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入声与旧体诗词及人声的辨别方法 声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体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中古音系到近古音系,入声调渐渐消失,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入派三声,即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入声调可以说基本消失。普通话中的四声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与中古音系的四声相比,少了一个“入声”。但是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化典籍,尤其是旧体诗词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入声。研究和探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的古入声字现象,对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入声
关于入声,《现代汉语辞典》是这样解释的:“古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有辅音性质。”
自齐永明时期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四声并给他们定名以来。历史上多沿用他们创造的这套术语来描写汉语的调类系统。其中不乏许多对入声的描述:
隋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说:“冬,天地闲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
唐阳宁公南阳四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入声者直而促。”
唐时日本沙门安然在《意昙藏》中描写表信公所传日译汉音的声调说:“入声径止,天无内外。”
明释真空《篇韵贯珠集 创安玉钥匙捷径门法歌诀》“入声短促急收藏。”
以上几种描写不尽相同。但从中大致知道入声是短促的。
此外,入声韵以塞音[-p]、[-t]、[-k]为韵尾,比如广州话“入”字念/jap/, “日”字念/jat/, “客”念/hak/等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三个辅音韵尾是成阻的,所以入声字听起来比较短促。 一般都认为[-p]、[-t]、[-k]丢失之后,往往要被[-?取代,然后才慢慢变成阴声韵。这个音的实质,不过就是把音节用声门闭锁的方式截断。例如吴语和福州话的入声,多半就没有韵尾[-p]、[-t]、[-k],而只有喉塞音了。塞音韵尾的消失,包括喉塞音[-?的消失,大约完成于元代。
二、入声与旧体诗词
中古有平上去入四种调类。其中入声字分别有[-p]、[-t]、[-k]3个塞音韵尾,元代时入声字的韵尾开始脱落,此后在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其读音完全混同于阴声韵,其调值也发生了分化,分别派入到其他声调。就北方话的情况来说,平上去如四声中都有入声字的进入。今天,我们从事古体诗词的创作或从事汉语的研究等工作,还需要对古入声字的情况有所了解,否则就会遇到一定的麻烦。
先看调平仄。只要是古入声字,不管它在普通话中是归入阴平、阳平还是上声、去声,在旧体诗词中都作为仄声。如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岩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中的不、礴、拍、铁、索、雪等六个字都是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有的读阴平(如“拍”pai ),有的读阳平(如“礴”bo),有的读上声(如“铁”tie、“索”suo、“雪”xue),有的读去声(如“不”bu),但在诗里全都作仄声安排。诗的平仄律是: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平)仄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再看押韵。古人写诗词,有的是专押入声韵,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唐诗中柳宗元的《江雪》,宋词中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等。有的词人也把原来该押平声韵的字改为入声韵,起到了特殊的效果,如 李清照的《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一些现代作家在写旧体诗词时仍按照其古代读音来安排使用它,这是因为旧体诗词的格律,包括平仄规律和用韵规律,都是在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同古代汉语语音特点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按照现代音来处理入声字,就会打破那套格律的体系,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不符合人们长期形成的对旧体诗词的欣赏习惯。
三、辨认古入声字的方法
(一) 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一半以上归入去声,三分之一以上归入阳平,剩下的少数字归入阴平和上声,其中归入上声的最少。先记住这少数的一些字,再记阳平字,把其余的入声字都读成去声,就可以掌握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的读音。
(二) 排除法:
1、 凡以-n、-ng(-m)等鼻辅音结尾的字在古代都不是入声字;
2、 韵母为i[ ]、er 、uai、uei的字在古代也不是入声字;
3、 韵母为ai、ei、ao、iao、ou、iou的字在古代多数都不是入声字。
用这种否定法可以断定许多字在古代不是入声字,从而缩小识记范围。
(三) 汉语的各个方言区大都有入声,有入声的方言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入声后面带有塞音韵尾,读音短促;一种是入声后面不带塞音韵尾,读音不可以延长。吴方言的一大特征是收喉塞音[ ?]
(四) 要了解入声字还可以通过有关字典去查检。这类字典有郭锡良主编的《汉字古音手册》、唐作藩《上古音手册》、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等。
关于入声的知识还有很多,本文仅仅表述了一下诗词中的入声,并简要介绍了一下入声的辨别方法.
ps 本文由以下书中的片段拼凑而成
1、闭克朝 《入声》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5年8月版
2、胡安顺 《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 2003年4月版
3、胡裕树 《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6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