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241|回复: 10

文若兰应诗友雨尘子之嘱 为闽男秦女撰贺婚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7 19: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锦帐春浓

  彤云骤聚 南国盛意呈红豆;  
  雅调忽闻 秦女浓情理玉笙.   

   应诗友雨尘子之嘱  为闽男秦女撰贺婚联  


               
古:平平仄仄 平仄通仄平平仄  ◆豆【去声二十六宥】
今:平平仄仄 平平通仄平平仄  ◆豆【七尤,ou,iu(iou)】
      
   
古:仄通仄通 平仄平平仄仄平  ◆笙【下平八庚】
今: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笙【十一庚,eng


发表于 2012-4-28 08: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联!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4: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锦帐春浓

  骤聚彤云 南国盛意呈红豆;  
  忽闻雅调 秦女浓情理玉笙.   

  文若兰应诗友雨尘子之嘱  为闽男秦女撰贺婚联  


发表于 2012-4-28 16: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100分。妙。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7: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彤云:红云之谓.紫气之属也.吉祥,喜庆,热烈之色.
红联 红帐 红罗裙; 红被 红颜 红彩门.
红炮 红灯  红脸盆. 骤聚一片红彩云.
更照应了红豆如珠焕光华. 红豆晶莹如珊瑚,是赤诚,友爱,相思的象征.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彤云一片红如豆, 总把相思写满天.

南国双关:

      南方{男方}以地名或官职名借代人名.这里1,南方,红豆生南国之意.2,代指闽人新郎福建娃.
如韩荆州,杜工部,参嘉州,王江宁等.

秦女双关:

             1,陕西女子,  2,秦穆公之女弄玉.

      秦女简介  指 秦穆公 女 弄玉 。 三国 魏 曹植《仙人篇》:“ 湘娥 抚琴瑟, 秦女 吹笙竽。” 黄节 注:“《列仙传》曰:‘ 萧史 者, 秦缪公 时人也,善吹箫。 缪公 有女,号 弄玉 ,好之,公遂以妻焉。遂教 弄玉 作凤鸣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 唐 岑参 《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诗:“不逢 秦女 在,何处听吹箫?” 鲁迅 《集外集·诗之二》:“ 秦女 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
            秦女学筝  秦女学筝,比喻对所学之技手法生疏,动作不协调,用以比喻初学者的技艺生涩,它来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听莺歌》:“前声后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说的是秦地的年轻女子刚学筝时前音不达后调的情景。应手成曲,则表示音乐的技艺高超——不仅技术娴熟,而且修养深厚,能做到音乐的表现手到曲成,并得心应手。它来自《隋书·万宝常传》:“应手成曲,无所碍滞,见者莫不惊叹。”因为万宝常是“识音人”,“幼学音律,师于祖孝征,知其上代修调古乐。周之璧翣,殷之崇牙,悬八用七,尽依《周礼》备矣。”(《隋书·音乐志中》)他不但是一位精通音乐,而且也是深知“礼乐”制度的民间乐工。对音乐的认识与了解,万宝常非但不是秦女学筝,而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秦女学筝与应手成曲,表现的正是在音乐把握上两种不同的境界,在古代与今天这两种境界的差别都是存在的。
  筝,现称“古筝”,因曾在秦地广为流传,故有“秦筝”之称,如《宋史·乐志》所载魏文帝“齐倡发东舞,秦筝奏西音”和“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的诗句,就是用“秦筝”作“筝”的代称。诗中以“秦筝”与“齐瑟”并称,还说明筝擅长表现慷慨激昂的曲调,瑟则擅长演奏优美柔和的旋律。
  在诸多乐器中,与琵琶相比,筝的演奏技术较易掌握,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意思是筝的学习与演奏相对容易,而琵琶的学习与演奏相对较难。但是,从音乐的角度讲,无论技术上的难与易,要能做到“应手成曲”的程度,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作基础,单有高超的技艺,要做到音乐的表演“无所碍滞,见者莫不惊叹”的水平也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梁朝沈约在《咏筝》中有这样描写:“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如果“秦筝”不是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要“吐”出“绝调”和“扬”出“清曲”,也是不可能的;当音乐弹到激烈处,也正是秦筝“弦断”时,音乐这时并未停顿,反随“妙指”声声不断、连绵不绝……这不仅是对秦筝技艺的微妙刻画,而且也是对音乐艺术的绝妙赞美。
吹箫引凤简介  二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吹箫引凤”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所传诵,家喻户晓的成语“乘龙快婿”和“龙凤呈祥”均出自该传说。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专门成立的萧峰文化课题组经过长期考古研究,认为该故事的发生地应在江西南昌西山。
  吹箫引凤的故事是指,相传秦穆公之女小名弄玉,不仅如花似玉,还擅长吹笙,自成音调,其声宛如凤鸣。
  某天夜里,弄玉在“凤楼”上吹笙,远远好似有和声传来,余音美妙,如游丝不断。此后弄玉茶饭不吹箫引凤(图)思。秦穆公知道后派人找来了这个少年——萧史,弄玉的病不治而愈。
  从此,弄玉萧史天天在凤楼和少年合奏笙箫,伉俪应和。某一天夜里,两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合奏,忽然有一龙一凤应声飞来,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双双翔云而去。明宣德官窑瓷器上的吹萧引凤图即是根据此传说描绘而成,以表达了对美满婚姻的期盼。 故事传说  相传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女儿,聪明美丽,非常喜欢音乐。她有一块珍贵的碧玉,每天带在身边,她的父亲就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弄玉。一位工匠用这块玉石为弄玉做成了最好的碧玉笙(shēng,乐器),声音非常好听。弄玉刻苦学习吹笙,不久,就吹得非常好听了。
  小公主转眼已满周岁,后宫嫔妃们把美玉连同一些珍藏在玩物放在一个盘子里端到公主面前,让她“抓周”。小公主对盘子里的其他玩物一概视而不见,唯独对那块美玉倍感兴趣,抓在手中,玩弄不舍。因此,秦穆公就为女儿起名弄玉。
  弄玉长大了,姿容绝世,聪明无双,通晓音律,喜好吹笙,不经乐师指点,就能自成音调。秦穆公非常高兴,命能工巧匠,把那美玉精心雕琢成玉笙,赐给女儿。弄玉吹起玉笙,声音清婉如同凤鸣,秦穆公更加钟爱女儿,就在宫中建造凤楼,供女儿居住,楼前还筑有高台,名曰凤台。 弄玉15岁那年,秦穆公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可是弄玉却发誓说,非通晓音律者不嫁。秦穆公派人四处寻访擅长箫笙的人,但却都不能如愿以偿。
  有一天夜里,弄玉在凤楼凭窗远望,但见天净云空,月照如镜,弄玉惜此良辰美景,让侍儿焚香一炷,取下碧玉笙,临窗吹奏。笙声婉转清越,响彻天际。此时,夜风习习,月色溶溶,忽然东方天空似有乐声飘来与玉笙和鸣,其声若隐若现,若远若近,弄玉心生奇怪,就停止吹笙而静心聆听,那空中的乐声也就停止,而余音依然袅袅不绝。弄玉临窗迎风,惘然若有所失,一直到月亮偏西,香炷然尽,这才将玉笙置于床头,怅然入睡。
  刚入梦乡,就见东南方向,天门洞开,五色霞光,照耀如昼。一位羽冠鹤的俊美男子,骑着彩凤,自天空徐徐而降。待落在凤台之上,弄玉急忙迎上前去,只听那男子说:“我是太华山的主人,上天命我与你缔结姻缘,相会之日在今年八月十五,至时我会如约前来。”说完,那男子从腰间解下一支赤色的玉箫,依栏吹奏,那只彩凤也伴随着乐声翩翩起舞,舒颈长鸣。凤声箫声和谐如一,抑扬顿挫,声声入耳。美妙的乐曲使弄玉如痴如醉,神魂颠倒,不觉问道:“何曲如此美妙?”男子回答说,“此为‘华山第一弄’也。”天亮后,弄玉把梦中情景告知父王,穆公就派朝臣百里孟明以公主所描述的梦中男子的形象,到华山寻访。
  百里孟明来到华山,有一樵夫告诉他说,华山中峰明星崖有一位隐士,每天晚上都依岩吹箫,箫声悦耳动听,响彻天寻,美妙的曲调能使百鸟和鸣,凤凰声舞,也许,他正是你要寻访的人。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下,果然见一人,羽冠鹤,玉貌丹唇,神态超凡脱俗,气度潇洒文雅。孟明连忙上前施礼叩问姓名,那人回答说:“姓萧名史。”并问:“君是何人,到此何事?”孟明回答说:“我是秦国右庶长,复姓百里,名视,字孟明。我主为爱女择婿,必欲通音律者为配,闻君精于音乐,便受公主之命,前来迎君百宫一会。”
  孟明引导萧史入宫拜见穆公。萧史说:“臣山野匹夫,不知礼法,愿听从君王教诲。”穆公见萧史举止不凡,一言一行,皆有离尘绝俗之韵,心中先有三分欢喜,得知萧史善于品箫,便争于心神领会。
  萧史取出紫玉箫一支,其箫玉色晶润,赤光照耀,炫人眼目。奏第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第三曲,只见白鹤成对,翔舞空中孔雀数双,栖集殿前。一时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直惊得目瞪口呆,忙请女儿帘后窥视。弄玉告诉父王,此人正是梦中之人。于是秦穆公便令左右服侍萧史沐浴洁体,更换新衣,当即送至凤楼,与弄玉成婚。此夜月圆于上,人圆于下,夫妻情投意合,美满无比。
  第二天早晨,穆公拜萧史为大夫。萧史虽列朝班,却不参朝政,每日只居凤楼,但却不食五谷。弄玉却学他的养生导气之法,渐渐地也能绝粒避谷。
  有一天晚上,夫妇月下箫笙和鸣,只见有紫凤飞来落于凤台之左,赤龙飞来落于凤之右。萧史说:“我本是天上神仙,上帝看人间史籍散乱,命我下凡整理。因我整理史籍有功,便成了华山一主,又由于天作之合,与你成就了这段姻缘。然而天廷有命,我不能久恋尘世,今龙凤来迎,可就此离去。”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离开凤台,翩翩而去。
  秦穆公知女儿随萧史去了华山,长呈短叹。他知道与女一别,定是永诀,便令人到华山寻找女儿的踪迹。然而除了每天夜晚自华山中峰传来的笙箫和鸣之声,其余一切,皆杳然无闻。于是穆公就令人在中峰明星岩建玉女祠,以示纪念,今天玉女祠依然存在。祠前还有玉女洗头盆、玉女石马等景观,可让游人一饱眼福。也因为弄玉在中峰居住的缘故,华山中峰又名玉女峰。
       秦女出嫁晋人  秦女嫁给晋人,闹出过笑话,《文心雕龙》中说:“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跟班的比新娘子漂亮,晋人看上了跟班的。不过历史上说的“秦晋之好”,大多是政治婚姻,其中充满了阴谋和算计。
  晋献公以庶母齐姜为夫人,生了个女儿叫伯姬,她在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
  晋献公死后太子奚齐被刺死在灵堂上。接着九岁新君卓子又被里克、邳郑等人摔死在宫中。
  逃亡在梁国的晋献公之子夷吾,听说晋献公已亡,而里克杀奚齐、卓子等,大哥重耳还不想回国,就一边许诺里克做国相,一边请求姐夫秦穆公出兵助自己返国继位。秦穆公见夷吾的无德无能对秦国有利,即命公孙枝率三百辆兵车,送夷吾回晋国成为了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便毁约不肯给秦河西五城了,秦穆公非常恼怒。然后晋国遭遇了一场特大旱灾,境内大片田地几乎颗粒无收。晋惠公只好厚?脸皮派大夫庆郑向秦国乞求购买粮食,秦穆公很大度地答应卖粮给晋国解救饥荒。但第二年秦国渭河流域遭遇罕见大旱灾,也发生全国性饥荒。而风调雨顺的晋国,庄稼大获丰收。秦穆公便遣使臣泠至向晋国借粮救荒。不料晋惠公却幸灾乐祸,并拒绝卖给秦国粮食。
  于是气愤不过的秦穆公同宰相百里奚亲率兵马攻打晋国来了。秦军兵马虽少,但群情激愤,晋军则背?恩将仇报的恶名,军心涣散连吃败仗。结果在韩原决战中,秦军把晋惠公也俘虏了。
  接下来秦穆公夫人伯姬发挥了作用,她让人在后花园里垒一高台,台下堆积干柴,带着太子、公子与女儿穿上素衣以自焚胁迫秦穆公释放弟弟晋惠公回国。秦穆公也并不想杀他,但放他的条件是晋国割让河西五城,并把太子圉留在秦国做人质。
  接下来秦穆公想要让做人质的晋太子圉回晋做国君,便继续实行“秦晋之好”的政策,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太子圉,还把河东地区的土地归还晋国。五年后,太子圉听说其父病重,生怕被人抢走君位,便私下跟妻子怀嬴商量一同逃回晋国。怀嬴表示:不敢跟太子圉逃走,也不敢向人泄露此事。于是,太子圉扔下怀嬴逃回了晋国。晋惠公病故后,太子圉继承君位,成了晋怀公。晋怀公一上台,却是宣布与秦国断绝来往。气得秦穆公大骂这个亲上加亲,又忘恩负义的女婿。
  于是秦国大将公孙枝迎接重耳入秦。秦穆公又把怀嬴送给了重耳!这样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晋惠公和晋文公两人的姐夫,又是晋惠公儿子晋怀公的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晋文公的岳父。
  秦穆公东向扩张的目的侵犯了晋国利益,继晋文公称霸之后,秦穆公的亲外孙晋襄公,便率军在崤山伏击并大败秦军。已是晋国太夫人的穆公之女文嬴,向儿子讲情才放回了几个被俘将领。弄得晋将先轸因之大怒,“不顾而唾”。


王维《红豆》赏析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一】

  此诗以世称想思子的红豆为起兴,先说“红豆生南国”,已使人感到相思之情随红豆而生,生生不已。继问“春来发几枝”,问而不答;然而南国温暖多雨,春风又动,则红豆之发,岂止几枝,而相思之情,亦随之浩浩无涯。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或从此化出。

  前两句只写红豆而未说相思,后两句则合红豆、想思为一物而“劝君多采 撷”。“君”者,抒情主人公“我”想思对象也。说“我”如何思“君”,容易流于平直、浅露。诗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不说“我”思“君”,却劝“君”多采“最相思”之“红豆”,则“我”对“君”之无限深情以及对彼此相思之情的无限珍惜,已从空际传出。

  相思之情,人所共有,却难于表达。此诗的妙处,全在于托红豆,寄相思,象征比拟,言近旨远,风神摇曳,情思缠绵。故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精选》

【赏析二】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8: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代总统 发表于 2012-4-28 16:11
100分。妙。

100分确不敢当.  60分欣然自当.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1: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骤聚彤云 南国盛意呈红豆;  
  忽闻雅调 秦女浓情理玉笙.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08: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骤聚彤云 南国盛意呈红豆;   
  忽闻雅调 秦女浓情理玉笙.   


   丹霞乍现  南国盛意呈红豆;   
   雅调忽闻  秦女浓情理玉笙.   



  乍现丹霞 南国盛意呈红豆;   
  忽闻雅调 秦女浓情理玉笙.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1: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丹霞初染  刘郎恣意撷红豆;
雅调忽闻  秦女倾情吹玉箫.
  


丹霞初染  闽郎恣意撷红豆;
雅调忽闻  秦女倾情吹玉箫.
  


该男闽郎本姓刘,
正关合于刘郎之典.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刘郎:传说东汉刘晨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

结成一段奇缘,后因以“刘郎”指情郎。蓬山:海中三
仙山之一,这里指意中人的住处。




发表于 2012-5-3 11: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学识渊博,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12-5-4 13: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