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zhliu 于 2015-6-23 09:33 编辑
引子 今年正好四十,也就是常说的不惑之年。 不惑,可以理解为遇事不迷乱,不慌乱,不易被忽悠,而沉稳,冷静,睿智。按照这个标准,我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我还经常因外物烦扰而内心浮躁,意气用事。但进入四十后,心理的变化,行为的改变却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而言,就是相对沉默,不太愿意讲话,回避聚会娱乐,尤其是胡吹海喝的酒宴。喜欢独处,泡杯茶,看看书。更愿意与家人一起爬个山,看场电影。社交圈子在缩小,很多事都不掺和,很容易给人一种很清高,不合群,太自我的印象,当然不太好。不过,这是一种自然的转变,没有人或物强迫我这样行事。或许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度过了躁动、冒失、彷徨、激进的青春年代,也确实需要来一份心神的宁静,沉思默想一些有点深奥的事了。所以,还是顺其自然为好。至于别人怎么看,也不必太在意。 仔细分析这种转变,很可能是书读多了有关。尤其这两年,出门在外,余暇较多,看了大量有关历史、文化、地理和修养方面的书,较为完整、系统地塑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爱读书是好习惯,我打小就养成了。工作以来,经济条件渐备,就不断地从书店往家里搬书。柜子、台面都放满了,到处都是。渐渐地,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一个私人小书库。基本涵盖了我想了解的知识体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和科普等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加在一起至少一千本了。书非买而不能读也。我买书都是针对某一感兴趣的领域或主题的,这样容易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系统研究和看法。比如农民画、秦岭、恐龙、科技史和文化史。读书既多,不仅提升个人素养和底蕴,慢慢地也形成了对书籍,对作者,对藏书的看法。下面就以其中9本书为例,谈谈读书与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系统梳理和归类存放。浩如烟海的典籍,恰如人类智慧结晶的闪烁,划破蒙昧的夜空,点亮人类文明征程,成为人类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的阶梯。 百科全书是知识的总汇,是一切知识门类广泛的概述性著作。是否有一部优秀的综合性的百科全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英国人最擅长编撰百科全书,世界上最知名、最权威的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即是英国人的作品。这可能与现代科学最早在大英帝国兴起并蓬勃发展有关。我手头有一本由英国人大卫伯尼主编的《DK动物大百科》。由史密森尼学会审定,涵盖地球上迄今最齐全的野生动物物种,约2000种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精彩图库和档案。这本书成了我和娃认知、熟悉动物的重要工具。每每在电视、电影中看过某一动物,我们就会翻书寻找,研究一番。比如,电影猩球崛起中几个猩猩的确切种类。王者凯撒是黑猩猩,智多星莫里斯是婆罗洲猩猩,勇士巴克是西部大猩猩,暴徒科巴是倭猩猩等。有了这本百科全书,生活中增添了不少乐趣,我们因更准确了解大千世界而快乐不已。 词典是人类语言的精粹,是语言学习必备的工具书。特别是基于语料库编撰的词典,更浓缩了日常交际最实用、常用的词汇和表达。大浪淘沙后,呈现出精练、准确和简洁的语言美。我曾在上外培训半年英语,受到专业英语老师的指点。其中最重要的收获,甚至受益无穷的当属阅读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海聊。他很神秘地说,刚买了一本日本人编撰的英文搭配词典。搭配!Collocation!恕我孤陋寡闻,这个词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当时也没太当回事,但记下了“搭配”这个词。回南京后,一次偶然在外文书店看到了《牛津英语搭配词典》,翻了一翻,的确不错,相见恨晚。在此,我也神秘地说,这本搭配词典太好了!地道与否,在于搭配,组词成句,才见功夫。自从有了这本词典后,我的英语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基本告别了生搬硬套的中国式英语,有点地道了。要想学好英语,一本搭配词典是标配。相信我,没错的!因为我的英语还算说过得去,这还没有说服力吗? 祖国幅员辽阔,魅力无限。在其间旅游,要想玩好,不仅需要有一定经济基础,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因为名山大川、文物古迹这些旅游资源,都是浸透了文化汁液的。没文化或文化少的,当然也能从壮丽山河中感受祖国的伟大,但终究肤浅。要深入华夏文明的灵魂,一定的历史、文化功底是必不可少的。估计有人会不服,说这也太玄了,没文化就无法享受旅游的乐趣了吗?我以前也不服,觉得旅游就是玩玩啊,放松呗。但自打我去了一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遗存面前,像白痴一样哑口无言,遭受严重心理挫败后,我就彻底服了。为此,我买了一整套《中国全史》(百卷本)。厚厚的十本,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思想、教育、民俗和科技,几乎中国历史的全部都在于此了。沉甸甸的,大气,厚重,仅仅是物理上的拥有,就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感到,自己与浩瀚、辉煌的中国历史实现了某种沟通,建立了联系。和历史巨人站在一起,自然是豪情满满,雄心万丈。从此,我再也不怕去陕博这样底蕴深厚的文化景点了。
书籍是人性光辉的闪耀 一本好书,总是让人意犹未尽,不仅反复阅读其中的精彩、动人篇章,对作者也有一探究竟的冲动。很想知道作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作者是书籍的灵魂,而著作则是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力图展现最美好的自己,释放全部人性光辉后留给世人的珍贵礼物。 初读《中国文化史图鉴》,觉得这本书太博大精深了,文化功底很薄的我很难理解其精妙之处。凡是我搞不懂,看不透的东西,我都喜欢追究到底。攻读这本图鉴就成了我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付出的时间越多,收获越多,基本完成了对五千年文明脉络的系统梳理。同时,这本书在遣词酌句上很精练,诗词名句引用很多,但往往是点睛之笔,与其卓越才思相得益彰,对我的中文写作很有借鉴。渐渐地就想了解一下这位才华不世出的作者,心想他一定是史学大家。通过网络查了一下,结果令人唏嘘。作者吴方(1948—1995),毕业于人民大学中文系,曾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因重症自弃于世,享年47岁。在我这个史学门外汉看来,假使吴方先生尚在,依他在写作本书时表现出来的才华、文采,他一定会成为著名的史学大家。而且至少在我看来,仅有这本图鉴,他就是大家了。据说,吴方写此书极苦,揣着馒头,成年累月泡在图书馆里,这本纵览数千年的大作,简直就是用生命换来的。友人讲,他的著作文章,“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切,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恪守,对世道人心的深长思考”。他的文章蕴藉、沉着、秀美出尘,文章中的个人情感,也让人“如在月浅灯深时与他座谈”。当我们有滋有味地品尝阅读大餐,咀嚼人类创造的精神食粮的同时,别忘了关注一下作者。或许他们坎坷、多舛的人生履历,更能为我们带来哲思。 前些日子第一次去新疆,被其博大、壮美彻底征服了。回程在地窝堡机场买了本刘辉先生编著的《新疆影无疆》作为纪念。在之后1个小时的候机时间和4个半小时的航程,我就完全沉浸在刘辉先生的光影世界中了。太美了!也许只有这样苍白词汇,才会形容我对刘先生镜头中新疆的真实感情。他说了两句话,真正打动了我。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一个人一生只要做一件事,该怎样做就必须怎样做。前一句是讲人活着要有梦想,激情,做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事,才不枉过一生。后一句是说人的精力有限,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做到最好。这句话对于彷徨中的我,不亚于醍醐灌顶,对刘先生有了更多的尊敬。进一步了解,知道他为了做这件一生中的大事,历经5年,行程40万公里,跑坏了两部吉普,拍摄6万余张专业反转片。特别是刚开始阶段,失去了稳定收入来源,仅靠一壶水、两包咸菜和三个馕度过一天。当然,陪伴他的是专业相机、胶卷,以及壮阔的大好河山。感动我的不仅是他拍摄的唯美图片,更有他对乡土痴迷的爱以及由此激发的执着。 中国太有魅力了,自然吸引了大批对中国文化痴迷的外国人。不同文化背景,往往会带来新的视角,让我们对自己熟悉的文化有了新奇感。这其中,比尔波特所著的《空谷幽兰》即是代表。这本书是我翻得最多的一本文学作品,至少不下五次。这与宗教信仰无关。崇尚自然科学的我不相信超自然的力量。我只是对周围未解、未知或少知的事物好奇。终南山的隐士就很让我感兴趣。一是我对这座山太熟悉了,每年都要爬一次两次。二是隐士这个离世群体,他们的言行、思想,对世俗生活也有启迪。波特以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领会,精彩解读了滚滚红尘之外隐士们的苦修生活和内心世界。一个外国人,竟然比多数国人更懂我们的宗教史,更了解我们的传统,他本身也值得研究。照片上,波特和我们大街上看的上了年纪的老外并无二致。蓄着胡子,大裤衩,粗布衬衫。细查其履历,前半生很落魄,没有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几乎身无分文,独自来到台湾闯荡。在寺庙里,他过起暮鼓晨钟的简单生活。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或许机缘巧合,或许他天生就是语言和文化奇才,在最为难懂的汉语佛教经典及宗教历史、文化上,他竟然干的不错,大获成功,令人赞叹。
书籍是我与世界的因缘 佛教称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佛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每个人的藏书经历,也是一段因缘。在茫茫书海中,你与某本书在特定的时空相遇,这本身就是缘分。可以说,列出你最喜欢的或最特别的三本藏书,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出与你完全相同的另一个人,他也同时拥有这三本书。私人藏书,最能彰显个性,是收藏者印在这个世界的独特标记。下面列出我最特别的三本书,讲讲背后的故事。 其一,最旧的书—《户县志》,1987年4月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出版的第一本县域地方志。“郡县治,天下安”。县级单位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和社会单元。我国现有2800左右县级单位。之所以关注户县,不仅是因为它是我爱人的家乡,俺娃二分之一基因的来源地,有一份情感因素;更重要是,户县可以作为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代表,通过对这一鲜活样本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研究必将纵深拓展我们对三农问题的理解。而对户县怀有的深厚感情又成了我调查、研究它的内在动力。这方面已有一定基础,过去十年来,在户县街头、书店或展馆,我购买了见到的有关户县的书刊文献,浏览了相关网页、论坛和博客。其中很多信息均指向了1987版的《户县志》。于是,通过一番查找、搜索,终于在南京朝天宫旧书市场淘到了这本老旧的县志。翻开墨绿色硬质封面后,浓郁的陈年书香和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我不是生长在此,但对这块土地上古往今来所发生的事,却又是那样的亲切和熟悉,这很可能与文化心理上的相通有关。沉浸其中,神接千古,反观现实,不亦乐乎。 其二,最大的书—《千年古都西安》。去年看了不少有关玄奘的纪录片、传记等资料,特别崇拜这位卓越的佛学大师、翻译家和旅行家。大雁塔和慈恩寺,玄奘的精神道场就必须得去礼拜了。特意选了大雁塔附近的一家宾馆,而且预约了景观楼层,这样就可以枕着窗外的雁塔佛光而安然入睡了。当天上午在陕博买了一本《人文陕西》,该书图文并茂地向普通游客介绍和解读了陕西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遗址和国宝级文物,展现了有着丰富文化遗产与人文底蕴的人文陕西。在序言中提到,它是一套名为陕西旅游文化丛书的一本,其他三本分别为《山水秦岭》、《佛都长安》和《红色延安》。这些都是我最喜欢的内容。对读书人来说,先睹为快,一睹为快,不睹不快。现在是一缺三,那种感觉实在是堵得慌。这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了,在其后两天的游览中,凡遇到卖书的地方,我都要凑过去看看有没有,然而总是失望而归。就在我快要放弃,准备退房回户县的时候,外出买水果的路上看到有旧书摊,怀着一试的心情看看。哎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书却在旧书地摊处。当书商小心翼翼地喊出80元一套的时候,我强忍激动,奉上百元大钞,这套书终于到手了。这还不是最高潮,因为我又淘到了一本《千年古都西安》。书商还是那样不太自信地说出了40元,而我还是不露声色地照付了。这本书也很老,邹宗绪主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7月在香港出版,繁体字。这本书称作最大,是指面积,宽25.3cm,长38.8cm,很难找到合适的书架摆放。它以大幅精彩照片,再现了西安,这个千年古都的山川形胜、文治武功、文学艺术和宗教历史。其后的三天时间,屋外寒风呼呼,细雨蒙蒙,屋内一顶暖炉,一本好书,如此舒适、充实,夫复何求?回顾这段因缘,我感悟到,只要心怀笃诚,苍天必有回敬。因而,我把这本书看作是玄奘送给我的礼物。 其三,最贵的书—《Argentina, from end to end》,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朋友送的礼物。两年前曾得到宝贵的机会,独自绕地球一圈,飞行4万公里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做学术交流。代表中国大学作报告,必须要拿出像样的东西,有点大国风范。我精心准备了讲稿,其题材选自户县农民画,以农民画中作物生产方式的变迁,展示中国作物生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无需自夸,用人文科学手法演绎自然科学内容,估计在国际上也不多见,自然受到阿根廷同行的好评。为了更好展示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我还自带了两本《中国户县农民画》(英文版)赠送给大学图书馆和合作教授。礼尚往来,我的阿根廷朋友,4位教授合买了本《Argentina, from end to end》送给我。这本画册是两位阿根廷青年驱车2万公里,绕阿根廷国土一圈的游记式记录。从首都出发,沿大西洋一路向北,抵达著名的伊瓜苏瀑布后再折向西,沿安第斯山脉向南奔驰,到达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半岛,最后北向返回首都。阿根廷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上均与中国无法相比,不少地方看起来很荒凉,但这不会冲淡两位青年浓郁的乡土情怀。相反,途中的一草一木,一村一屋,一瓶红酒,一份美食,以及生活于斯的百姓一颦一笑,凝眸回望,总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触动。这本书之所以是最贵的,就在于它传递了最贵重的道理,热爱生养我们的家园,才是我们有滋味生活的不竭之源。
结语 曾给本科生上了这样一堂阅读课。总共12位同学,每位同学带一本最喜欢的书,我带6本,还有铁观音。课堂内容就是讲自己喜欢的这些书。为什么喜欢?有哪些收获?课堂气氛非常好,在茶香四溢中不觉过了3个小时。下课之前,我请同学们把18本书的价格加在一起,看看总共有多少钱。结果是650元左右。然后我问了一个问题,像我们这样12个大学生在外面聚一顿,18道菜,要多少钱?同学回答,大概七八百左右。我也不再做太多引发,宣布下课了。 在手机等快餐式阅读媒介的迅猛发展下,买书、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就连做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也习惯对支离破碎的研究论文的复制、黏贴,而较少静下心来,阅读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经典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警醒的现象。对我来说,还将继续保持读书习惯,改进阅读方式。书中没有黄金屋,没有颜如玉。书中有比这更珍贵的东西。那是古圣先贤的哲思,求真进取的精神,更多热爱生活的理由,更多幸福生活的智慧。书籍是让人自信、强大的力量,给人以藐视俗世、困难的勇气,以及做一个游离于名利场、酒肉圈之外有灵魂的读书人的决心。有书相伴,永不孤单。
注:本文专为下学期seminar课程准备,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图片来自百度搜索,向作者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