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591|回复: 5

[历史人文] 《史记》中的户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4 22: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转自天涯社区

作者:sandskyland 提交日期:2007-1-9 22:02:00   

近日读《史记》,发现其中有多处关于户县的内容。现将其中内容编辑解释,结合历史地理学方面的文献,撰写成文,献给我的出生之地。

《史记》所涉及户县之处,大概分为两类:一是介绍山川河流城市时涉及到的;一是阐述历史事件时涉及到的。由这些零碎的语言中,大概可以勾画出先秦时代户县的地理沿革:

户县古称扈、鄠(《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其地处秦岭北麓,关中腹地,东临沣水,北依渭河,城西有涝河,周、秦、汉、唐皆京畿之地。(见《史记•夏本纪》)

夏之前,户县称鄠国,属有扈氏(有扈,姓)。《百家姓溯源》认为,扈(户)姓即起源于此。《汉书•地理志》记载:“鄠,古国,有扈谷亭。扈,夏启所伐。酆水出东南,又有劳水,皆北过上林苑入渭。有萯阳宫,秦文王起。”鄠国在地理上位于雍州地界。《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渭水流域属雍州,土色泛黄,田地肥沃程度天下第一。

另外,户县还有一部分属崇国。崇国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正义》上解释“崇国是受夏鲧(禹的父亲)所封,虞(舜)、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商末时崇国的国君是崇侯虎。凤鸣岐山,随着姬氏的兴起,崇国一直充当着阻击姬氏的角色。周文王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攻占了崇国,将都城从岐下迁到丰。这段故事记载在《史记》中,在下文中将详细讲述。(见《史记•周本纪》)

西周时,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国王直接统治。户县属王畿之地。

秦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首都咸阳周围属于内史郡,又称秦内史。户县属内史郡。汉袭秦制,但将秦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凤。户县属右扶风,上林苑(皇家狩猎之地)在其境内。(见《汉书•地理志》)

(一)《史记》中在地理方面涉及到户县的内容主要是:

1.沣河、涝河:

•《史记•夏本纪》: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

《索隐》解释:“沣水出鄠县南。”“沣水出右扶风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

意思是:泾、漆、沮、沣等水都流入渭河。

•《史记•封禅书》: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

《正义》解释:“沣水源在雍州长安县西南山沣谷。”
《集解》解释:“涝,音劳。水名,在鄠县界”。  
《括地志》云:“雍州鄠县终南山,沣水出焉。”

意思是:灞河、浐河、长水、沣河、涝河、泾河、渭河都不是大河,但因为靠近咸阳,所以享受着名山大川级别的祭祀。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霸浐,出入泾渭;酆鄗潦潏。

《索隐》解释:酆鄗,丰镐。张揖云:“丰水出鄠县南山丰谷,北入渭。镐在昆明池北。”郭璞云:“镐水,丰水下流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云: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兮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川分流”即泾、渭、灞、浐、丰、镐、涝、潏八水,唐时曰:“八水绕长安”。

2.酆、镐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

《集解》解释:“丰在京兆鄠县东,有灵台。镐在上林昆明北,有镐池,去丰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数十里。”
《正义》解释:“周丰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鄠县东三十五里。镐在雍州西南三十二里。”

周文王姬昌伐甘,迁都于酆。后来,武王又迁都于镐。沣水西称酆京,沣水东称镐京,史称“酆镐二京”。

酆、沣、丰,皆一字。个人倾向于使用“酆”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左耳旁表土山、右耳旁表城邑。所以在汉语中,都、邺、郢等城市名皆右耳旁;陵、陇等皆左耳旁。因而,“丰”和“沣”容易和沣水造成混乱,使用“酆”字比较合理。

•《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朝者,举事上朝,将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庙。

《集注》解释:周,镐京也。丰,文王庙所在。
《索隐》解释:丰在鄠县东,临丰水,东去镐二十五里也。

由此可见,武王姬昌将都城从酆迁至镐,但还是将文王庙立于酆。这段的内容是讲,周王朝决定在今洛阳附近建立成周,这是国家的大事,所以周成王从镐京步行到酆,进行祭祀,以告慰文王武王。

•《史记•楚世家》:康王有丰宫之朝。

《集注》解释:丰宫,成王庙所在也。

所谓“丰宫之朝”,史书记载,周成王在酆镐之间(今户县东)辟池,筑有灵台,周康王在此接见各国诸侯。灵台的具体位置在今长安区灵沼乡一带,有灵沼河(河今已干涸),河岸柳树成林,春时柳絮漫天,河面上一层雪白,因而古时鄠县八景就有“灵沼飞絮”一说。

另外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还记载着:“周公在丰,病,将没”,由此可见,虽然此时酆已经不是国都了,但周公却居住于此,文王庙和成王庙也在此,酆依然在周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史记》在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户县的主要有三件:

1.夏启和有扈氏之战

《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索隐》解释: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户亭。
《集注》解释:甘,有扈氏南郊地名。

事件的起末是:禹的儿子启是一个贤能的人,天下人都觉得他是继承禹的地位的合适人选,但禹却禅让于益。禹死后,由于益资历太浅,所有诸侯都脱离益的领导而转投启。他们说:“禹的儿子才是我们的君主。”于是启便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建立了夏朝。
但是有扈氏不服,认为这破坏了禅让制度,宣布独立,启就进攻有扈氏。双方在一个叫“甘”的地方发生激战。大战之前,启召集他的将领,说:“将军们,我告诉你们,有扈氏暴行逆天,违犯正道,上天都想灭掉它。今天我们只有替天行道了。三军各负其责,遵守命令的将得到赏赐,违反命令的将在祖庙前杀头。最终启战胜了有扈氏,平定了天下,父子相传也替代了禅让制。

关于双方激战的地方“甘”,有多种解释。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亭镇一带。《索隐》解释:夏启所伐,鄠南有甘亭。一些专家认为,在甘邑(今洛阳南)。还有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河乡一带。古有甘国于此,甘国是一个袖珍小国,国中最大的河就是甘河。《百家姓溯源》一书认为,甘姓就起源于甘河乡,皆因其乃古甘国之地。

个人认为,“甘”地应在户县,具体地点则难以考证,甘亭和甘河都有可能。夏的国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进攻有扈氏的最佳路线应越过黄河,从今渭南一带南下。而甘邑的地理位置却在河南中部,明显不符合常理。另外,《史记》记载,是“启伐之”,启是主动进攻有扈氏的,加之有扈氏仅为一诸侯国,实力并不强大,不可能主动进攻启,所以,会战的地点应在鄠国附近。

2.季历去世,文王即位。

《史记•周本纪》: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这个故事涉及到周王朝的多位先王。古公,全名叫古公亶(dan)父,是周王朝重要的一位先王。古公亶父在位时,周开始强盛,但不久却遭到戎狄(蛮族)的进攻,抢夺财物,古公亶父就给他们财物。但戎狄不满足,继续侵略,想霸占周的土地和人民。周的臣民都很愤慨,决心抵抗。但古公亶父说:“人民选择君主是让君主带给他们安定和平的,今天,戎狄为了霸占土地和人民才进攻我们的。人民不管谁是君主,谁能带给他们安定和平他们就选择谁。现在你们让我进攻戎狄,屠杀戎狄的人民成为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于是,古公亶父带领他的臣民渡过漆水和沮水,迁居到岐下(周之先祖封地原本在邰,今武功县西南。由于这次伟大的迁徙,他们来到了岐下,今扶风县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始改国名为周。正应了一句老话: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 :) )。周围的部落得知古公亶父如此仁慈,很多部落便归附了周。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三子叫季历。姬昌是季历的儿子,有圣人相。古公亶父说:“我们族人的强盛就靠姬昌了!”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亶父为了使姬昌以后成为君主要把地位传给季历,于是就到吴越一带去了。(呵呵,这和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康熙看中了乾隆才传位给雍正的说法有同共之妙。太伯和虞仲逃到吴越,文身断发。春秋时,吴越一带的蛮族均认为自己是太伯和虞仲的后代,周的旁支,中原有他们的一份,并借口于此进攻中原。)

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称西伯侯。季历死后,史书记载,“葬鄠县之南山”,就是今天的户县西郊陂头村,渼陂湖旁有一几十米高的土山,就是“王季陵”。

3.文王伐崇侯虎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而徙都丰。

西伯姬昌执政期间,沿袭了古公亶父、季历的政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很多有能力的人都归附了周。崇侯虎对纣王说:“姬昌累善积德,很多人都归附了他,恐怕以后对大王不利呀。”于是,纣王就囚禁了西伯。加之,崇国当时算比较大的诸侯国,在周的东南,它忠于商,成为周扩张的障碍,于是周便和崇国结下了大仇。后来周给纣王又是献美女,又是献土地,这样姬昌才算保住了性命,回到歧下。
其时,周国人民和善。“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受天下人敬仰。连诸侯都说:“或许西伯才是真正的受命之君呀。”这时,周开始了扩张,一连消灭了几个国家。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终于灭了崇侯虎,报了大仇。在沣水西岸修筑了丰,把国都干脆也迁到了这里,作为扩张的大本营。
这段历史《诗经》也有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PS:鄠县之名,从秦汉后一直沿用。建国后,因推行汉字简化,始改称“户县”。前两年,户县撤县改区的传言风风火火,有人说改区后称“草堂区”,有人说:“西户区”,有人说:“户余区”。余以为,无论何名,“户”字断不可少,因其字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包涵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死亡的人们的爱恨悲欢。“户”在,则其史在;“户”在,则其史亡矣!祝福户县~
发表于 2010-1-24 22: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dizzy:
发表于 2010-1-24 22: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funk:;P妙
发表于 2010-1-24 22: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发表于 2010-1-25 07: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dizzy:
发表于 2010-2-23 11: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考证一下这个。户县的历史。

  关中的人文历史简谱  

夏及夏之前的历史不是很清楚,
谁考证下户县和有户氏的关系,鲧治水的地方是在沣水么?
  
  说陕西堪称中华文化之源,不无道理。
  要了解关中,先简单的回眸人类在八百里秦川的发展史。
  115万年前,中国直立猿人就在秦岭北麓的蓝田公王岭一带繁衍生息。
  20万年前,蒙古人种的祖先、中国早期智人“大荔人”在今大荔县段家乡一带生活劳作。
  7000年前,代表老官台文化的华县泉护村遗址,证明新石器时代关中先民的智慧与耕织生产的发展。
  6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安东郊的半坡、姜寨先民已经能农耕狩猎。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黄土造人的神话,渊源此时母系氏族社会的崛起。据说临潼骊山的老母殿就是女娲墓。
  4716年前,即公元前2710年前的上古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生于湖北随州厉山,长于陕西岐山姜水(岐水),因以为姜姓。《史记·五帝本记》集解:皇甫谧曰:“《易》称庖犠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正义注:“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姜水即岐水,源出今陕西岐山。《水经注》:“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因以姜为姓。”宝鸡有炎帝陵。关于炎帝,一说其与黄帝同为少典之子,是兄弟;一说相差五百年。根据《史记》记载,两人相争而黄帝获胜推算,二者生辰相差不大。
  公元前2697年,“人文始祖”黄帝取代炎帝称帝,在位一百年,111岁去世,葬于陕西黄陵桥山。《史记·五帝本记》:“黄帝崩,葬桥山。”《皇览》:“黄帝冢在上郡桥山。”《括地志》:“黄帝陵在洛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中华民族将炎帝、黄帝并称为“炎黄”,后世为其“子孙”,从周代起,人们就开始每年在这里祭祀。
  公元前2672年,祖籍陕西白水县的黄帝史官仓颉创造汉字,改变结绳记事的历史。《旬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黄帝称他为“文字始祖”。现存有《仓圣鸟迹书》石碑。该县的史官镇,传说为仓颉的出生地。
  公元前2357年,帝喾的儿子放勋称帝,号陶唐氏,史称唐尧,在位100年。期间给颛顼之子、大禹之父鲧封国于崇。《史记·夏本纪》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崇,国名;伯,古时领导一方的长官。崇国:在今西安市西南。《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正义注:“皇甫谧云,夏鲧封。虞、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诗》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国之地也。”国,即城邑。到公元前1136,年周文王打败了崇国、杀死了曾在殷纣王面前诬陷西伯(文王),致其差点堕入火炭中被烧死(炮格)的最后一个王侯——崇侯虎。
  《康熙字典》解释:“崇,又国名。尧时崇伯鲧,商时崇侯虎,今西安府户县。《正伪》:‘嵩,古作崇,别作崧,非。’《正字通》:‘韦昭国语注:通用崈,崈、崇音义同。合崇、嵩为一,非。’”据以上所述,崇国并非嵩国,不是在嵩县,而“盖在丰、镐之间。”即西安市西南斗门到马王镇一带。也就是说,从崇伯鲧到崇侯虎,崇国已在丰镐之间的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存在了1221年。以此推算,西安(长安)的城建历史从唐尧封鲧为崇伯算起,至2006年,已经有4363年。
  公元前2297年,洪水滔天,尧帝听四岳荐言,命崇伯鲧治水,九年未能成功,被舜帝以“治水无状”为由“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史记·夏本记》)一说未死,后与儿子大禹共同治水。舜帝推举鲧的儿子禹继续其父之业。终将沣河治理成功。《诗·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说连绵不断的终南山是大禹治过水的地方。《诗经·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功。”记录了大禹治理崇国沣河的丰功伟绩。
  公元前2255年,周族始祖后稷弃作为舜帝的农师,在扶风、武功一带教民稼穑,种谷子和小麦。《诗·雅·生民》:“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即有邰家室。”《史记·周本记》:“(后稷)遂好农耕,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间法则之。” 被誉为“农耕始祖”。
  公元前2205年,舜禅位于禹称帝。《史记·夏本记》太史公曰:“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户氏……” 有户氏,称户国,在古崇国西,距离约三十五里。集解:“《地理志》曰,扶风鄠县是户国。”正义:“《地理志》云:‘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户国也。’有户亭。”南郊有甘亭。  
       公元前2118年,大禹的后裔少康执政。在位二十二年。《说文解字》:“古者少康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传说他是酒的发明者,曾在洛水上游的白水县西北造酒。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至今这里有杜康酒厂、杜康沟、杜康泉、杜康墓、酒坊遗址。杜康也被誉为“秫酒始祖”。
  公元前1797年,公刘:后稷的曾孙、周人首领,立豳国。《汉书·地理志》:“旬邑,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 《诗·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 豳,即今彬县境。
  公元前1198年,亶父,公刘的第十代孙,继承后稷、公刘之业,迁都岐山周塬。《诗·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公元前1185年,亶父之孙姬昌为西伯,后称文王。《诗·雅·大明》:“命此文王,于周于京。”
  公元前1136年,周文王征服崇国。《诗·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原来,周文王消灭了古崇国,杀了崇侯虎,发现此处地肥美,又有崇国的建设基础,决定建造“丰宫”,将都城由岐山的周原迁来沣河岸边,新建丰京。从此,这里就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的王朝建都史应从这一年开始计算。
  公元前1134年,八十四岁的周武王即位。《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是说,经过占卜问卦,取沣河东岸为吉祥地,武王建成镐京。
  公元前1001年周穆王姬满即位,公元前965 年周游天下。《穆天子传》传说他越昆仑山,过帕米尔,到中亚、西亚访问,受到热烈欢迎。嗣后便有西戎使臣来丰京做客。周穆王成为中国“外交始祖”。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从“公刘居豳”起,周朝在关中延续长达1027年;从文王“作邑于丰”起,西周在西安建都为366年。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迁都雍邑,今凤翔县境。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到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于灞河西岸轵道亭投降刘邦,在关中延续471年,在咸阳立都144年, 统一后的大秦为15年。
  公元前206年,到公元8年,刘邦称王建汉朝,到王莽灭汉,在长安建都214年。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长达7000多公里的商路――“孔道”,此道于2000年后(公元1870)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
  公元前100年,西汉中书令司马迁写《太史公书》,即《史记》。是中国最早的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形式。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32年,西汉从惠帝(公元前194年)开始,到汉成帝,经过了162年的积累,成帝把从全国收集到的书籍,藏在长安城未央宫的天禄阁、石渠阁,成为世界最早的国家图书馆。
  公元9年,到公元23年,王莽建国,新莽王朝在长安立都14年。
  公元190年,东汉献帝时,董卓迁都长安,到公元196年,曹操迁帝到许昌,东汉在长安立都6年。
  公元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汉军克,太子司马业逃长安,313年继位,称晋愍帝,西晋在长安立都4年;316年投降刘曜,司马睿继位称元帝后迁都建康,称东晋。
  公元319年,刘曜称帝,国号(前)赵,迁都长安。329年被后赵灭,前赵长安立都10年。
  公元350年,苻洪称三秦天王,建都长安,383年被后秦灭,前秦长安立都27年。
  公元383年,姚苌称帝,国号秦,史称后秦,411年被刘裕灭,长安立都28年。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逃到长安,被部将杀,元宝炬为帝,到557年,被宇文觉取代,西魏长安立都共23年。
  公元557年,宇文觉建周,史称北周。 581年为隋朝所代,长安立都25年。
  公元582年,杨坚建隋,称隋文帝。618年隋亡,在长安立都38年。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建都长安,907年被朱全忠灭,在长安立都290年。
  人类在关中的居住史:1150000年;
  西安市的建市历史,从公元前2357年大禹的父亲夏鲧,被尧帝封于西安西南的沣河岸建立崇国开始,至公元2006年,共有4363年。
  在关中称帝建都的朝代有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长达2177年。
  在西安(长安,含咸阳)建都的有13个朝代共有1189年。
  户县从公元前2205年禹帝封户国、有户氏起,到公元2006年,城建史为4211年。
  彬县从公元前1797年公刘居豳,至公元2006年,城建史为3803年。
  凤翔县从公元前677年秦迁雍,至公元2006年,城建史为2683年。
  除了以上十三个王朝外,另有四支农民起义军曾在长安短期称王,他们是:
  公元18年,赤眉起义,立刘盆子为帝,建元建世。24年攻入长安,26年退出。为期2年。
  公元23年,绿林起义,拥汉远支皇族刘玄为帝,建元更始,刘玄移都长安后背叛,25年被绿林军杀,为期3年。
  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即称皇帝,883年撤出。为期3年。
  公元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1644年攻入北京,1645年失败。约1年。
  关中,是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四塞之国”、“天下陆海”。是天然历史博物馆。向人类展示着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坎坷经历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关中,是一幅长达5000年的壮丽文明的历史画卷。八百里秦川无处不刻录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