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青松怒发“文革”肇始 《万山红遍》乱象初生 诗云: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却说《七律·有所思》乃伟人毛泽东写于1966年6月,此时“文革”始起,乱象初生,作者正蛰伏南方,静观事态,蓄势待发。 “诗言志”,毛泽东笔下的大多数诗篇都蕴含着其深邃而敏锐的政治理想和报负。这一首诗,绝真地透露出伟人发动“文革”之复杂运思。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揪出了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等组成的阴谋反党集团”。 5月16日,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宣布撤销中央1966年2月12日批转的《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撤消彭真为首的“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5月18日,林彪在会上大讲“政变”经,危言耸听,制造党中央内部有人要搞政变,搞颠覆的恐怖气氛。林彪在讲话中还竭力鼓吹个人崇拜,宣称“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谁反对他,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 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贴出了针对北京大学党委和北京市委的第一张造反大字报,被毛泽东赞为“这是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 6月1日,刚刚改组的《人民日报》以通栏标题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将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精神迅速传向全国。2日,《人民日报》发表支持聂元梓的评论员文章《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次日又公布北京新市委成立的消息,影响所及,北京及几个主要城市的大学首先陷于动荡之中,继北大的陆平、彭佩云被宣布为“黑帮”之后,北京和各地众多大学的书记、校长纷纷倒台。 这一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惊,短短几天时间里,全国各地,从大城市到小乡镇,到处掀起了横扫“牛鬼蛇神”的高潮。 “—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毛泽东赞扬这是“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革命造反的人们”像青松一样,冲击着旧世界的“苍天”,而难以计数的“牛鬼蛇神”则像“败叶”,秋风横扫,落花流水。毛泽东在“凭阑静听潇潇雨”的情境中,深深地感受到“故国人民有所思”。 是“故国人民有所思”,还是毛泽东在思索,在运筹帷幄?
毛泽东在“世外桃源”——韶山滴水洞住了11天。伟人之谋思,将有惊世之举,就是要将一场“革命”进行到底。这从他6月底在滴水洞写成,到武汉于7月8日发的给江青的一封信中得到了证明。
在这封长信里,毛泽东写了许多经过“有所思”之后的肺腑之言: 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牛鬼蛇神自己跳出来。他们为自己的阶级本性所决定,非跳出来不可。
…… 现在的任务是要在全党全国基本上(不可能全部)中国敏感词过滤右派,而且在七八年以后还要有一次横扫牛鬼蛇神的运动,以后还要多次扫除……。 毛泽东回到北京于8月1日主持召开了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这是开展“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会议期间还印发了毛泽东《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的信》和《炮打司令部——我的—张大字报》,把斗争矛头引向所谓党内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虽未点名,但明显地指向刘少奇等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一些领导人。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在全国出现了天下大乱的局面。 领袖的思考终于点燃起冲天烈焰,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佩戴红卫兵袖章,在北京天安门城楼首次检阅红卫兵。此后又七次接见红卫兵,“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全国。“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横扫一切牛鬼神”等文革口号从此响彻中华大地。从此,一场劫难降临中华大地。“文革”是浓缩了的乱史,各类人物登台表演。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丑恶在风云变幻中纷纭格斗,充分体现。从后来的动乱发展来看,“文革”无疑是一场大悲剧。包括当权者与“造反”者,策划发动者与盲从者,无一例外的都是悲剧角色。 “文革”长达十年,影响所及,遍及全国城乡,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老少妇孺。笔者所居之处,乃一关中小城,古为京畿之地——户县是也。户原写为鄠,为专用地名字,来历亦久远矣!大禹时,鄠为其庶子有扈氏的封地,主管天下农政;鄠在周时,即为丰京故地。古时农事靠天,常有干旱之时,每以王为首祷告上天,祈求降雨,仪式隆肃,是为雩祭,鄠县之名,当为雩祭而来。 笔者曾作《鄠赋》赞曰: 蕞尔小邑;千年古国。背踞秦岭,北临渭水;衣带双都,襟连两河。丰京故地,周都近畿。国史发轫地,温柔富贵乡。丈八梗稻 ,炭谷琼花;户杜竹林,南山檀柘。物产丰隆,号为“陆海”;土地肥腴,称为“土膏”。山蕴玉石,金、银、铜、铁,豫章之丰;原产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百工所取给,万民所昂足。此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史由夏启,发祥悠久;啟蟄而郊,龍見而雩。雄山秀水,孕育古代文明;地灵人杰,荟萃人文精英。…… 似此关中一县,亦难躲过十年“文革”之劫。 “文革”初起,大规模的造神运动也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脚步盛行起来。户县的街道上,大门和墙都被涂上红油漆,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一本“毛泽东语录”,红色成了社会主旋律,汇成了波澜壮阔的“红海洋”!伴随着“万岁!万岁!”的滚滚涛声,构成“史无前例”的奇异图景。 全国文革始于批判《海瑞罢官》,户县“文革”则始于对秦腔现代剧《万山红遍》的批判。 却说户县人民剧团,原为户县宣化剧团,主要演员有曹韵卿、焦晓春、田艺勇、王景民、史凤琴、贾秀芳、贾正礼、赵定国、程振勤等人,演出《韩玉娘》、《打虎计》、《红楼梦》、《天河配》、《花亭会》、《家庭痛史》等古装秦腔戏,曾远近闻名。1953年末至1954年初,剧团因管理不善等问题,演员一时星散,仅留曹韵卿、安正岐、袁宏民、程振勤等十数人和十多名学生。演出困难,收入微薄,演员生活难以维持。 1956年8月,在政府的支持下,户县宣化剧团正式改名为“户县人民剧团”,新招收学生60名,拨款添置戏箱,充实了剧团的实力。在党支部书记杨隆志、团长王德普等人的努力下,整顿组织,订立制度,强化管理。剧团领导重金请来京剧教练董志杰,给演员练基本功,传授戏曲专业知识,培养青年演员。后来还从户县一中调来语文教师郑向明,给青年演员教授语文知识,攻读文言文。经过脱胎换骨式的教育和管理,演员整体素质有极大的提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是人才济济,一批新秀如李九龙、李凤贤、李化芳、郭桂芳、山艳芳等脱颖而出,排练演出不少古装秦腔戏,如《金碗簪》、《潘杨讼》、《状元媒》、《周仁回府》、《澶渊之盟》等,深受观众欢迎,名闻全县,誉满关中。户县人民剧团亦名声大振。 1962年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响彻宇内,强调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户县人民剧团开始演出革命现代剧,如《血泪仇》、《江姐》、《夺印》、《杜鹃山》等,还配合政治运动编演了几出现代剧如《苦水洪波》、《轮转车飞》等。这些现代剧虽然体现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政治服务,但都没有在社会上造成大的影响。 到了1965年,在越来越严重的政治氛围下,上级通知古装戏坚决停演。户县人民剧团50年代以来培养的演古装戏的一些演员角色如老旦、正旦、花脸、丑大多不能适应了,不能登台了,一些老艺人只得被精简无奈离开了剧团。古典戏停演后,剧团董教练辗转几个地方后又回到户县,靠为市管所打扫钟楼周围卫生度日。直到文革后期,才又回到剧团教学生。 现代剧要求“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而“英雄人物”必是“高、大、全”,形象高大,没有缺点。演员李九龙青年英俊,功底雄厚,唱做念打,无一不精,所以现代剧的主角大多都由他来演。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焦裕禄》的主角焦裕禄就由李九龙担纲。此剧深受群众欢迎,成了剧团每到一处的首演剧目,但李九龙却因家庭是地主成分,多受磨难,剧团也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次,剧团转点到秦镇演出,第一天晚上就演出《焦裕禄》,观众为焦裕禄的先进事迹所感动。李九龙声情并茂的演出,使许多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戏完后,观众赞不绝口。剧团当晚也在广播上宣布:“观众同志们!明天晚上继续演出《焦裕禄》……。 第二天清早有人在秦镇小学门口贴出了大字报。标题是《户县剧团的阶级路线那里去了?!》 大字报指责: 焦裕禄是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李九龙是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人,一个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怎么能扮演我们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呢?…… 王桂珍是富农家庭出身的子女,怎么能扮演我们贫下中农的母亲呢?…… 户县剧团不要为了钱,丢了党的阶级路线……。 剧团领导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召集全团人员,排队到秦镇小学门口看大字报。回到舞台后进行讨论,会上有人发言: 毛主席说,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多么重要呀!贫下中农能够看到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在身边的事情看不见呢?路线斗争,我们不能忘记! 有人说: 贫下中农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一眼就能看出,地主阶级出身的孝子贤孙,不能扮演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这一立场问题,我们为什么看不出来呢?…… 那时县剧团的演员中,没有第二个人能承担扮演焦裕禄这一角色。会后,剧团党支部只得决定当晚停演《焦裕禄》,改演《向阳川》,李九龙在此剧中扮演一个思想落后的队长,这样就算落实了党的阶级路线,可《焦裕禄》这个戏从此再也不能够演出了。 这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专职编剧袁多寿来到了户县。袁多寿是一位学者型剧作家,为了编写现代剧本,曾几次到渭南体验生活,有了一部剧本的腹稿。后来听到户县有几个青年劳模如王风琴、张桂芳、崔振海等事迹都非常感人,便来到户县,体验生活,抓取典型情节,进一步完善剧本的情节构思。 袁多寿等人的到来受到户县包括主管县长杨自修等的欢迎,剧团方面自不待说,对其体验生活给与了照顾和关心。当知道袁正在编写现代剧剧本时,强烈请求剧本编出后由户县人民剧团演出。袁和戏曲研究院商量同意由户县编演。户县抽调县文化馆干部刘滨海、剧团团长王德普和编剧王西平协助,完善剧本。此后,袁多寿执笔,刘、王分别编写,很快写出了一个剧本,反映农民群众大抓阶级斗争、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英雄壮举,取名《万山红遍》。这个剧本为了迎合“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要求,虚构了“中国敏感词过滤分子”林竹英扒渠放水,破坏生产的情节。 县文化馆恰好举办创作学习班,就请袁多寿以新编的剧本《万山红遍》为范本,主讲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受到学习者的欢迎。 此时 “文化大革命”已如暴风骤雨,吴晗的《海瑞罢官》正受到猛烈批判,很快波及户县。县创作学习班突然变成了对袁多寿和对剧本《万山红遍》的大批判会,袁多寿被诬为“敌伪人员”、“残渣余孽”、“文艺黑线上的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分子”等。 《万山红遍》被批为: 极力丑化歪曲社会主义英雄人物,把党支部委员、劳动模范林竹英丑化成扒渠放水、破坏生产的罪犯,把党和毛主席一手培养起来的党支部书记说成是林竹英个人培养的,故意抹煞党的领导。 袁多寿百口莫辩,在会上被迫接受批判,一些人指责袁在户县大放“修正主义”毒素。在全国都在批判文艺黑线的大背景下,袁多寿每天只得低头弯腰,接受对他的口诛笔伐,但他终究不是户县的人,批判归批判,还是被省戏曲研究院以“带回批判”为名从户县把人要走,以后虽多受坎坷,但还是平安度过了那十年难捱的岁月,晚年更是有所作为,此是后话不表。 户县参与剧本编写的几个人却逃不脱被批、被斗的命运,户县人民剧团团长王德普受到严厉批判,被批为“修正主义分子”;那曾参与编写剧本的文化馆干部刘滨海也被揪、被批,被押上大街游行示众,受到百般羞辱。但此时的揪人和批判还是在党委的领导下进行的,召开批判袁多寿、王德普和刘滨海等人的大会时,还是剧团党支部书记杨隆志主持,杨隆志还私下对刘滨海做工作:“青年人,要经风雨,见世面。” 时间不久,烈火就烧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身上,党组织和各级政府逐渐掌控不住局面,剧团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一次到蒋村公社的演出中,剧团造反派先是秘密串连,后公开指责书记杨隆志以生产压革命,罢演节目,背着铺盖行李,打着红旗,列队徒步回县,成立了“革命群众组织”《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造反队》,设指导员、队长、副队长等职,后又夺了剧团的大权,管理一切。此后,“革命群众组织” 开始揪斗“走资派”和“牛鬼蛇神”,先后对剧团的上级领导如王炳岐、张克仁、沈振邦、王兴魁和剧团的领导杨隆志、王德普,以及所谓的“牛鬼蛇神”曹韵卿等进行斗争批判。 剧团支部书记杨隆志被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严密看管了起来,失去自由。他过去对剧团所作的所有工作都被批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他领导上演的现代剧均被批为“歪曲阶级斗争、丑化人民形象”而大加挞伐。1966年12月的一天,杨隆志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位为户县人民剧团多有贡献的党基层支部负责人在批判声中被拉出草草埋葬了。杨隆志成为户县“文革”狂潮淹没的第一人,直到文革结束才得到平反。 户县人民剧团革命委员会成立后,阶级斗争的嚣嚣之声毫无停歇,有人在户县钟楼贴出题为《李九龙的十大罪状》的大字报,指责: 李九龙演正面角色,被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说演得好,那是伪装!因为他是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孝子贤孙,怎么能体会到我们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思想境界呢?……。演反派人物也被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说演得好,那是阶级本性!因为他对我们无产阶级,怀有刻骨的阶级仇恨!……。 户县剧团革委会要不要党的阶级路线?……。 剧团革委会屈于政治压力,宣布李九龙停演,到武乐队敲铙钹。下乡演出期间,群众一再要求,要李九龙演出,后来才又恢复李九龙演出权利。 在把人分为“红五类”、“黑五类”“狗崽子”、“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等的激刺和屈辱下,李九龙的身心不断地受到伤害和摧残。他后来终于渡过了文革狂潮,调进了省戏曲研究院,开始了他艺术生命的春天,成为国家一级演员,此是后话不提。 当时剧团誉满三秦的秦腔名伶曹韵卿也被作为“牛鬼蛇神”批斗,被迫离开舞台,一直到了八十年代才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可惜已是风烛残年,还经常随机小唱。一次在甘河乡尹村活动中,本欲登台将清脆昂扬的唱腔再一次献给她热爱的户县人民。可惜的是,未及登台,她竟萎顿于舞台之下,离开了这个世界。 剧团团长王德普还因一次书写毛泽东诗词落款时在毛泽二字下面少一“东”字,而成为“现行中国敏感词过滤”,受到更为猛烈的批判斗争,被免去职务。到了清理阶级队伍之时,王德普又被查出在上高中时,曾担任过伪三青团区分部委员,这更是一项“历史中国敏感词过滤”罪状!他被清理回到农村,靠在火车站扛包、拉煤生活。落实政策时,恢复职务,回到剧团上班,后调到县政协直到退休,后话不提。 演古装戏的女演员李化芳、郭桂芳、山艳芳等分别被调到户县印刷厂、粮站等单位当工人;剧团副团长、名小生王育民也被调进县印刷厂当工人,文艺生命,自此终结,不及尽述。 戏剧界的折腾只是序幕,外面的世界已是风起潮涌,乱象迭生,一乱十年。 正是: 文革先从戏剧批,阶级斗争血火弥。 胡批乱斗十年乱,荒唐旧事今重提。 到底有何等乱象,诸君且慢慢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