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小堂妹远嫁安徽滁州凤阳县,我和哥陪同三爸一家千里送亲。
4.30日上午快九点到达中转站蚌埠,妹夫一家人前来迎接。他要请我们吃早餐,我看到周围有人拿着塑料袋包着紫色的卷卷吃的很香,妹夫说那叫“包饭”,在我的强烈建议下,他带我们到蚌埠的小吃街品尝当地的小吃。包饭的主料是糯米和黑米,应该是蒸熟了做成煎饼状,夹着肉松、蔬菜、火腿、玫瑰菜,吃在嘴里脆脆的、粘粘的、甜甜的、咸咸的,甜中带咸、咸里透甜、夹杂着肉香和蔬菜的鲜香,很棒!哥他们不大愿意品尝我吃的东西,转身去找了另一种小吃“牛肉汤”。牛肉汤是用一口特大号的锅(比我们当地农村过事时用的大锅还大)煮一锅高汤,冒粉条、豆皮丝,出锅时配上蒜苗等其他辅料,看起来有点像粉汤羊血,哥他们说吃着也不错,就是太辣了。因为看不到辣子的颜色,猜想可能是放胡椒或是别的了吧。
到达凤阳县城的时候,感觉这个地方的城市面貌不行,绿化和空气质量很差,道沿上的人行道烂糟糟的,城区也不是很干净。妹夫的二爷(二叔)解释说,环境污染严重是因为当地盛产石英沙。不过,我们入住的凤阳国际大酒店,是当地最新最好的酒店,位于县城的开发区,环境优美,富丽堂皇。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它虽然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首当其冲的是凤阳花鼓,它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它的曲艺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听导游讲,史料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花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又因明清两代,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在凤阳的明中都鼓偻——朱元璋展览馆,墙上就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上,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还有一首流传至今的“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明中都鼓楼位于凤阳县城中央,建于明洪武八年,它是我国最大的鼓楼。鼓楼由台基和殿楼两部分组成,台基正中间开三个门洞,中门略大,中上方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大字,这四个御笔大字,其意旨至今仍为未能破解之谜。鼓楼上有楼房九间,“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楼内有朱元璋展览馆,里面陈列着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政绩、日常生活等生平组画,是大家了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凤阳渊源的绝佳去处。如今的鼓楼四周已是闹市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
前些日子做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料时,曾有一篇是以学习沈浩同志为主题的,因此一再要求去了凤阳县小岗村。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解放初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现在是“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期开放的序幕。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工作生活六年多,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使小岗村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小岗人民。在沈浩纪念馆里,看到了习近平和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返程的时候,在蚌埠等火车,抽空去淮河边转了转,堂弟是杨凌职院水利工程系的讲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淮河水利治理方面的知识,因为专业性太强,听过也都忘记了。淮河里有很多游泳的人,咋一看,还真看不出来河面上的一个个小黑蛋蛋全是脑袋,也就明白了河面上来来回回装沙的船只为何要用喇叭大喊“小心避让”了。淮滨公园里有很多玩响鞭的人,询问当地一位老人得知,那叫霸王鞭,上面的小孔中装着哨子,所以甩起来声音特别响亮。因为它是用铁做成的,甩那个一定要有技巧,不然砸在身上会很疼。之后去的公园里有纪念民国淮上军司令的相关记载,省处省略很多字。还有,来来回回的经过蚌埠几次,终于在这个城市转了一圈,挺高兴的。
此行遗憾之事颇多,只吃到了凤阳豆腐,没找到韭山藤茶带给爱人,也没能带回一个小花鼓给未来的小孙孙备用,呵呵,算了。还是一起来听邓丽君的《凤阳花鼓》吧,蛮有味道的。
注:这是我QQ空间里写的,在这个版块不会添加音乐,大家凑合着看。补充一点,凤阳县可能是全国唯一一个反称长辈的地方,他们把爷爷叫爹,父亲叫爸,二叔三叔叫二爷三爷,爱人叫阿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