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8 14: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废都》传奇一部禁书的再版艰辛路
■令坊间惊羡一时的天价稿费“1000150元”,其实是“1000字150元”之误,但“百万稿酬”的说法已不胫而走。
■贾平凹坦言:“《废都》出版前,我被文坛说成是最干净的人,《废都》出版后,我又被说成文坛最流氓的一个,流言实在可怕……”
与《废都》当年“横空出世”复“戛然而止”遥相呼应,17年后,让我们一起,走近一部曾“大火”过的小说,一个被炼成“烈火金刚”的作家……
第一堆 大火卷地来
《废都》一纸风行
《废都》17岁了,以人而喻,正值花季。这17年里,无数读者与贾平凹一起,由青而壮,由壮而“老”。17年来,评论不断,争议不断,盗版不断。《废都》是贾平凹辗转于耀县、户县、渭北等地“流浪写作”而成的,每日,餐两顿而写万言。有友人访谈的“放风”,《废都》出版前已然大火,业界追逐,媒体热议,各出版社派出精兵强将“抢”稿,各地图书发行商则在出版社外严阵以待,欲一“夺”为快。《废都》首印10万册,半月后加印30万册,一月后印数增至120万册,另有6家出版社以“租版型”的方式同时印刷,每家印数均逾10万册以上。而令坊间惊羡一时的天价稿费“1000150元”,其实是“1000字150元”之误,但“百万稿酬”的说法已不胫而走。
数月之内,一书难求,当时有人要办事,若能送上一本《废都》,是“相当有面子”也有效的事。2003年国庆期间,记者曾随贾平凹赴其写作《废都》手稿的“首战”之地——耀州区桃曲坡水库“回访”,昔日避居地,辟为“工作室”,当年情状扑面,贾平凹慨然良久。“与其他作品比起来,《废都》确实是有一腔激情在。”谈到《废都》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时,贾平凹如是说。
第二堆 野火烧不尽
《废都》遭禁之后
因性描写等原因,《废都》未火多久,迅即陷入批评界的“十面埋伏”,同时引起相关部门关注,出版3月即被禁止发行,出版社被罚款100万元,责编田珍颖被迫提前退休。遭禁前后,坊间传言颇多,天津某报报道,有少年看此书后进行了性犯罪,“反正有影没影,都往《废都》身上推”,贾平凹随即坦言:“《废都》出版前,我被文坛说成是最干净的人,《废都》出版后,我又被说成文坛最流氓的一个,流言实在可怕……”
流言四起时,贾平凹曾突然“消失”,众人遍寻未果。他对记者称自己当年好比是“休了一个产假”,此产假专为《废都》而休。1993年9月初,贾平凹“不辞而别”悄然隐身,一时有关贾平凹“失踪”或“自杀”的小道消息漫天飞。当时他去了四川绵阳等地,置身巴山深处,陶醉于蜀地山水,连看数场“目连戏”,感叹“人与鬼,古与今,相互混淆,吾叹为观止”,又画一幅《自钓图》,水波荡漾,鱼游其中,钓者奋力提竿,鱼钩却钓在自己嘴唇上,贾平凹解释,“平常生活中,此类事几乎人人得而遇之,只是很多人只记着自己的辉煌,忘掉了自己的尴尬。”四川“避难”之旅,也使贾平凹迷上丹青,以此排遣胸中块垒。此事过后几年,贾平凹又受相关部门任命,赴浙江挂职,“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此段经历,也颇难得。后来在几个出版社出过几次选集,大家心领神会,对《废都》不选不提,有几家要出,但最后签字关头,出版社领导知难而退。
第三堆 星火终燎原
提请《废都》再版
《废都》一直是贾平凹心中之痛。但关于再版《废都》的努力,众人拾柴未停歇,文学界的友情之火、批评界的良知之火,越烧越旺。
2003年底,《废都》再版风声正急时,记者通过可靠渠道拿到了一份某权威人士关于再版《废都》的审读意见,文中称“贾平凹对书中的某些段落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删除了部分过激的描写,增加了某些歌颂传统美德的内容”,还称,“《废都》是一部有探索创新精神、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十余种外语版本的问世,也说明了该书的文学地位,市场代表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意。”不过,意见书中某些措辞也够“硬”,比如:“《废都》持续不断的再版(包括盗版)也说明了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在读者中的生命力是任何行政命令压抑不了的”,而《废都》再版难,原因皆在“有关业务部门噤若寒蝉,持宁左勿右的消极甚至压制的态度,使此书再生无望……”
当时,贾平凹怅望《废都》风雨,写了篇再版感言,不料在南方某报发表后,引起相关人士反弹,再版事宜又遭搁置。此后数年间,“《废都》再版”如“狼来了”般,众人虽“怀念狼”而狼影渺渺,此次,“狼”终于来了。
抚今追昔,评论界近年不断发出“重读《废都》”呼声,贾平凹以《废都》为名的中短篇小说集也成功“试水”,作家孙见喜回忆《废都》旧事的《危崖上的贾平凹》,亦于去年在广东推出并热销。一切,都为《废都》再版而添柴加火、不断预热,星星之火,终于燎原。本报记者 王锋
■文化旁白
昔年作茧,今日化蝶
平静中,《废都》再版了。结束了一段不无疼痛与歧见的历史,结束了对40万颗汉字的冷藏与尘封,结束了对一个作家劳动的简单否定,结束了对坊间万千盗版的视而不见。“感谢时代”,贾平凹随即解释,一切只能证明,时代进步了、宽容了。
作者当年吐丝成茧,甚至作茧自缚,今日,终又破茧重出,如蝶舞动。尽管此“蝶”,或非作者的巅峰之作,能否长留文学史,也尚待时日考量,但其所绘的转型期社会众生相,却仍历历在目,每读辄心惊。
回望《废都》,百味杂陈。仅以性描写论,古今作品中,更“过分”者浩如烟海,《废都》远非其匹,但当时众口嚣嚣,必欲置之绝地而后快。一夜间,人心离散,方才甜言蜜语者,忽成唇枪舌剑人。有句诗,“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用于形容贾平凹彼时处境,约略似之。
那时,贾平凹成为“病灶”,人人得而“治”之。满城风雨中,贾平凹“雨打梨花深闭门”,而誉《废都》为现代版《离骚》、《红楼梦》与《清明上河图》之衮衮诸公,忽然间,噤若寒蝉,芳踪难觅。贾平凹只能再度沉潜,躲进小楼成一统,唯有写、写、写,以一部部长篇新著,维系创作生涯于不坠,不断“刷新”形象于世人。有论者叹,若无《废都》事,声名正炽的贾平凹,或许早已踏上了“如火如荼的仕途经济”;亦有论者憾言,若无《废都》事,贾平凹或许写得更好更淋漓。
毕竟,置身斯土,一部作品于一位作家,可“飘红”亦可“抹黑”。贾平凹因《废都》而由“红”变“紫”再变“黑”,时间淘洗下,又逐渐漂“白”,并进而“白”里透“红”。曾几何时,那位文字清丽、意境唯美的商州才子不复存在,一个钻到母牛腹下捋乳而饮、抱着不同美妇随意寻欢的“西京闲人”取而代之。落差,如此巨大;转换,如此轻易。
对作家作品,大可见仁见智,但殊令人憾者,往往文学评论尚在一旁切磋琢磨时,有人已抡起道德大棒“排头砍去”。亦有读者“纠结”于一段段性描写,却忽略了作者笔下的沉哀大痛、寄慨遥深。
事实证明,压力如磐之时,难得的是挺身而立,负重而行。《废都》,曾经创巨而痛深,今日任重而道远。
终于再版了,当然,不是没有“妥协”,比如,曾“醒目”的方框框,变成了省略号。
当年合作录制《废都》埙乐带时,埙演奏家刘宽忍记住了贾平凹的一句话“《废都》是不用说废话的”。今天,笔者写出以上这么多“废话”,只是想与读者分享感慨和庆幸:我们的时代变得日益开放、宽容,我们的读者正变得日益成熟、冷静。
此时此刻,让我们平静以待:《废都》归来。王锋
解读《废都》
陈晓明、李敬泽两位知名评论家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废都》再版的意义。
不禁《废都》 贾氏作品会是另一番模样
《废都》之后,贾平凹的几部作品都非常不错,但我个人认为,《废都》被禁对贾平凹的影响弊大于利。
虽说,坏事能变成好事,让他沉下心写作,经受磨砺。但我觉得他是非常率性的作家,有时候不应该对他有限制,应该由着他去放纵他的笔墨,汪洋恣肆。但这件事对他有了某种限制,让他下笔受到节制。如果《废都》不被禁,贾平凹就不会是后来这个样子了,不是这个路子了,另一个路子虽然没发生,但我认为他会写得更自由和潇洒。
当年的批判 存在很大的误读
当年,知识分子都会批判《废都》,因为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处于失语的状态,找不到自己的方位。其实,知识分子通过批判《废都》,来澄清自己对文化的认识、对文化转型的认识,这种批判是为了寻找和适应社会而出场的。对《废都》采取激烈的批判,其实是对现实的批判,选择它来做批判,存在很大的误读。贾平凹是严肃文学作家,他追求独特的表达,写性不是为了招揽读者,而是为了表现人性的复杂。禁止出版是处罚过重。——陈晓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它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极富有预见性
应该说,《废都》是中国20年来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重要,是因为它在1993年出版时,体现了我们当代生活的精神走向的某些重要的变化。17年之后,我们看得更为清楚。某种程度上说,《废都》确实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界点的作品,它所表现的对生活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在90年代初,是极富有预见性的。我们现在的精神状况,也如《废都》所预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