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em]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参加焦会长《诗吟天地》第四集作品研讨会,也非常感谢焦会长在新春来临之际为大家送上这么一份充满浓浓墨香味的文化大餐,对于古体诗词我诗是各门外汉,承蒙焦会长厚爱,让我在研讨会上谈一下自己的读后感,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倡导新声韵,呕歌新生活”。主要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在拜读《诗吟天地》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新声韵应该成为古体诗词创作的主流
自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成立以来,焦会长一直倡导新声韵,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发挥引领作用,可谓苦口婆心。在诗词楹联学校和学会理事会讲话中,焦会长多次引用于右任先生“韵不可废,体不可拘”的八字方针,阐述“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拿诗的格律来适应我们的思想,不可拿我们的思想来适应诗的格律,犹之我们因当脚的大小来选鞋,不应当因鞋的大小来削足。”等诗论观点,反对“泥古非今,不达时变”的教条主义,倡导与时俱进,为新声韵摇旗呐喊。以焦会长的文字功底,使用平水韵可能更得心应手,《诗吟天地》中有许多以平水韵创作的律绝,堪为大手笔,对仄对仗,遣词调句如行云流水。但为了使古体诗词创作适应新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创作了大量的新声韵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好评与认可,如《诗吟天地》中《辛巳冬日感事》“凭栏犹自数梅痕,风雪冰霜贺岁新,共剪西窗寒月影,一席话语暖如春”,《春日登高》:“静锁山林鸣鸟醉,和风催绿老松知,立石眺望诸峰美,一片诗心万里驰”等作品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如饮醇醪,诸如“星轮倒转三十载,重整戎装道阵前”、“鸟语朝阳醉晓光,蜂飞蝶舞恋菊香”、“攀石登径抚重岚,滚滚松涛自往还”、“一枝红蕊绽,百杆绿竹生”、“今人不折送别柳,便使长条岁岁垂”、“一曲羌笛传塞上,诗心染翠过阳关”、“宫下新潭街翠柳,堂前老外悟佛缘”、“云头新月仨成影,地上金菊半入诗”、“雨后绿竹同惬意,风前碧野共垂青”、“云峰耸立无浊气,秋雨缠绵伤晚情”、“笔纵兰阁流雅韵,梦回胜境镌丹心”、“唐阁汉道为谁醉,山水清明诗浪翻”、“牧笛一曲童心在,留取馨香满地金”等佳联偶对在《诗吟天地》中触目可见. 在入选的六百多首作品中新声韵作品占到绝大部分,为普及新声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以自己的创作实践验证了新声韵也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于右任先生的“诗体岂有常,诗变数无方。何以明其然,时代自堂堂。人声即是诗,时吐惊人句,不必守唐宋,人人有所遇。”的观点为我们阐明了“诗无定法”的自然法则,只要能写出反映现实生活,能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否则,诗意平平,再符合格律也不是好诗。
二、用新语言讴歌新生活应该成为古体诗词创作的方向
鲁迅先生在《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一文中,对张口闭口之乎者也的复古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呼着现在的空气,却要满口“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的迂腐酸楚,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焦会长在《诗吟天地》中大量融入新语言,清新、自然、贴切、流畅,贴近生活,饶富情趣。如《爷孙乐》(与七岁外孙楷涵飞镖比赛)“门后高悬比赛台,飞镖射向靶心来。喜奏体坛颁奖曲,小孙为我挂金牌。”我读了两遍很快就背了下来,一首诗歌能被读者记住并背下来就是好作品。回顾学会成立十几年来的创作状况,真正能流传广泛并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记得七八年前我曾在西户社区推荐了一首打油诗“官仓硕鼠赶时髦,奉献爱心给人瞧.商量成立基金会,救助街头流浪猫”,谁能说这样的作品低俗,有失大雅?实践证明,新语言不仅贴近生活,而且同样可以创作出大家认可的好作品。《诗吟天地》中的新语言很多,形象生动,诸如“街头风雨骤,举伞护亲人”、“晃脑小鸭争下水,曳杆老友尽抒情”、“来回百搅团团爱,滚烫一锅烈烈情,盆内犹如鱼跃海,碗中恰似水围城”、“几处街前开杏蕊,王家院内问村情”、“心中长满爱乡草,视野宏开醒世风”、“蚊蝇得势成新贵,猫鼠联姻酿大贪”、“不开商铺创诗会,新秀钟情聚上林”、“劝试新装留笑谚,一双情侣秀温馨”等诗句,一扫诗坛靡丽风气,堪为学会会员悉心体会学习。
三、境界于诗品的关系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强调“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也讲过“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的文章,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有损于己,无益于人的文章,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前者强调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者则阐述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我曾在《河东联话》里就楹联作品创作提出“楹联虽小,但境界要大,立意要新,格调要高,韵味要深”的观点,也曾就华夏人人网上诗友的部分楹联作品点评说“工则共矣,但缺乏格言联那种襟抱、境界和高度,难入楹联之室,只能归入巧对类。楹联作品如果一味地寻奇猎艳,搔首弄姿,作西子捧心之态,则有哗众取宠之嫌疑,无异于电影院中看电影工对图书馆里看图书”.在读完《诗吟天地》中的六百多首古体诗作后,我曾在深夜里给焦会长发短信谈了自己的感想,那一晚我彻夜难眠,感慨良多,对自己十年来学习创作古体诗的心路历程作了深刻的反省,一个人如果心胸狭窄,视野不阔,满腹牢骚,恃才傲物,就算读书再多,也创作不出能够打动读者的作品.翻开《诗吟天地》第一页的《元旦新咏》:“诗联无妙句,褒贬自随人。大道频舒眼,携谁唱古今。”是何等胸襟,何等抱负,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回想自己“搔首白发短,举目岁月新;天地有大美,独我无知音”的所谓诗句是多么的苍白乏力.再读读“雪域守边留傲骨,画乡为政注清波”、“根深品贵如高柏,污去身洁似玉荷”、“好辞敢言千古事,多情莫负万民心”、“峥嵘岁月开溪径,浩荡潮流奏玉音”、“红尘惊梦处,不敢然诗心”、“岂无雪域开新境,自有上林纳白头”、“高峰有意昂白首,金鼎无心化碧穹”、“痴情不改敲心韵,霜鬓不移济世心”、“诗家有泪关优乐,史笔无情镌腐廉”等诗句,一个淡看名利,为政清廉,铁骨铮铮,心系苍生的仁者情怀和循吏形象如在眼前.这样的好句子在《诗吟天地》中琳琅满目,不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诗品,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诗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必将成为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也将成为诗词之乡、楹联之乡的扛鼎之作。我曾和诗友就目前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部分会员的楹联作品探讨过多次,我说纵不能写出“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这样大气的作品,也应该向“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和“低眉观物态,昂首度人生”这样从容典雅的作品靠近,不能整天沉溺在风花雪月、浓愁闲恨的小我世界里,无病呻吟,故作高雅。这样的对联即使对账再工整,平仄再合律,也不能给读者带来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享受。我还认识几个创作楹联的朋友,平日在网上“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的创作了几百副楹联作品,但当有亲朋好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类事件需要他拟几副对联应急的时候,却表现平庸,大有江郎才尽之嫌,对联的实用性在部分撰联者身上无从体现,这种现象应在学会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正确引导。
以上谈的很肤浅,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目的是借此机会,向前辈学习,向同仁学习,为繁荣我县诗词楹联创作尽一己之力。
最后,以两首《诗吟天地》读后感作为结束:
第一首五律:结社上林苑,诗吟天地间。
为人多低调,从政尚清廉。
看淡名和利,纵情水与山。
一编常在手,万念入云烟。
第二首七绝:老调重弹期正声,诗家三昧几人通?
倡今知古开新境,引领上林唱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