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西安城里早已看不到的龙,在秦岭脚下的这个村子舞动百年
2月22号傍晚,石中村大部分村民刚忙完手中的农活。虽然劳累,但他们并没有回家休息,而是三三两两聚到村子中央的小广场。立春早已经过去,但是今年最强的一波寒潮才刚刚结束,老人和小孩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搬来板凳,找一个好的地方。这里将要上演一场大戏。
一条舞动了300多年的龙,今晚又要亮相了。
胡晓民和姜世平为了准备今晚的仪式,一直在忙前忙后。表演前2个小时,他们还在检查龙头。姜世平说,这个硕大的龙头是当年村上一位老书记的爷爷修的,现在龙头跟着这项传统民俗,一块传到了他们手中。
石中村位于户县石井镇,30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七巧龙灯。一般在每年正月初一开始酝酿,正月初六开始筹备,在元宵节前后的几个晚上进行表演。和很多传统民俗一样,舞龙只是仪式的一部分,更多的则是祈福:一是丰年欢庆;二是凶年驱邪;三是旱岁祈雨
。
表演的过程也很有讲究,先要请龙,然后龙要去河边饮水,饮完回村开始表演,接着舞龙人要走完村里每一条街道,所有村民都要敬起家宅六神,在家门前摆放烟、酒、点心,招待耍龙的人,龙到门口时还要燃放鞭炮迎龙。300多年来,石中村质朴的村民一直坚守着七巧龙灯传统而讲究的规矩,无非是期待这一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
如今,石中村很多人家都新修了房屋,人人都有微信,一群孩子穿着单刀溜冰鞋玩耍。在这个物质更新极快的时代,这项民俗却完好的保留至今。
在广场旁的活动室里,我们见到了还没有披上“皮”的龙身,一圈圈竹制的龙骨组成了长达13米的龙身。观察间,竹环的颜色让我们很好奇,黑色竹环之间,夹杂着一些绿色的竹环。
“黑色的竹环都是老竹环,不知道多少年了,颜色浅的都是新竹子。”姜世平说。
看这颜色深浅不一的龙骨,就像看一棵古树的年轮,你能知道哪里有磨损,哪里更换过,哪里依然坚挺,哪里是中流砥柱。
既然叫七巧龙灯,除了龙以外,第二个重要的道具就是七巧灯。相比新老共存的龙身,七巧灯则是完完全全的老古董。它就像一件非常古老的家具,亲切却不失威严。向我们讲述它时,很多人都会以“我爷爷的爷爷那会”开头。
七巧灯类似我们小时候玩的七巧板。在耍龙时,七巧灯不仅要在每一个重要的空间节点上搭建龙门,还要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搭建不同形式的场景和道具,来配合龙的表演。比如它要变成茶壶、碗、金铰剪、翻天印、照妖镜、凤凰(仙鹤)、太平山、五台山、九
华山、钟鼓楼、大庙等百十种造型。每一种七巧形状都对应着一种耍龙方式。
晚上7点多,广场上已经围满了人,锣鼓队开始表演。9名舞龙人进屋,更衣,点蜡,上香。
伴随着火纸的冲天火光,长达15米的龙以极快的速度腾飞,由于龙体内安装了灯(早年间是蜡烛),整个龙通体明光烁亮。舞龙人身手矫健,特别是龙头,眼看长驱直入,眨眼间又峰回路转,眼看离你而去,瞬间又冲你而来,三维空间赋予舞龙人最大的创作灵
感,一时间翻江倒海,灵活至极,令人惊叹。
怪不得在2016年,石中村七巧龙灯入选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表演之前,我们问两位传承人,对于这样的传统文化,有没有后继无人的担忧。他们说没有,舞龙的大多都是年轻人,老人们筹备,新人们舞龙。
这大概就像黑色和绿色的竹环一样,有老有新,一同撑起了这样一条古老而极具内涵的神龙。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彩排,我们未能领略七巧灯的无穷变化,但是这个月25、26号(本周六、周日),石中村七巧龙灯团队全体成员,都将来到曲江寒窑遗址公园,参加第二届寒窑飘彩节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将这一流传了300多年的精彩民俗活动展现给大家
。
我一定会去,毕竟活跃了300多年的神龙,其雄姿可不是盖的。
(来源:陕广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