;“拍”(pai)进入普通话阴平即一声。但这二个入声字在诗中都作为仄声使用,如按普通话平声入诗,就严重失律了。可见毛泽东创作诗词用韵与普通话即所说的新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4,关于重字的问题。诗避重字,是从古到今的习惯认识。它是从诗词之“字少情深意后”来说的,并提出了尤其是“字重不要意重”之说。所以历代诗人在创作中尽量避免重字,由其是同义重字。思考这个问题,从理性来说,是因为一首诗就那么几个字,(五绝20字.七绝28字.五律40字.就是七律也只有56个字)用这很少的字,要表现出很深的语意,重字尤其在是义也重的字,就会减少诗的很多内涵和分量,这将是最大的浪费,这是不言而喻的。从这点谁都能品出属对属偏,重好还是不重好,就不言自明了。作为一个诗创作者,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不成定律的东西,不加分析的视为金科玉律!
   再则《长征》诗也并非毛泽东的最成功之作,这是从艺术之角度讲的。真正的成功之作,是象那些如:1955年10月写的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9年7月写的《登庐山》之类的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很情深意厚。《长征》诗只是切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而已。
   本人以为,对一切事物,都要用分析的方法去思考,不应该带着主观性和情绪化。只有多读些优秀的古典诗词并和一些现代刊物所刊登的一些“老干体”相比较,就会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完)    2011.5于通宝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