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户县具有深厚的楹联文化底蕴,户县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县的光荣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我受户县楹联文化的影响很大,包括整个楹联文化氛围的影响,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和中小学教育的影响。父亲王定一教给我一些基本的知识,使我初识对联。中小学又给我打下较好的基础,使我与对联结下不解之缘。本文谨以若干对联为脉络,回忆中小学生活的若干片段。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1948到1954年,我在户县崔村小学上学。我们的雒崇志校长和郭志仁校长,都是一丝不苟的人,对学生要求很严,几乎每次讲话都要告诫大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一谆谆告诫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班主任万延成老师,和我们关系很融洽。他书法好,常常给我们写影格,供我们描摹。他写的影格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种,一种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巧妙地顺序嵌入了十个数字。另一种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这是一副对联,上联就是雒校长和郭校长告诫我们的话,下联意义也很深刻,因此,这副对联给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我在后来的作文中经常引用它。 竹本无心,遇此节岂能空过 梅虽有信,到明年还是白来 崔村小学的文艺生活是很多样的,常常配合宣传排演节目,包括歌舞、快板、秦腔、垒罗汉等,还经常把课文搬上舞台,既丰富了生活,也帮助了对课文的记忆。学校每年都要为欢送毕业班举行晚会,晚会上的精彩节目少不了万崇仁老师的秦腔和雒崇志老师的笑话。有一次老师让我在晚会上讲故事,我就讲了父亲说过的对联故事,受到老师的表扬。故事说:过年了,其他学生都带着礼物去给先生拜年,有一位学识很好的学生,名叫胡抱鹅,因家穷空着手去给先生拜年,见了先生只叩一个头。叩完头后,先生赐坐。先生拿着竹子教鞭,指着竹节,有意问道:“竹本无心,遇此节岂能空过?”这位学生指着先生窗台上白色的梅花,随口答道:“梅虽有信,到明年还是白来。”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在崔村小学,有一段时间没有课本,这是因为旧课本已经不能用了,新课本还没有印出来。老师讲课时,要求我们将黑板上的课文先抄下来。教导主任万崇仁老师,就让我们抄了许多好文章,其中包括毛主席的《糟得很和好得很》,这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节。由于这篇文章要求背颂,大家早晨集体朗读,所以印象很深:“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乡里消息传到城里来,城里的绅士立刻大哗。”万老师说:毛主席小时候学习很刻苦,专门到吵杂的环境中去读书,以锻炼自己,还把一副对联作为他的座右铭:“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我把这副对联牢牢地记在心里。 崔村小学推荐我们购买阅读课外书,书目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朱总司令的故事》、《新儿女英雄传》等。只有杨春明同学买了《新儿女英雄传》的连环画,大家爱不释手。我猜想,《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里一定有那副座右铭对联,心向往之,很想买这本书。父亲同意后,我拿钱到县城去买,但是没有买到。为此,很长时间怏怏不快。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1954到1960年,我在户县第一中学上学。我们的语文老师有白希李、管洵、高汉槎、朱志明、范文经等,他们都是饱学的优秀老师。初一有《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一课,是从《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节录下来的,白希李老师也极力推荐我们阅读该书,并说学校图书馆就有。我当即借阅了这本渴望已久的书,读后受益匪浅。在该书中,我虽然没有找到那副座右铭对联,却找到了其他的妙联:“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后来,我读毛主席对其诗词的自注,看到他正是用这副妙联注解“才饮长沙水”的。 脚踢狗,踢个猫娃跟斗 弹打雁,打个鹞子翻身 上中学时,我国语文教育有一项重大改革:“语、文分家”,即将语文课分为汉语课和文学课。汉语课主要讲语法。文学课为文学欣赏,教材中都是名篇,特别有许多古诗文名篇。文学课极大地调动了老师讲授古诗文的积极性。高汉槎、朱志明老师先后为我们讲解古诗词中调平仄的原理,对我们理解古诗词帮助很大。我至今还记得高老师讲“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时的神态,以及朱老师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时的情景。 在户县一中,文学造诣高的老师很多,语文老师自不必说,还有我们的数理化老师和克让、张易行、杨生春、赵俨、吴俊峰、秦彦玉、郭印绶、张善,史地老师吴心果、秦维鼎、崔万善,生物老师蒋翰丞、肖树平,生理老师邵德隆,体音美老师谢海源、李明柱、山景明等,课堂上常有连珠妙语。例如:秦维鼎老师有满肚子的对联,课堂上顺手拈来,立马气氛为之活跃。他曾举南乡一位秀才只能空谈不能致用的例,批评科举制度。该秀才的一副对联是:“脚踢狗,踢个猫娃跟斗;弹打雁,打个鹞子翻身。”这副对联虽是游戏之作,但因为有趣味,所以我也没有忘记。 红脸忠,黑脸鲁,白脸奸贼 青旦素,老旦稳,花旦风流 在户县一中,我们经历了许多运动,也参加了推广普通话、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等活动,也曾沉浸于大跃进的热潮,一边上课,一边除四害、浪铁砂,也曾融入下乡宣传和采风写诗的洪流。这些虽然严重冲击了教学秩序,但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仍有促进作用。 在户县一中,虽然物质条件很艰苦,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很丰富,我们经常举行文艺演出,有戏曲、歌舞、朗诵、体操、相声、滑稽剧等,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演出。还有很受欢迎的故事会,也是展示才华的舞台。李云汉同学故事讲得最好。我也讲过邱少云的故事,也讲过父亲说过的对联故事。曹德茂同学讲过这样的故事:一位先生对名叫越思的女学生有邪念,他出了这样的句子让学生对:“思思想想,想想思思,越思越想,越想越思。”女学生越思针锋相对地对了这样的句子:“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冯登云同学讲过五竹村剧团的故事,我还记得戏台上的那副对联:“红脸忠,黑脸鲁,白脸奸贼;青旦素,老旦稳,花旦风流。” 该联很好地普及了秦腔的知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956年,全国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出版了新版《鲁迅全集》,将鲁迅的《祝福》拍成电影。《祝福》等鲁迅的文章,还有瞿秋白论鲁迅的文章,进入了我们的课本。朱志明老师讲完文学课《祝福》,立即组织我们到电影院看电影《祝福》,那种感觉妙不可言,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我从图书馆借阅了鲁迅的《呐喊》和《彷徨》等,还买了为纪念鲁迅印制的笔记本。笔记本上印了不少鲁迅的手迹,其中包括赠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许多同学都抄录下这幅对联,成为我们后来常用的赠语。我们请朱老师专门作了讲解,加深了我们对鲁迅的理解,也加深了我们对这副对联的理解。 喜今生能交莫逆之友 愿异日毋忘同窗之情 中学的文学课激发起我们文学学习的空前热情,用如饥似渴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当时,背诵成了风气,且不限课本;抄录成了风气,有整本抄录名著者。我抄录比较杂,也比较乱,致使有的出处已不可考:“闲坐书馆论古今,看来都是闲操心。书中有真也有假,世人认假不认真。假者假来真者真,真假二字难辨分。一天能买三个假,三天难买一个真。”还有诗词唱和的风气。我唱和的对象有冯登云、李靖海等同学。当年,我在学校患病,冯登云用架子车把我拉回十里外的崔村。后来,我写诗词感谢他,开始了我们的唱和。李靖海家境贫寒,但学识渊博,对我很关心,我也逐渐和他成为唱和的诗友。我还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堂哥王迺宽高我两个年级,堂姐王志廉低我两个年级,我特地借阅了他们的文学课本。因之,虽然我国“语、文分家”的改革中途夭折,我却读完了当时出版的所有文学课本:初中六本,高中四本,没有留下遗憾。与此同时,同学中的各种才华也应运频频显露:王树林的博览群书屡受嘉奖,李靖海的诗词书法校园称绝,张学智的“春江水暖”画展夺魁,谭水柱的男高音歌唱舞台走红等。 中学毕业时,大家恋恋不舍,互相写下赠言。薄澍升同学曾点评这些赠言,他最赞赏一副对联:“立凌云志,笑历代豪杰无能;创惊天业,看今朝英雄建勋。”而我最赞赏一句赠言:“愿异日毋忘同窗之情!”这是刘思武同学给我的赠言,因为喜欢,我特地为它配了上句,构成对联:“喜今生能交莫逆之友;愿异日毋忘同窗之情。”这句赠言和这幅对联我一直保存着,而大量的赠言已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中被毁。 虎跃龙腾数十年,备尝苦辣酸甜,念来日方长,且斟甘露三杯,祝君好运 鹏飞凤翥八千里,遍历东西南北,知今生无悔,请奏真情一曲,壮我新程 中学毕业后,我们同学之间仍然保持着纯真的友谊。尤其是我们初五七丁班,由于班长王耀三同学的组织,赵渭滨等同学的联络,曾多次聚会,关系更加紧密。 1995年,母亲刘玉珍受伤,我请假回户县看护。一晚闲暇,我和薄澍升同学看望在户县一中任教的吴长久同学,在他的住处看到了保存完好的1957年初中毕业照。辨认再三,激动不已,尤其感叹不少同学已经离世。当晚不能成眠,写了一首四言诗:“户县一中,初五七丁,热血男儿,六十精英。团结进取,活泼真诚,勤奋好学,是我班风。少年意气,笑傲人生,登天折桂,谱写丹青。难忘当年,众志成城,针砭时弊,气贯长虹。文飞彩凤,笔走蛟龙,喜笑怒骂,尽是豪情。无端引来,黑云压城,无愧无悔,磊落光明。追求真理,何惧逆境,历史功过,何用说评?毕业离校,各奔西东,士农工商,同献赤诚。敬业模范,创业先锋,淡泊名利,偶获殊荣。悠悠岁月,凄凄雨风,芬芳桃李,几多凋零。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能不感叹,能不动容?凡我同学,携手同行,相亲相爱,相辅相成。岂曰高下,宠辱不惊,岂曰贵贱,分工不同。凡我同学,永葆激情,败不气馁,胜不骄横。一人困难,大家担承,一人成功,大家欢腾。永远护卫,我班盛名,户县一中,初五七丁。” 8月2日的户县报摘登了这首诗的一部分,并加了一个很好的标题:《又见毕业合影》。1996年同学聚会时,我将这首诗全文复印给所有遇会同学,同时,写了一副对联,寄托我的心愿:“虎跃龙腾数十年,备尝苦辣酸甜,念来日方长,且斟甘露三杯,祝君好运;鹏飞凤翥八千里,遍历东西南北,知今生无悔,请奏真情一曲,壮我新程。”这副对联2011年被录入户县第一中学七十周年校庆文集。 我和我的同学现已年逾古稀。我们一面安度晚年,充分享受天伦之乐,一面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愿,在休闲中适度学习进取,只要力所能及,也愿为家乡、为户县这个中国楹联文化县的建设添一砖、加一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