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一双粗糙的手 于 2009-3-9 21:24 编辑
万宝风雨30年<1>
http://tech.sina.com.cn/e/2008-10-07/14402493558.shtml
《电器》杂志 2008年10月07日 14:40
本刊记者 陈莉
万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过来人”,其他企业如果能像改革开放之初一样,在万宝身上学习经验、吸取教训,那么,万宝这30年的风雨会变得更有意义。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万宝”品牌诞生30周年。1978年,在广州,一班勇于创新的工人,用手工“敲”出了第一台冰箱,它的名字就叫“万宝”。“万宝是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万宝的风雨30年,有其独特的意义。”广州万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千定说。
开路先锋成就辉煌
把万宝称为中国家电业的开路先锋毫不为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策指引下,1979年,广州第二轻工业机械修配厂开始试制电冰箱,1980年试产电冰箱404台,同年改名为广州冰箱厂,并从新加坡引进中国第一条电冰箱生产装备线,生产出中国第一代家用电冰箱——万宝冰箱。1984年,万宝牌冰箱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1988年,万宝冰箱产销量达到108万台,跻身全球八强之列。冰箱压缩机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就在当年,中国从日本松下引进了我国第一条冰箱压缩机生产线,成立广州电冰箱压缩机厂(广州冷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1987年7月15日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台。
周千定正是1987年底加盟万宝,来到广州市电冰箱压缩机厂的。“正是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吸引,正是万宝当时作为中国明星企业的吸引,让我从湖南长沙来到广州并加盟万宝。”虽然在很多时候,周千定总是不露声色,但回忆起自己当年那个大胆的决定,他并不想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那时候,万宝是大家向往的企业。”
既然是开路先锋,“摸着石头过河”就不可避免,而周千定正是第一批“摸石头”的人员之一。“中国家电业发展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子。我来到万宝的时候,正是消化、吸收的关键阶段。”周千定介绍,当时刚刚引进冰箱压缩机生产线,对所有人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万宝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异常重视,专门成立了材料国产化办公室,对大量工艺、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国产化,而我就是材料国产化办公室的第一批成员。应该说,在这一点上,万宝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抓住了机遇。”
成功的开路先锋成为业内学习对象,据周千定介绍,现在的很多知名家电企业都曾派人来万宝学习过。1989年,万宝组建了电器集团,被列为国务院四大改革试点企业集团之一。
先行者的自我救赎
但是,当万宝进入其发展历程的第二个10年时,这个先行者遇到了内忧外患的夹击。
1988年11月,在中国制冷业快速发展10年之后,迎来了长达3年的“严冬季节”,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此,广州电冰箱压缩机厂从各部门抽调成员成立销售部,而周千定又成为销售部的第一批成员。“竞争很惨烈。那时候,冰箱压缩机是一台一台卖的。同一个经销商,我们会有两三批销售人员分头去推销产品。”忆起当年的境况,周千定微笑着摇了摇头说,“但是,我很感谢那3年的经历,这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市场的重要。”
与此同时,万宝冰箱的发展更加不容乐观。“作为先行者,必然会付出一定的牺牲。家电行业进入门槛低,每年都有新品牌进入市场,这些后来者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的,起点高,还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在面对后来者有力竞争的同时,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破解的时代,企业行为受到了诸多限制。比如,万宝冰箱要凭票供应,销售和售后服务人员出差按行政级别坐火车或飞机,消费者维修冰箱光是等更换的配件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在今天,这些是无法想象的。而在那个时候,慢节奏的工作效率,拖累了万宝的发展进程。”周千定说。
面对内忧外患,万宝加大了企业的改革力度。1991年,万宝抓住了跨国公司急于进军中国市场的机遇,陆续与日本松下、三井物产、新加坡包装等跨国公司合作组建合资公司,以此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实力,增加产品品种,促进企业发展。对此,周千定评价说:“合资之路完全不同于以往单纯地引进技术和设备。在此之前,大多数家电企业都是靠单纯地引进生产线发展起来的,引进得越晚,生产线就越先进,起点就越高,给先行企业造成极大冲击,这样下去,只能形成恶性竞争的循环。而万宝的合资之路不但引进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使企业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还通过产品出口拓宽了销售渠道,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与此同时,在公司内部也进行了生产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广州人和、广州市区及广州番禺、从化四大生产基地。
万宝风雨30年 <2>
2008年10月07日 14:40 《电器》杂志 改革重组,站上新起点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老牌国有企业走到了改革的岔路口。仅在广东省境内,与万宝电器集团一样,国内几家较有影响力的家电品牌如中山威力、广州高宝、顺德华宝等业绩出现大滑坡。在经历了相同的辉煌、相似的曲折、同样的改革之后,万宝能够生存下来,周千定说:“是广州市政府主持的国有企业改革使万宝获得了新生。”
2000年8月,在广州市政府的主持下,万宝电器集团和万宝冷机集团重组成立广州万宝集团。周千定回忆:“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解决了原万宝电器集团近万名员工的出路问题,广州市政府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此后的广州万宝集团轻装上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重组时,中国第一家冰箱年产量突破100万台的万宝电器集团债务沉重,年产销量已经萎缩至不到20万台。而重组至今的8年里,万宝冰箱产销量的年增幅都超过了30%。“2000年,广州万宝集团的工业生产总值仅40亿元,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据增长为142亿元。”周千定介绍说。
在总结重组的成功经验时,除了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外,周千定认为,拥有一支良好的管理团队以及选准企业的主营业务至关重要。“与跨国企业大举联姻,为企业‘培训’了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这成为重组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这样一个团队,重组多少次都是没有意义的。”周千定说。而在主营业务上,“广州万宝集团的决策是把万宝现有的优势产业做好,即发展制冷压缩机和相关产业,同时依托国际化市场,恢复发展冰箱、冷柜及相关产品。”目前,万宝旗下共有6家压缩机生产企业,生产空调、家用冰箱、中央空调、车载冰箱及汽车空调用压缩机。“万宝是国内惟一一家压缩机产品门类齐全的生产企业,压缩机业务目前已经占到万宝主营业务的50%。”周千定介绍。
看淡风雨 学会生存
重组后的万宝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但今天的万宝却远没有过去那般“辉煌”,其发展速度似乎也没有其他大企业迅猛。对此,经历了30年风雨的万宝似乎看得云淡风轻。
“30年的风风雨雨、几次沉浮,让万宝懂得,适应环境、学会生存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万宝的很多经历是国有企业都必须经历的,万宝只是提前经历了,而且没有倒下去,这就意味着成功。”周千定说,“近两年的家电业,每隔一年就至少会有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消失,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企业要发展,着眼于长远的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不能去争一日之长短。我当然也想让‘万宝’这个品牌出现在全国各地,但是要生存,就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现在,我们不提万宝要成为行业第一、第二的发展目标,我们也不在规模上与人争高低,我们要比发展后劲。目前,对万宝来说,休养生息至关重要。我们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遗留的问题,重新培养万宝的文化,建立起一支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夯实发展基础。而所有这一切的核心,是最终重新擦亮‘万宝’品牌。”
“万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过来人’,我也很希望其他企业能如改革开放之初一样,在万宝身上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如果真能这样,万宝这30年的风雨会变得更有意义。”周千定这样对《电器》记者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