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对联基础知识答疑(部分) 严海燕 一、如何张贴对联? 你看过竖排版的古籍吗?传统的对联贴法就是那样:当你面对门框时,上联在右(右臂这边),下联在左(左臂这边)。为统一起见,横批最好也从右向左书写。 二、学写对联,非要掌握平水韵吗? 随着对联教学的深入,古人联作中的平仄问题迟早会进入师生的视野。为此建议,凡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新四声平仄之余,教师本人也接触一下古四声平仄(平水韵)。 三、如何学习对联平仄? 1、学习对联平仄,首先要学会判定平仄,即必须设法弄清楚,一个字在古四声里是平还是仄,在今四声里是平还是仄。 三个办法:一是在上网进行“平仄查询”,二是经常翻检王力古代汉语《诗韵常用字表》,三是找一些这方面的专门资料,并有意识进行练习。 其中,第一个办法最便捷省事。第三个办法是指:譬如“思”在中古作名词一般读仄声,那么我们就造一副联句,里面包含这个古仄今平字“思”。 附:清代叶伯英题西安霸桥桥头牌楼联 诗思向谁寻?风雪一天驴背上: 客魂销欲尽,云山万里马蹄前。 2、其次,建议师生背诵近体诗和骈文的平仄基本格式。 近体诗: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骈体文: (1)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实际创作中,不是每一个字都丝丝入扣地讲求平仄,主要是节奏点的平仄“卡”得要严一些。就以上句式而言,平仄节奏点大都落在第二、四(、六)位置的字上面,只有骈体文第三组属于例外,其平仄节奏点落在了第三、六字。至于说骈体文第二组与第三组如何区分,这必须结合实例,进行“试错”。 骈文举例: “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这里的上比,显然可以做“坐昧—先几—之兆”式的(节奏点)停顿。下比与此相同。 但“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则不行,上比若做“望长—安于—日下”式的停顿,则会破坏语义的表达,故只能划作“望长安—于日下”,即舍弃骈体文“(2)仄仄平平仄仄”,而取法“(3)平平平仄仄仄”。 对联举例: 格言联: 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忧悔;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台湾云林振文书院联: 振纲常/于勿替,薪传/一脉; 文礼乐/以成章,道统/千年。 3、再次,师生如果学有余力,则可以了解一下非诗非骈句式、多句联组合。 (1)诗骈句式作为对联的基础性句式,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林芳胜挽母亲联: 日昔回家,落座长聆千句话; 今朝拜母,登堂只见一炉香。 不过在实际情形中,对联并不总是采取诗骈句式。对于非诗非骈句式,其关键问题依然是寻找平仄节奏点。如黄兴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联: 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 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 (2)多句联组合,涉及三个问题:一是领字,二是最佳句式组合,三是各分句尾字的平仄排列。其中第二个问题,主要指字数、句数而言,但与节奏(平仄)也有关系。 领字的平仄,若能与该句的句中平仄配合起来当然最好,实在不行也无所谓。如赵健之参加1993年湖南益阳国际竹文化节征联获奖联: 若松梅有节,若桃李无私,只须净土一方,便可顶天立地;
任雨露矜功,任冰霜肆虐,总是清风万里,何曾仰面低头? “最佳句式组合”是一个相对的提法,即便真有一个“最佳句式组合”模式,可一旦找到并凝固化,对于对联文体来讲则未必是好事一件。 至于各分句尾字的平仄排列,究竟有无最佳模式,现在大家都还在讨论。有兴趣的老师可关注网络上的意见,也可参看拙著《对联通论》中相关章节的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