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6286|回复: 17

不成功也是一种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3 10: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新周刊: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2007年08月21日13:28   新周刊 

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

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

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

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那些成功学大师除了演讲收钱还能做什么成功的事?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个人奋斗很可嘉,实现自我很诱人,名利滋味很甜美。但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

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躁动时代的成功迷梦
当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近似谵语的成功梦想时,我们无从断定这种梦想虚幻与否;当众多的人沉浸在以“别对自己说不可能”之类的朴素箴言达到成功的迷醉当中,我们也无从判断这种成功捷径的可行性;当全社会都奉行着“豪宅、宝马、年入百万”的成功标准时,我们也无法知晓这种价值观的正确性。

我们唯一可知的是,我们全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开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灵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急躁情绪中,成功学讲师已然成功,众多追随者渴望成功,中国正在成功。

成功学的文本逻辑

卡耐基说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是“经济的哲学”。拿破仑·希尔说乔治·克拉森的《巴比伦富翁》永远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改变”。汤姆·霍普金斯在人生征途上屡战屡败,最后一笔积蓄投给了“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的培训班。“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也是在遇到安东尼·罗宾之后,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因为“卖产品不如卖自己”。而张锦贵则被陈安之评论为:“张锦贵是唯一能令我感到有压力的华人讲师。”

只有成功学大师才能评论成功学大师,而圈外的人则要么举头仰视,要么敬而远之。成功学何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

如果分析一下成功学的基本讲义和惯用词,你会发现,基本上就是人类世界已知的公理。比如安东尼·罗宾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决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第二,拿出行动来;第三,观察一下哪个行动管用,哪个行动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动方向有偏则修改之,以能达到目标为准。”按照这些无比正确的讲义,理论上当然“必定成功”;但如果不成功,也只能说明你的行为有偏差,而不能说明这些公理不正确。成功学善于比喻、善于利用生活细节说服人,用前些年流行的说法叫做“心灵鸡汤”,美国人则把这叫做“便利店哲学”,即为廉价、方便、随手可得但颠扑不破的正确道理,它们的文本基本上就是用高科技词汇和营销术语来表述的知音文体。成功学也善于化用宗教内核,从美国发端的成功学无不浸透了清教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化作了“人人都有机会成功”。而在中国的成功学传播过程中,宗教话语变得更加神秘,“感召”、“奉献”、“支持”等似是而非的词汇和刻意营造的环境气氛让某些成功学培训笼罩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这或许是传授者的预设,也或许是受教者的误读。

除了善于归纳和化用,成功学也不能不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沟通维度。成功学无一例外倡导打破陌生人隔阂,试图给中国人灌输陌生人的交往体验,许多培训课程都会号召素不相识的学员拥抱、使用热辣的话语相互鼓励,以他们从来没有过的方式进行沟通。在课外,执着的电话问候、拜访、倾谈和换位理解,也成为成功学的标准手法。毫无疑问,习惯于中国传统沟通方式的人在成功学面前会被极大震撼,越执着于含蓄沟通或者越不善于沟通的人则越容易被夸张、外化的成功学表达方式所颠覆掉,他们会震惊、叹服、小心翼翼地尝试继而从中收获从未有过的精神快感。

但,这就是成功学吗?

全民成功的时代

“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目标是“帮助全中国每一个人、13亿都要成功”,虽然这只是个概念化的说法,但我毫不怀疑众多民众对于成功渴望的狂热程度。

在大多数城市的周末或者傍晚,你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西装、衬衣人士忙忙碌碌,他们在某栋写字楼的某间会议室里热诚地参与着某些培训、讲座、分享沙龙。在写字楼电梯里,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林老师上次讲的什么课啊?”

“如何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

“天啊!我没有听到。”

“不要紧,下星期还有一个分享会,林老师会和他的弟子一起来和我们分享心得。”

是的,这就是很多人在梦想的事情——通过一次培训或经验分享,就可以“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哪怕没有,赚到50万、10万也是物超所值。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渴望成功?又何时把成功简化为金钱的数字游戏?又是何时为这种成功目标定下了急切的时间表?

就在20年前,我们也不会有这么迫切、这么简单粗暴的想法。那个时代的各种群体狂热虽然同样弥漫着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莫名其妙的行为,但无不是以生活、健康等人类的生物本能为诉求,从气功热到各种健康疗法、从红豆杉保健到各种磁疗用具不一而足。用物质、金钱来彰显人的社会地位,是成功学这股热潮所引领并自我标榜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梁理文在一篇文章中把成功学的全面发展归结为保险推销和直销这两个新鲜事物的出现,“这两种销售方式都需要大量招收和培训推销员。培训专家大都受过成功学的训练,他们也喜欢向学员推荐成功学类的励志书籍。那些接受过培训的人,不管是否留下来做推销,都学到了一些过去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主要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在个人成功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保险和直销从业人员都是以个体能力、沟通能力作为第一武器的人员,他们自然成为成功学的试水者。随着整个社会从集体体制向个体自由的趋势转变,成功学也因此在其中茁壮生长起来。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成功学。曾经一度,下海是成功的,考公务员是成功的,出国是成功的,读大学是成功的,海归是成功的,在如今买楼也是成功的,炒股更是成功的……在狂热面前,只有一个成功出口,其他都是失败。

当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文/陈漠)



三晚两天就能改变你的人生
一门“成功学”课程亲历记

这是一门昂贵的课程。“探索”、“突破”、“领导锻炼”三种级别的课程,学费分别为3900元、7700元、3900元,时长分别为三晚两天、五天、三个月(每月一个周末,共六天)。

这也是一门充满仪式感、“成年人的体验式”、有争议的“生命”课程。

从“励进”到“睿力”

课程手册里写道:“睿力课程所有培训以活动体验式为主导。源自欧美,课程系统以探索、突破及领导锻炼三个主课程为核心,配合其他工作坊,以达到开发潜能、自我提升、改善生活素质等效益。”

主办方广州市睿力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广州市林乐路的一栋写字楼内办公,距广州天河区的CBD符号中信大厦只有10分钟行程。看上去是个很普通的写字间,在角落里的沙发上,四五位女职员拿着花名册正在开会,主持会议的张莉萍拿出一本蓝色册子和一个黄色信封,分别是探索课程手册和“睿力个人才华提升之探索课程报名协议书”。她介绍,“睿力的特色就是体验,这个课程最早开始于美国,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都很流行,后来传到香港,再到内地”。她说,睿力在广州、成都、上海都有分部。

“睿力”的前身是“励进”。LP(领导锻炼)57期的学员郑刚告诉记者,“它注册差不多十年了,现在在成都、上海还叫励进,在广州不能叫励进,据说是涉及到一些工商税务等原因。人员没变,公司也没变,我现在还叫它励进。”郑的身份是广州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副总经理。

工作人员徐文英解释:更名发生在2007年1月,原因是“违反了教育局的‘课室和办公室不能在一起’的教学规定”,所以从天阳路搬迁至林乐路。

张莉萍介绍,授课导师“以前是老外,后来是位香港的华人,现在已经有国内完成课程的一些学员成为导师,教起课来不会有障碍。”郑刚说,“每个课程不止一个导师,有时有两三个。我上探索班的第一节课是刘志伟(音),据说,他是佐丹奴以前的老板,后来在美国投资不太顺利,人生起起落落,后来,他成为励进学员,再做小组长,又做了导师,讲课很实在。”

工作人员和学员都拒绝透露课程的详细内容,理由是课程有保密协议,而且提前知道内容会影响新学员的心理体验。“学过的人就知道不贵,关键是要看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张莉萍说,她以前做事拖拉的毛病就在几年前的学习中得到改变,“你如果真的觉得不好,还可以退钱”,她指着协议书上的第7条:“若参加者完成五天课程后得不到任何效益,可申办退款手续。手续需于课程的导师授课部份完成后48小时内呈交书面申请要求退款。本公司将会先安排面谈,退款则会在接获退款申请和面谈后一至两个星期内,将已付学费扣除退款手续费用人民币1000元整后之余额退还。”

泪流满面的结业典礼

7月29日晚6点30分,天河北一家宾馆16楼的多功能会议厅,LP61期结束“突破课程”进入“领导锻炼”的结业典礼正在进行。会场约100平方,聚集了100余人,大部分席地而坐。LP61结业班的29名学员和5名小组长盘腿坐在主席台,其他的60余位老LP学员、“感召人”和家属则坐在会场中央,最后一排坐着的是10余位西装革履的导师和工作人员。

穿深紫色长裙的肖导师出来宣布:29位学员进行总结、感恩。话音刚落,便有四五名学员同时起身争抢话筒。29个学员的总结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家好,我是XXX,我是一个真诚、自信、冒险、负责任的男人(女人)!”台下立即齐声呼应:“Yes!”

“以前我是一个没有志气,总是逃避,没有勇气的人,通过五天的学习,我突破了自己,现在感到很轻松、很快乐。”台下是整齐划一、雷鸣般的掌声。远处的导师朝演讲者竖起两个大拇指。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感召人XXX,感谢从‘探索班’到‘突破班’的各位导师,也要感谢小组长们,还有我身后的28位死党!”许多人声音嘶哑。“感召人”起身,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朝四周作90度鞠躬表示回礼。

感谢中充满了温情,丈夫感谢妻子,妹妹感谢姐姐,母亲感谢儿子,儿子感谢父亲。一个中年女子说:“我已经放下了多年放不下的一些痛苦的事情,现在我活了。”一个酒吧歌手经纪人说:“妈妈,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儿子”,他的母亲正举着DV,脸上堆满笑容。一个年轻女子说:“我老公以前老说我顶多是个小学生,现在我觉得我是个大学生!”一个称自己以前胆小的男子,当众拥抱并亲吻了自己的妻子,流下了热泪。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跑上台,给父亲送上一束鲜花。

感恩结束,肖导师的声音再次响起:“请给我们29位学员掌声,嘉许他们的胸襟和开放度。挚爱的亲朋们,他们真的非常棒。”5名坐在一旁“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小组长接着上台总结和感恩,一位女组长说:“看到他们一天一天变化,真的好像比拿到黄金还要开心!”

肖导师重新站回会场中央,身后跟着一位提篮子的女工作人员,“我们有几份礼物送给小组长,礼物本身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是会发光发热的东西,代表的是一个世界,因为有你,这个世界发光、发亮。”声音里有了哭腔。肖导师每发完一份礼物,都会双手交叉放于胸前,90度鞠躬,然后再进行拥抱,轻轻耳语几句,接下来的29位学员也排队重复进行。在人群中,身材墩厚的组长郑刚在一次次拥抱中泪流满面。

这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结业典礼,以老LP的抱团激励和小组长们的及时小结划上句号。在一楼的大厅,那个酒吧歌手经纪人热情不减,“我告诉你,对个人自信,绝对有百分百的提升。”

“你会错过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课程手册里写道:“我的朋友不断向我推荐,甚至说服我参加课程,是否有金钱回报?是否涉及传销?——不,只是因为他们在课程中得到效益及探索到所有的力量!他们急于与你分享,他们真正的好处是,当您完成课程后,他与您共同拥有新的力量。”

结业典礼上,郑刚成为了记者的“感召人”。7月30日,郑刚为“感召”记者参加课程,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他穿着一件橙色LP队服,左胸绣着大大的“爱”字、右衣袖绣着“4”、后背印着“LP57”。

郑刚说小组长纯粹是做“奉献”,他还“感召”了妹妹参加课程,完全没有利益关系。“我有自己的公司,赚自己的钱,没必要给别人做业务员。”他边解释边拿出一份报名材料放到桌上,“别再犹豫了,对你来说确实是冒一个小风险,但为了你未来的生活,这点投资是微不足道的。”

8月1日,是“嘉宾分享会”,同样在宾馆16楼的多功能会议厅,同样是晚上6点半。

“分享会”被定义为老LP学员的“自发行动”,被“感召”来的嘉宾将有机会体验到探索班的部分内容。多功能会议厅里整齐摆下了80张椅子,被“感召”到场的嘉宾约有50余人,其余则是LP61学员和工作人员。到场者的身份被区分为“导师”、“老LP”“小组长”、“感召人”、“死党”和“嘉宾”。他们来自广州、深圳、东莞、香港、温州、长沙各地,有服装店老板、音响店老板、私企副总、企业高管,还有大学教师和医院护士长,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

分享开始前,郑刚带记者去见工作人员徐文英,以解决就读前的一些疑惑。问:“我看有报道说你们的课程有穿丁字裤跳艳舞,模仿性姿势的内容?”答:“我不能说媒体说的属不属实,但我可以告诉你,眼睛看到的东西有时候不一定是真的,要怎样使我们的心也能看到。关键是你有没有需要,想要超越自己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探索课程”体验正式开始,LP61班的两位男学员担任主持。第一项体验:跟人打招呼时,将自己比喻成一种动物,体验时间两分钟。会场里开始热闹起来。

A:你好,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狗。

B:你好,我是一头勤劳的黄牛。

A:你好,我是怪兽。

B:你好,我是一条狼。

A:你好,我是老虎。

B:你好,我是一头大肥猪。

主持人将体验人的心态分为“主动式”、“被动式”、“古板式”(从头至尾称自己是一种动物)、“强权式”(从头到尾所称的动物要大过对方)——“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主持人说。

第二项体验:叫一名女子将手放在一名男子的手心处,目的是让两者“用身体感觉一样东西,体验紧张和不知所措”。

第三项体验:“开放式的坐姿”。两人相向端坐,手放在膝盖处,两人膝盖间隔两个拳头的距离,用眼神默默注视对方一分钟。100余人端着凳子找搭档,会场里再次闹腾起来。一位男嘉宾在体验结束后说:“这样看人是特别不礼貌的事,我老师这样教我,我父母也这样教我,今天,我对面坐着一个靓女,我确实不敢看她,我倒是想看看满场的其他人都什么眼神,大家都这么看着,我感觉特别可乐。”一个女嘉宾则觉得“好像是回到了童年”。

接下,老LP学员开始宣讲。

一名LP57女学员,自称是拿到了“最高学历”的大学教师,之后又回来任LP59小组长,“三个晚上两个白天,让我彻底对自己有了360度的认识。我今天诚心诚意请大家敞开你的心扉,相信今天带你来的朋友或亲人,为你自己负责,为你的生命负责,放下你的看法,接受一些跟你未来有非常非常重要关系的一些事,可以吗?”另一名自称50岁、来自香港的男学员说,“1998年,我在香港上这个课,那时我欠银行20多万,上了课后一年时间,我把欠债都还光,然后重建生意,现在,我有15家店。”

主持人趁热打铁,介绍了将于8月15日开班的探索课程,包括上课时间、费用等等,并建议每四到六人组成一个小组,与老LP们进行交流,而工作人员则在后排准备好报名材料,随时准备接受报名。“一般报满120人就截止,招得差不多就开班,最短一个月一班。”郑刚说他上探索班时是72人,到突破班剩下42人,到领导锻炼班剩下39人。

与记者在同一小组的一位LP61女组长,说自己是东莞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坐了两个多小时车才到广州,“我三年前读的,如果真是人家洗脑,也不会洗三年吧。三年了,我赚到一群很好的死党,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第一个跑出来支持我。想想,我毕业十多天举行了婚礼,40多个死党都来喝我的喜酒,陪我出嫁,多幸福的事!”

时间已近10点,记者起身向郑刚告辞。他坚持把记者送到一楼大厅,“我感觉你在逃离,一刻都不想呆。你是个谨慎过头的人,你不报名,你不去,就会错过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文/程功)

(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


可不可以不成功
不成功,便成人

和所有成功学讲师一样,电影《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信奉的是这样的信条:“人只有两种,成功者和失败者。”这也是这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所有的企业,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都削尖了脑袋要挤进世界500强;所有的父母,不管是还没离婚还是已经离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No.1;所有的励志图书,不管是原版还是引进版,都在教你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所有的选秀活动,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的,都在宣扬一夜成名、从此名利双收的神话……你成功了,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失败?对不起,你不但是个Loser,还是个连自己也无法原谅的罪人,罪名就是:你居然还没有成功!

但是,人生真的非如此不可吗?是谁断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是谁告诉我们“求上进”才是人生正道?成功人生除了成功或者失败,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

如果所有人都被置于“成功/失败”二元对立的语境下,这个社会肯定出了问题。当那么多人被“榜样”和“导师”教导着踏上漫漫“成功”的时候,还有谁会真正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来生活、依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来选择?

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事实上,在“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美国,人们已经开始在反思。《纽约时报》前著名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出版了《过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学子的秘密生活》一书提醒人们,现在全世界的学生处在比以前更为强大的成功压力之下。她以中学母校的优秀学生为个案,他们承认自己已经努力到了极限,感到孤独、无奈、惶恐、无法形容的痛苦和心力交瘁;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精力上的不足,甚至用毒品来提神,而这也得到了父母的默许。罗宾斯说:“如果孩子们过度追求成功,那么,无论他们获得多大成就都感到远远不够。”

人们对成功的普遍焦虑,成就了成功学这门产业,同时也由于过于渴望、过于焦虑,使得人们对成功学的缺陷视而不见。首先,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学话语中,只存在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唾弃则越狠:都30岁了,男的还没房没车、女的还没钓到一个金龟婿,你彻底完了!——在这样的语境下,还没有成功的人只会日益感到压抑;其次,“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成功人士”被塑造为住洋楼、养番狗、开名车、穿名牌,并且基本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淡泊名利、闲云野鹤、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通通都属浪费生命。——难道过有趣味的生活不算成功?其三,成功学鼓吹成功有捷径,可以复制、可以速成,“成功”仿佛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人人唾手可得。——有几个人是通过学习这些所谓“成功法则”成功的?贩卖“成功法则”的人倒真的赚大钱了。其四,成功学宣扬只要目标、计划明确,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这不是现代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还真有人相信每天背诵“成功语录”能发达的,不过此人后来得了强迫症。

不靠谱的成功学导师

《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身为成功学讲师,到处演讲推广“成功九步法”,自己却从未体验过成功的滋味。

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撰文提及,为了搞清成功学的奥秘,曾专门去听一个名气没有陈安之响、但也属重量级的台湾成功学大师的授课。他说这位成功学大师讲的,无非是“去掉我执”、“返璞归真”之类的禅言或道论,而且错漏百出。他的观感是:“明明授课者在‘我执’,却要听者去掉‘我执’;明明授课者是在进行‘现代化’运营,却让听者去铜臭,归璞真;明明授课者自己并未真正成功,却要喋喋不休地大讲成功之道……好一副霸道相。听后令我绝倒:原来不过如此如此。这哪里是成功学,分明是一种舌辩术,完全是效法苏秦、张仪故技,凭借成稔于胸的骗人说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有人评论陈安之的演讲煽动能力确实很强,“但就是因为太强了才是真正的致命之处”。他的演讲、培训费动辄成千上万,只要有人来听他演讲,他就算成功,因为赚到钱了,而且还不少。至于听众成不成功,他不必打包票,因为成功了是可以解释为他激励有效,不成功则是你自己不够认真、努力。这就是成功学大师的赚钱之道。他们也许称得上“成功”,但这个“成功”是建立在更多渴望“成功”的人身上的。

什么样的成功才叫成功

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有“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语境存在,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

比如说,男人和女人的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有调查显示,9成香港专业女性认为成功的定义是拥有快乐家庭,其余依次为能够发展个人兴趣、经济独立和健康;多数受访者并未将子女成绩优异、到了某特定年龄要在工作上达至某个薪酬或级别,看作主要的成功指标。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如果机遇和运气都不错,有钱也不坏,但这并非体现成功的唯一方式——这个网友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但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这是《阳光小美女》结尾的一段台词,说的是普鲁斯特。什么叫成功,什么又叫失败,其实并不绝对。(文/谭山山)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学书籍走俏得一塌糊涂
职场人想缓解工作压力,会去看励志图书,因而成就了近年来励志类图书的“火热”销售。由卡耐基自传开始衍变的各类成功学著作,为公众对于财富与成功的渴望寻求了一个发泄与依靠的场所。从早期的《穷爸爸,富爸爸》,再到后期的《谁动了你的奶酪》《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畅销书:大众阅读的“功利时代”?
2006年07月27日14:55   三联生活周刊 


“畅销书是社会学的实验场和大众心理的晴雨表。”在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郭亚军看来,“畅销书海量的销售数据背后往往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心态和大众心理,综合体现着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尚、趣味方面的变化。”简单地说,“畅销书是读者掏钱投票选举的结果”。

记者◎王鸿谅

畅销书的“流行元素”

畅销书的界定,并不是一个有着明确数据指标的概念。作为国内最权威的专业出版调查机构,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朱健桦认为,“也不可能从数据上来做出限定”,具体到开卷,则是“按照图书的监控销量或监控码洋进行排序,选择排名靠前的图书为畅销书”。“开卷每月对虚构、非虚构、少儿等三大类畅销书进行分析,选择的是当月监控销量进入前30名的图书。但畅销书不限于此。”因此,在南方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谭庭浩看来,畅销书的关键特点,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销量很大”。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概念,则是“长销书”,考察的范畴不限于特定的时间段。具体到国内畅销书的状况,“因为整个畅销书机制都很初步,所以总体看来,发行量到达8万或者10万就算很畅销了”。

作为“表明公众阅读兴趣和评价的一种指标”,畅销书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更替,代表的其实就是某种“流行转换”的过程。以“迎合公众”为基础的畅销书,在谭庭浩看来,就是“具备了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品质的东西,和流行音乐、热门电视剧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而它们的一致性在于“对应着大众的一些基本需求”。如果要放在专业的心理学框架内考察,研究者们首先会提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如果把复杂的概念简化一下,这些大众的流行的东西,是“基本需求在不同年代的不同表现方式”。所具备的“基本流行元素”一样,只是“排列的方式有所差别”。财富的梦想,健康的渴望,情感的需求,猎奇的心态,教育的希望,寻找到契合了这些心理需求的表达方式,也就寻找到了一本书成为畅销书的起点。

在国外的畅销书榜单上有类别区分,但国内目前的畅销书榜单并没有,根据榜单划分出来的畅销书类型,因此也只是一种大概的内容的区分,并没有特别严谨和专业的标准,甚至有可能相互重合。在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近10年的数据分析里,副总经理朱健桦给出一种相当详细的区分,“畅销书集中在十个领域”,综合其他研究者的分析,公认的畅销书主题集中在成功励志类、财经类、健康类、教育类、名人传记类,此外还有传统的文艺类书籍。这些类别之所以容易成功,探寻起来,则又回到了相应大环境中人们心理需求的起点。比如励志类书籍,朱健桦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社会的形成,为经管和职场励志图书的畅销培育较大的市场空间。而名人传记,满足的其实是人们对名人生活的一种窥探和好奇,即便是像《我们仨》这样的文化书籍,因为对于钱钟书的关注,也足以让普通人在对其生活的探究好奇下,产生购买的冲动。

《南方日报》编辑部主任刘志一总结出了20个畅销书的关键词,其中最核心的三个要素,在他看来,第一是“好作者”,第二是“好体裁、好题目”,第三是“好写法”。以励志类的书籍为例,现在受到西方的影响,开始多了一些寓言故事,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的仍是几个要素。首先是“讲故事”,这类书籍,“卖产品就是卖故事”,而且一定要是一个有传奇性的成功故事,“作者或者故事的主人公现在都是成功的拥有财富的人”。简单地说,“读者喜欢的是‘富爸爸’的书,而不是‘穷爸爸’的书”。此外还要“有创意,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秩序”,这些成功励志类图书要讲述的无非就是两点,“做人和做事”,具体到“做事”,无非也是两点,“态度和方法”,读者希望从这些书籍中找到的,也不外乎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这些态度和方法中的原则暗藏着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时代的某种秩序。具体到大众文化的通俗语境里,一个不具备任何资源的人成功了,他的奋斗史,传奇性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卖点。

在细致的类别区分上,朱健桦的分析,从2000年开始,“畅销书更多的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运作上”。从读者的层面来讲,“反映了读者消费观念的转化,那就是快餐阅读和愉悦阅读将成为大众图书的主流”;而从出版社的层面来讲,“可以看出出版社营销运作能力的加强”。而这两个方面,归根结底是图书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图书市场与其他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那些娱乐化的运作模式和营销手段,在大众畅销书方面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影视图书就是图书产业与其他产业直接作用的结果。不过,“尽管娱乐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但内容仍然是图书是否畅销的决定性因素,经历考验的经典作品,像《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年轻人是大众阅读的主体,抓住年轻人的阅读心理,是大部分畅销书制胜的重要因素”。

大众的“功利性阅读”

从近几年的畅销书排行榜来看,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郭亚军认为,“文学类畅销书更多反映大众在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非文学类畅销书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压力,更显沉重”。比如职场励志、经管、教育、心理自助这几类图书基本都是指导读者如何避免失败、获得成功的,功利性较强。郭亚军分析:“现阶段非文学畅销书的功利性与大众需求的功利性是直接相关的”,“它们与大众需求的契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失败的压力,二是成功的动力,三是自己的努力。很可能这些畅销书在策划时并没有考虑去刻意迎合这些大众需求,但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这几种需求。”郭亚军称之为“把握大众需求的三力法则”。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活的步伐越来越难调整”,郭亚军分析,在这众多的“越来越”中,人们越来越承受不起的是失败。所以这种对失败防患于未然的关注在畅销书的榜单中也能明显体现出来。以《细节决定成败》为代表的一类图书,提供了一个视角,就是细节的重要性,在阐述理念的同时也进入了实际操作的层面,跟进作品《决定成败的49个细节》更是明确解析了“49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曾经累计上榜7个月,《决定成败的49个细节》也持续2个月上榜。而以“细节”为关键词的图书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书单。在这种对细节的探索和认真对待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完美成功的渴望。

曾经在中国图书市场甚至整个社会引起巨大反响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则是另一种类型,这本讲述如何应对变化的书在2001年9月份上市以后,旋风般地扫过图书市场,此后8次位居榜首,5次位居次席,持续在榜单上长达36个月,到2004年9月仍然处于第7名,累计监控销量也创造了开卷监测系统中的纪录。郭亚军说,这本书畅销的最初背景,是“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发生恐怖主义袭击事件,11月中国加入WTO,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而这本书的持续畅销,他分析,反映出“变化和应对变化始终是这个时代的重点话题,变化带给人们的压力和动力仍然不可轻视”。同样的主题,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出版社,《谁动了我的奶酪(青少年版)》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只不过受众群体更集中一些,锁定为青少年。

与失败的压力相比,成功的动力似乎更能激励人前进。成功的话题也永远是各个时代和各个阶层最大的谈资。畅销书的榜单上自然也为渴望成功的人树立起成功的榜样,描绘成功的美好图景。大众对于榜样的这种强烈的内心渴求使得诸如《哈佛女孩刘亦婷》、《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哈佛家训——一位哈佛博士的教子课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这类图书呈现持续旺销之势。郭亚军分析,“畅销书的一个市场法则就是,我们的时代不断需要‘神话’来凝聚大众精神”,只不过神话的对象在不断变化,今天的神话就是“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创造榜样,创造神话,仍将是畅销书的制作流程。”

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历年的读者调查显示,书名是影响读者购买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书名中“棒”、“第一”、“高效能”、“最伟大”等激励人心的字眼,更能强烈地刺激到人们的眼球和中枢神经,人们很容易、也很愿意接受这种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告诉孩子,你真棒!》、《我能考第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等书在书名上相对其他图书就占得了一定的优势,他们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力。“棍棒出孝子”的年代早已久远,每个家庭都将孩子奉为掌上明珠,情商式教育方法跃出水面,赏识教育更能使孩子们从小就树立积极的心态。《告诉孩子,你真棒!》、《我能考第一》这类图书正是迎合了新时代的教育潮流,并在策划上着重强调了一些激励人心的话语。自助图书和职场励志图书更是需要激励人心,但激励方式也需要跟上潮流,如同样是讲“成功”,可能“高效能”、“最伟大”、“优秀”、“卓越”、“杰出”等词就更有现代感,也更能打动读者。“将标题设计得大气醒目,将言语表达得鼓舞人心,将内容策划得深入需求,这是畅销书运作的又一黄金法则。”

那些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的图书,同样也是畅销书榜单中抢眼的部分。像《把信送给加西亚》中的罗文一样让老板赏识与放心,已成为大多职员的职场目标;而那些职场概念也已深入人心,成为办公室法则。《把信送给加西亚》、《致加西亚的信(平)》累计在榜均超过10个月,《敬业》也有连续6个月的在榜成绩。连续20个月上榜的《执行》也引发了以“执行”为关键词和主要卖点的图书风潮。郭亚军分析,“中国的商业社会还在形成当中,这种职业素养的提高是我们必须补修的一课。企业和员工的需求仍然很大”。如何挖掘新的有价值的选题或者用更好的方式展现这些选题,是出版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励志有关的培训层出不穷
  目前各类与励志有关的培训层出不穷,个人报名参与的情况“火爆”,励志培训正在成为职场“新宠”。同时,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励志培训也在逐渐兴起。一些处在转型期的企业,进行着“小企业做事”向“大企业做人”的转变,许多企业还面临着建立现代企业人力管理方式的局面.

揭秘中国“励志产业”
2007年02月14日14:45   东北新闻网
“成功的人不会放弃,放弃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我们常以为自己做不到,其实我们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只要懂得善加利用。因为,我们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壮得多。”……这样激动人心的话出自卡耐基,出自陈安之。他们激励的话语,时下正受到职场人的热烈追捧。我们发现,职场中有很多人认为自己需要激励。于是,一个教他们如何励志的产业形成了。

目前,各类励志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职场似乎并不买“励志”的账。有关专家指出,励志培训并不能让一个职场人迅速成长,只有真才实学,才是一个职场人成功的关键。

励志“王国”正在建立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职场,经常出现很多人争夺一个工作岗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职场人在工作中会有很大的压力。同时,工作压力过大,会产生严重的焦躁情绪。以前,职场人想缓解工作压力,会去看励志图书,因而成就了近年来励志类图书的“火热”销售,我们总能在各大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看见励志类图书的影子。但是,时下的职场人,似乎已经厌倦了从纸上感受激励,他们需要的是真正语言上的鼓励。于是,目前各类与励志有关的培训层出不穷,个人报名参与的情况“火爆”,励志培训正在成为职场“新宠”。

在个人励志培训市场“火爆”的同时,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励志培训也在逐渐兴起。一些处在转型期的企业,进行着“小企业做事”向“大企业做人”的转变,许多企业还面临着建立现代企业人力管理方式的局面。因此,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励志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并提升员工的能力和业绩。有专家指出,励志培训的盛行,正是迎合了一些企业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需求。同时他预测,今后励志培训产业将会继续扩大,励志培训“王国”正在建立起来。

在培训费用上,针对企业管理层的励志培训往往要价不菲。记者了解到,在一个励志培训机构,针对企业管理层的短期培训,每人的培训费用在5000元以上。两周以上的中长期培训,每人的培训费用高达数万元,而某些“激励大师”的培训课程甚至能达到10多万元。

“励志快餐”易变质

任何一个成功者在介绍成功经验时,均表示成功是经过长时间艰苦努力和无数次失败才得来的。“成功无捷径”是成功者公认的道理。但是,我们看到,大量的励志培训机构都在宣传自己的励志课程是职场成功的捷径,可以使职场人在短期内得到提升。经过短期的励志培训,一个职场人真的能“脱胎换骨”吗?

据记者了解,励志培训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大。目前,在接受励志培训的人员中,以初入职场的人居多,年龄在25-30岁,比例占到50%以上。这类励志课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师的语言通俗易懂,有极强的煽动性,容易激发年轻人对成功的欲望。

这种短期的励志培训有如“快餐”,它的流行迎合了一些职场人对于成功的速成心理,这些励志培训的教师,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出现成的答案。从表面上看,这省去了职场人绞尽脑汁在职场中摸索的过程。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答案存在同质性,并不能作为解决任何问题的惟一标准。

同时,正是励志培训存在社会速成的心态,并有大量的煽动性内容,“励志快餐”往往容易变质,被一些动机不纯的人利用。据了解,励志培训在销售、直销领域十分盛行。有一些直销机构扛着励志培训的“大旗”,在培训过程中推销商品。更有些非法的传销机构,以励志培训为名,招徕或蒙蔽不明真相的求职者加入传销队伍。

成功无“捷径” 励志勿“沉迷”

很多人在参与励志培训时,都把励志培训看做成功的捷径。针对这一看法,北京仁慧特智业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天田指出,励志培训不是全能的,更不是一个职场人成功的捷径。励志培训对于初入职场人的吸引力会大些,因为励志培训可以帮他们解决一些工作中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心理上的落差,至少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问题。但是,不能将励志培训的功能无限扩大,把它和一个人的成功联系在一起,这是极为错误的,成功是需要漫长过程的,没有捷径可走。

作为职场中人的确需要励志,但并非一定要通过这些方式。现在有很多人在接受励志培训时,都存在一个常见的问题,“课上很激动,课下什么都不动”。企业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光说不练的人肯定会遭到淘汰。因此,职场中人要想成功,首先还是应该提高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对于企业的励志培训,李天田认为,期待用几次励志培训就能改善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员工水平的,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企业更应该看重实际操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比较现实,能够很快地看到收益。当然,企业的老总们也很看重激励,如果员工没有好的心态,可能再多的能力也发挥不出来。目前,一些企业已经逐渐从励志培训中脱离出来,与其让员工听励志课,不如提高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这样来得更实在。

励志培训“这件事”

不知从何时起,励志类书籍开始抢占各大图书排行榜,励志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96年,随着国内传销业和保险业的大规模发展,励志培训被引入国内。一批目前炙手可热的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讲师开始崭露头角。那时的励志培训,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还远不能和“产业”一词挂上钩。

1998年开始,对于励志培训市场来说,可谓是发展的顶峰期。一些企业开始了解励志培训,并组织员工接受励志培训,那时的大型企业员工基本都接受过励志培训。但是,由于励志培训存在课程同质化的缺陷,并不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要,2000年以后,企业的大规模励志培训开始逐渐减少。

目前,大企业已经很少安排励志培训了,励志培训开始转型个人市场。

热门培训机构

陈安之国际训练机构

陈安之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励志人”之一。他领导的陈安之国际训练机构,20世纪末进入国内市场,即受到各大企业的追捧。励志课程以超级NAC心理学、超级总裁班为主。

优势:陈安之强大的影响力

弱点:高昂的培训费用

人众人教育

成立于1995年的人众人教育,最出名的是它的拓展训练。凭借着拓展训练的优势,人众人进而拓展至励志培训领域。开设的ECC体验式顾问课程及商战训练营,在业界有较强的影响力。

优势:在拓展训练领域的知名度

弱点:涉足新领域,专业性较弱

橄榄树国际训练机构

橄榄树国际训练机构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励志培训的机构。

目前,主要以成功学、代理大师级课程为主。该机构的课程多以工作坊和训练营命名,例如销售冠军成功训练营、心灵财富成功魅力工作坊等。

优势:国外课程的吸引力

弱点:看课程的名称,总感觉和某些“忽悠”行业有关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600px]

三晚两天就能改变人生的神话
培训结业典礼上,穿深紫色长裙的肖导师出来宣布:29位学员进行总结、感恩。话音刚落,便有四五名学员同时起身争抢话筒。29个学员的总结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家好,我是XXX,我是一个真诚、自信、冒险、负责任的男人(女人)!”台下立即齐声呼应:“Yes!”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躁动时代的成功迷梦
  当全社会都奉行着“豪宅、宝马、年入百万”的成功标准时,我们也无法知晓这种价值观的正确性。我们唯一可知的是,我们全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开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灵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



从成功学泛滥看物欲是一种什么病
2007年08月22日01:35   国际在线  熊培云

广告正在占领社会每个角落。在创富榜与成功学的催眠之下,人们渐渐丢失了朴素生活的乐趣,这也是近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怀念那位与他们隔着时间与地理的梭罗的原因所在。

《新周刊》杂志最近做了一期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

几年前,我在《美国化与法国病》一文中谈到美国化背景下的“法国病”。现在有必要谈谈“美国病”了。不可否认,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同样受到了美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影响有好有坏。好的是价值,坏的则是病。当然,后者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只谈“物欲症”。

什么是物欲症,格拉夫等《流行性物欲症》的作者们进行了很好的剖析。在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支柱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而在当今的美国文化里,惟一能和哥特式大教堂比肩的,便是超级购物中心。像是得了“精神上的艾滋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在意志力方面纷纷丢盔卸甲,丧失了免疫力。

一位美国医生说,“贪婪已经感染了我们的社会。

这是最糟糕的感染“。不过,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

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

关于这一点,相信不少中国人也深有体会。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有人将中国人分为两种:一种已经做稳了房奴,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身心焦虑当属正常,奇怪的是有房子的人同样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想着更大的房子,如果周围能有片牧场更好。

美国人就是这样想的,只是他们心知肚明的是,如果全世界都采用美国式生活标准,得再多几个地球才行。

物欲症对美国社会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在《哪儿都不像哪儿的地理现象》一书中,作者康斯特勒说,“在过去的60年里,我们从公民转变成了消费者。”大家想到的是“独自打保龄”,而将公民责任扔到了一边。与此同时,贫富分化使个人阶层重新出现。“伴随着社会的两极分化,低三下四的经典姿势偷偷摸摸地回来了。”每个人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自从变成物质人类以后,睡觉和做爱都得先吃药片才行。在美国,每个孩子一年收看近4万条电视广告,平均每天110条。商人的目的就是给孩子打上烙印,消费儿童。美国的教育专家因此抱怨“孩子们被当成了可以收割的商品作物”。

最关键的是,物欲症偷走了人类的时间。美国人不会认同欧洲人的闲适生活,因为他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金钱。人类学家英格力希·鲁克说,“从表面上来看,一个3岁的孩子似乎与我们的文化没什么联系,但当这个孩子回过头对他的妹妹说,‘别烦我,忙着呢’,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斯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人被物奴役,人被物谋杀。

速度,永远是速度。《旧金山纪事报》曾经嘲讽美国是个朝着微波炉大吼大叫,仍然嫌它速度太慢的民族。

不断地更新换代同样让人们患上了“喜新厌旧症”。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感染了社会上每一个人。正因为此,有人满怀乡愁———如何回到原来的价值观,长久地住在同一套房子里,长久地保存重要的东西,并且彼此忠诚已经是稀有的生活。

然而,高速度的改造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全然舒适的生活。全球性的交通拥堵早已经让人心烦意乱。有篇南美的小说是这样写的:堵车让交通陷入瘫痪状态,由于短期内毫无改变的迹象,司机们纷纷放弃了汽车,徒步到邻近的村落寻找食物。

最后,他们不得已在道路两旁种起了庄稼。在车龙动弹之前,有人怀上了孩子,接着孩子呱呱落地……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如果不看到物欲症对世界有着怎样的损害,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特里萨修女在路过美国时,会感慨那是她一生所到过的“最贫困的地方”。

广告正在占领社会每个角落。在创富榜与成功学的催眠之下,人们渐渐丢失了朴素生活的乐趣,这也是近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怀念那位与他们隔着时间与地理的梭罗的原因所在。在瓦尔登湖畔,这位离群索居的思想者说:“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什么是人类当下的困境?在此不妨重温一下“梭罗悖论”:“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人们却把他看成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大地繁花四起,古木撑起穹隆,我们能够自由地徜徉在那一片梭罗的森林?(熊培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泛滥的“成功学”暗藏陷阱
  陷阱一:鼓励你“狂奔”,而不顾及你鞋中的沙粒。
  陷阱二:要你简单重复,照着做,而忽视气质、态度、精神无法模仿。
  陷阱三:人一定要自信吗?
  陷阱四:要“面包”,不要“爱情”。
  陷阱五:以为火鸡和松鼠通过训练都可以爬树。
  陷阱六:做“老大”才算成功?





泛滥的“成功学”暗藏陷阱 使年轻人沦为牺牲品
2007年08月21日14:18   广州日报  林苏军

火爆的成功学培训抢票现场



陷阱一:鼓励你“狂奔”,而不顾及你鞋中的沙粒。

成功学似乎都在说,只有激情、热忱、努力、坚持不懈、追求完美等积极想法与行动才能成功,而不会告诉你,如何面对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及消极的一面。
陷阱二:要你简单重复,照着做,而忽视气质、态度、精神无法模仿。

陷阱三:人一定要自信吗?

“一切皆有可能”、“just do it”、“只有偏执狂才会成功”、“相信自己行,你就行”等,太多这样的词语刺激着我们。似乎自信就是好的,不自信就是不好的;似乎外向就是好的,内向就是不好的;积极就是好的,消极就是不好的;似乎没问题就是好的,有问题就是不好的……但谁能说清楚,到底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才是不好的?

陷阱四:要“面包”,不要“爱情”。

物欲追求成了今天很多人强烈的欲望,成功学刚好满足了人们物欲的鸿沟。然而生活中还有比面包更重要的爱情、亲情、友情等心灵的需要。

陷阱五:以为火鸡和松鼠通过训练都可以爬树。

成功不是靠训练,不是靠看书,不是靠模仿,而是靠实践。成功学只是一种理念、方法,而不是一种能力或技能,怎么可以训练呢?而且,也不是火鸡和松鼠通过训练后都可以爬树的。这是一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确定论的思维,然而现在物理科学,包括现实生活中都不断证明了除了确定之外,还有很多不确定、无逻辑、混乱的领域。

陷阱六:做“老大”才算成功?

成功学所宣扬的“要做就做第一”、“成功者决不放弃、放弃者决不成功”、“只有第一名才能成功”等观念,正是为什么中国人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弱的文化根源之一。但有研究证明,在校成绩拔尖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并不是最成功的,排名十名左右的学生,成功的最多。

那么,拿什么拯救你自己呢?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所以,要拯救自己,请看清你自己,做你自己。也就是善于规划自己,提炼个人卖点,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更成功。(林苏军,心理咨询师)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上绝无成功秘诀这码事
  如果世上真存在所谓的成功秘诀,有所谓的规律可循,那成功者何必如此费心劳神,照秘诀做不就行了。这些宣讲“成功秘诀”者只是为了将尚未“成功”者钱包中的钞票装入自己囊中,如此简单而已!成功学大师们所讲的都是围绕“成功”的结果大做文章,而对过程则一带而过……


给“成功学”泼点冷水
2004年02月21日16:36   北京日报 

成功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显”到何种地步?据说,2001年5月,“成功学权威”陈安之在长春讲学竟然聚集两千名追随者,与两千多年前孔子聚拢弟子的盛况庶几近之。

一位追随者煞有介事地说:找到一个成功的方法,可以在一刹那间改变我一生的命运;运用一个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20年弯路——陈安之的理念给了我走向人生辉煌的快捷方式!(陈安之:《21世纪超级成功学》)。运用一个正确方法,可以少走二十年弯路。这不是梦呓吗?陈安之哪里是什么学者,分明是个吐沫成珠的“特异功能大师”。

为搞清成功学奥秘,我聆听过台湾的一位成功学大师的授课(授课者名气虽没有陈安之大,也属重量级的)。他以一己之见发言立说,不是乖违事实就是缺根少据。都是些“去掉我执”、“返璞归真”之类的禅言或道论。明明授课者在“我执”,却要听者去掉“我执”;明明授课者是在进行“现代化”运营,却让听者去铜臭,归璞真;明明授课者自己并未真正成功,却要喋喋不休地大讲成功之道……好一副霸道相。听后令我绝倒:原来不过如此如此。这哪里是成功学,分明是一种舌辩术,完全是效法苏秦、张仪故技,凭借成稔于胸的骗人说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我发现,这位台湾成功学“大师”不到一个小时的授课中,至少出现了十个常识性错误及两次自相矛盾。语涉哲学的深层问题则退避三舍。听客不明就里,听后纷纷解囊,以数千元的高价报名“入班”。据说,这样的“班”仅北京就有数十家。与卖狗皮膏药何其相似乃耳。

原来这些“成功”者是为了将尚未“成功”者钱包中的钞票装入自己囊中!成功学真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这不禁使我想起另一个营生——教人炒股。若真的精于炒股,为何自己不炒,非要教别人炒,自己炒岂不挣钱更多更快?同理,你“成功”偷着乐就是了,为何敲锣打鼓告诉他人?

成功学大师们所讲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围绕“成功”的结果大做文章,过程则一带而过。他们将大教育家曾国藩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教子经改为了“莫问耕耘,但问收获”。

世界上最无规律可循的就是“成功”。一千个成功者有一千个成功的模式。清朝文学家方苞名噪一时,有“天下言文章者,必言方侍郎”之说。他之成功在于“听老人言”。少年时,方苞喜欢写诗。一次,他让一位先生读自己的诗,这位先生说:“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苞从之,终生不复作诗,终于成为文章大家。每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经过不懈努力才获得成功的。如果存在成功秘诀,这些真正的成功者何必如此费心劳神,照秘诀做不就行了。(王文元 作者为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与失败二元对立的“伪成功学”
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学话语中,只存在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在这样的语境下,还没有成功的人只会日益感到压抑。并且“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成功人士”被塑造为住洋楼、养番狗、开名车、穿名牌,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难道过有趣味的生活不算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踏实走好每一步,我们就是成功者
  世界上既有少年得志,也有大器晚成,既有万众瞩目的荣耀,也有清虚自守的安宁。当国家和社会建立起了新的评价体系,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和地域,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付出了劳动、做出了成绩的公民,都将享受到足够的荣誉,树立起自己的尊严和成就感……

从“成功学毒药”到“成功焦虑症”
2007年08月21日15:28   长江商报 
虽然由于禀赋、性格、成长环境、发展机遇的差异,许多人终其一生注定了不可能成为比尔·盖茨,但只要踏踏实实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我们每个人都是骄傲的成功者。

——潘洪其(《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最新一期《新周刊》做了一个关于“成功学”的专题报道,揭示了泛滥于职场和网络的各种“成功课程”、“成功培训”大肆散布“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之类“成功逻辑”的伎俩。这些个“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简直与毒药无异。
  成功课程招摇过市,成功学大师满天飞舞,成功学培训成为暴利产业,情形委实堪忧。其实,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形形色色的创富榜广告,媒体对文体明星、富商巨贾等成功人士的渲染与夸饰,以及在住房、教育、医疗等压力之下,普通人对于“财富改变命运”的无限神往等等,事实上都构成了广义的“成功学”内容。一个年轻人即便幸而没有花钱去参加成功学培训,没有受到成功学大师的忽悠与蛊惑,但不幸的是,现实环境施加于他的“成功熏陶”却一天也没有停止,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干预,如果他未能很好地把握自己,那么他同样很难逃脱“成功学”的毒害,至少很容易患上“成功焦虑症”。
  我想起了两年前离家出走的北京某名牌大学研究生L。在L看来,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人,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如果不能拥有驾照、出国留学、好工作、大房子、漂亮女朋友等“硬件”,就实在是“混”得太惨,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一个可怜的弃儿。
  像L这样渴望拥有多种“硬件”并用以证明自己成功的年轻人,在我们周围并不罕见。由于他们对成功抱有迫切的期待,一旦不能如意或落拓失意,就可能陷入一种欲罢不能的焦虑之中,严重者可称为“成功焦虑症”。医学上的“焦虑”原本不是坏事,它可以视同为一种忧患意识,能使人警醒、催人奋进,具有进化的意义。但焦虑如果发展到极端,就成了一种心理障碍,使人充满了过度的、长久的、模糊的忧愁和担心。一般的焦虑都有一定的诱因,“成功焦虑症”的诱因,无疑在于流行的社会意识对所谓“成功”的片面认定与过度强化。人们耳目所及,能挣钱、挣大钱、香车豪宅、出人头地、富贵还乡、赢者通吃、名利双收,通通都是“成功”的代名词,一个人如果不成功,仿佛真的就是一个可耻的“罪人”。
  当年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今天的年轻人则被告知,成功要趁早。从美国的比尔·盖茨到中国的张朝阳,一大批财富英雄年纪轻轻就腰缠亿万富可敌国,瞧人家那钱是怎么挣的?如果比尔·盖茨和张朝阳学不了,可小学同学张三、中学同学李四,还不同样是一张嘴两只手,一眨眼的工夫人家就发了,我为什么就不行呢?鱼有鱼路,虾有虾路,我又何必老是苦哈哈地作茧自缚?从“成功学毒药”到“成功焦虑症”,“成功”误人子弟的悲剧何其多矣!
  当务之急,必须改变那种把所谓“成功人士”塑造成时代英雄的单一意识导向,帮助年轻人培养朴素的成才观念和多元的生活理念,引导他们做有远见、有耐心、从容大气的劳动者。应该让年轻人相信,成功虽然有一些外在的评价指标,但更多地取决于当事者的内在感受;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功认可度,与他在事业上已经取得成就的大小,特别是与他所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应该让年轻人懂得,世界上既有少年得志,也有大器晚成,既有万众瞩目的荣耀,也有清虚自守的安宁。当国家和社会建立起了新的评价体系,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和地域,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付出了劳动、做出了成绩的公民,都将享受到足够的荣誉,树立起自己的尊严和成就感。虽然由于禀赋、性格、成长环境、发展机遇的差异,许多人终其一生注定了不可能成为比尔·盖茨,但只要踏踏实实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我们每个人都是骄傲的成功者。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才算是成功?什么是成功?对于成功来说,有的人注重的是过程,有的人看
重的是结果,成功是没有统一的社会标准的……[我也来晒]
网友恶搞:成功人士标准照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焦虑从没停止过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外界环境簇拥着,使得我们产生了“时代焦虑感”,变得患得患失。我们每个人,在解决了基本生存与温饱之后,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克服这个时代带来的普遍的焦虑感……

建国初期:“被开除球籍”的担忧
改革开放时期:怕被时代抛弃

当代:被“成功”观念左右了
  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大家都被集体无意识的成功观念左右。工作第一、生活第二的人,是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是处于上行阶段的社会积极分子,某种程度上也是病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周刊》看点:中国压力报告
2006年08月21日16:07   新周刊 




这是一个时代的焦虑症———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大家都被集体无意识的“成功”观念左右了。工作第一、生活第二的人,是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是处于上行阶段的社会积极分子,某种程度上也是病人。
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转变时期。无数人从农村涌入城市。以前人们安居乐业,如今却不安于现状、纷纷冒险致富。

在突然涌现发展机遇的上行社会里,人人力争上游,工作透支,竞争透支,情感透支,学业与就业难两全,工作家庭难两全,物质精神单丰收,顾此失彼,身心俱疲,现代化的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心理排泄渠道相匹配,造成全社会性的精神性疾病和心理失衡。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正享受500多年的历史积累,慢慢消受掉市场经济的红利。而我们的原始累积才刚刚开始。别人300年的焦虑压缩在我们这30年内承受。当GDP飞涨之时,中国成了“睡不着”的国家。是时候检讨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了。

阶层篇:被夹杀的“三明治一代”

中年、中等职位、中等收入,夹在中间未必最安全,肯定最燥热。在充满欧陆品牌 L ogo及现金卡广告的年代,薪资单上的数字永远在与物欲和账单竞争。

在一本台湾杂志进行的“三明治一代新幸福关系”调查中,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感到成为“三明治一代”后更疲倦、更有压力,而经济问题则是压力及烦恼的首要来源,英年早逝、猝死、过劳死、因抑郁而自杀,这样的字眼正在越来越多地占据社会新闻的头条。

男到中年的梦魇

无法回避的是,男性依然在担当社会主导者的角色,特别是处于25 45岁这一黄金年龄段的中青年男性,更是女性、老人、孩子,乃至整个社会所依靠的中坚力量。

中年是一个临界点,事业蒸蒸日上,身体每况愈下。男到中年,股票猛跌,房价猛涨,父母开始要定期光顾专科病医院,妻子早就把艳羡的目光变成了旷日持久的口水,挣完奶粉钱,要马上开始攒学费。一分钟前在志得意满地狐假虎威,一分钟后要到老总办公室堆着笑脸接受关于工作态度的再教育。

谁没有一点哀伤缠绵的小心事?不是找不着对象,就是有对象结不了婚,学历低找不到工作,有学历也做不上白领,不上不下,不红不黑,生活的责任感无时无刻不悬浮在令人窒息的空气中,人生的理想从青春期时的造福全人类,变成现在每日里盼望大奔驰大房子一不小心从天上掉下来正好砸到自己面前。男到中年的压力正越来越把男性推向身体与精神崩溃的边缘。男权社会中,男人爽不爽是个问号,男人最痛不是疑问。

“核心家庭”的集体困境

“三明治一代”构成的社会中坚,往往又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青壮年小家庭组成的,这种由一对夫妻加一个子女构成的两代家庭,美国人类学家 G.P.默多克首先把它称作“核心家庭”。

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三代式家庭日渐式微,年轻夫妇大多不愿与父母同住,“核心家庭”成为社会构成的主流。而失去了传统大家庭的支撑后,收入没有显著增长,支出却大幅增加。“核心家庭”正面临着集体的困境。

房贷在家庭轻量化、个人化之后,变得迫在眉睫;生产下一代,随之产生的便是奶粉钱、托婴费,以及很快对学费的大量需求;车贷带来的不是移动的快捷,而是燃油费、停车费和大把的罚单;为避免任何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而同时产生各种各样的保险单,导致每年额外再支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保费;再加上科技发展及都市化,电脑、手机、儿童房、宽带上网、液晶电视、美容保健……这些20年前不曾存在的概念,却成为当代小家庭的基本配备。此刻,“多少钱都能过”当然是最大的谎话。

越来越少的青壮族却必须同时面对下一代的“教养”及上一代的“安养”,并负担国家整体的财政支出,成为名副其实的被夹杀的“三明治一代”。

身处传统农业社会一去不返的时代,亲族崩解,手足割裂,“夫妻”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中等阶层的收入赶不上科技商品推出的速度,赶不上都市化新兴行业诸如托婴、看护、物业挤压开销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在一场背负了太多责任的竞赛中,失去游戏规则的“三明治一代”将是落败的一方。

城市篇:为什么压力最大的在亚洲

如今的亚洲,似乎变成了“压洲”。每个亚洲人都向往香榭丽舍大街的露天咖啡座,每个亚洲人都期望生活可以慢下来,但亚洲慢不下来,亚洲还嫌自己的速度不够快。亚洲式家庭及社会结构

1853年,马克思所提出“亚洲式的社会”和“亚细亚生产方式”,虽然在如今的亚洲已经大半被现代工商业文明和全球化所摧毁,但这些旧社会经济架构所遗存的传统家庭观念和价值观依然使得亚洲和西方有着截然的不同。

如今的中国,则还有着421的中国式家庭的特殊性。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让421中的1成为了现在最受宠爱、未来责任最重的底座,无论这种压力来自物质还是精神,他们都必将孤独地承担。

亚洲的道德观还有着比西方更为细致和感性的划分,从每一个家庭,到社会整体价值观,它无处不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重压和传统的古老价值观、亚洲的压力无处纾解。

功利性价值观

最高最快最强成为所有亚洲城市的口号。台湾城市的压力来自失去标杆荣誉的失落,中国大陆城市的压力来自如何尽快成为标杆,香港的压力来自已经成为了标杆,而有人觊觎已久。

无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乃至东南亚各国,资源短缺,人口众多都是亚洲大同小异的压力基础。背负最重的包袱、要走最长的路、正跑着最快的速度,但是还要完成最高的目标,让亚洲成为一个飞速前进而没有刹车的汽车,可想而知司机和乘客的压力。

毫无疑问,亚洲人的第一压力永远来自生存,无论是想生存下去,还是想生存得更好。但生存本身就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有力证据。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社会价值观是无法逆转的。无论怎样,你必须证明自己,功利价值观的计算器已经开动,你的人生将被统计。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证明成功,我们付出太多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成功学。
   曾经一度,下海是成功的,考公务员是成功的,出国是成功的,读大学是成功的,海归是成功的,如今买楼也是成功的,炒股更是成功的……狂热面前,只有一个成功出口,其他都失败……

甘愿做“房奴”,为房子打工

为了身份,无怨无悔地当“车奴”

卡奴:“负翁”透支潜藏较高风险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甲:成功能用钱来衡量吗?
  在当今社会中,我相信知识,相信奋斗,但也相信机遇。生活给了我们不太完美的梦,让我们不能完整地活在幻想中,“人要现实”———许多人这样说,但这“现实”是否就是钱的现实呢?
·网友乙:成功就是完成每一件小事
  或许有人常念叨“盖茨如何如何成功,乔丹如何如何成功”,我却不以为然,与他们相比,普通老百姓并不差,每做成了一件事,就应该算是一次成功,差别只在事情的大小而已。
·网友丙:成功是一种综合素质
  我认为成功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成功,它应该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仅仅有钱能叫成功吗?另外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我想也不是单纯指某一项,如果说有的话,我更觉得应该是指智商(IQ)+情商(EQ)。
·网友丁:农妇、山泉、有点田……
  我一生的最低奋斗纲领:农妇、山泉、有点田。我轻轻地笑,我也向往这种生活,不过它是我的最高奋斗纲领。有时觉得自己有点可怜,理想如此之低,在不熟悉的人中,是不大好意思说出口的。
发表于 2007-8-23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7-8-23 11: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了哈
发表于 2007-8-30 21: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有罪   还是脚蹋实地的好
发表于 2007-8-30 22: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