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2-23 11: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考证一下这个。户县的历史。
关中的人文历史简谱
夏及夏之前的历史不是很清楚,
谁考证下户县和有户氏的关系,鲧治水的地方是在沣水么?
说陕西堪称中华文化之源,不无道理。
要了解关中,先简单的回眸人类在八百里秦川的发展史。
115万年前,中国直立猿人就在秦岭北麓的蓝田公王岭一带繁衍生息。
20万年前,蒙古人种的祖先、中国早期智人“大荔人”在今大荔县段家乡一带生活劳作。
7000年前,代表老官台文化的华县泉护村遗址,证明新石器时代关中先民的智慧与耕织生产的发展。
6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安东郊的半坡、姜寨先民已经能农耕狩猎。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黄土造人的神话,渊源此时母系氏族社会的崛起。据说临潼骊山的老母殿就是女娲墓。
4716年前,即公元前2710年前的上古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生于湖北随州厉山,长于陕西岐山姜水(岐水),因以为姜姓。《史记·五帝本记》集解:皇甫谧曰:“《易》称庖犠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正义注:“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姜水即岐水,源出今陕西岐山。《水经注》:“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因以姜为姓。”宝鸡有炎帝陵。关于炎帝,一说其与黄帝同为少典之子,是兄弟;一说相差五百年。根据《史记》记载,两人相争而黄帝获胜推算,二者生辰相差不大。
公元前2697年,“人文始祖”黄帝取代炎帝称帝,在位一百年,111岁去世,葬于陕西黄陵桥山。《史记·五帝本记》:“黄帝崩,葬桥山。”《皇览》:“黄帝冢在上郡桥山。”《括地志》:“黄帝陵在洛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中华民族将炎帝、黄帝并称为“炎黄”,后世为其“子孙”,从周代起,人们就开始每年在这里祭祀。
公元前2672年,祖籍陕西白水县的黄帝史官仓颉创造汉字,改变结绳记事的历史。《旬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黄帝称他为“文字始祖”。现存有《仓圣鸟迹书》石碑。该县的史官镇,传说为仓颉的出生地。
公元前2357年,帝喾的儿子放勋称帝,号陶唐氏,史称唐尧,在位100年。期间给颛顼之子、大禹之父鲧封国于崇。《史记·夏本纪》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崇,国名;伯,古时领导一方的长官。崇国:在今西安市西南。《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正义注:“皇甫谧云,夏鲧封。虞、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诗》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国之地也。”国,即城邑。到公元前1136,年周文王打败了崇国、杀死了曾在殷纣王面前诬陷西伯(文王),致其差点堕入火炭中被烧死(炮格)的最后一个王侯——崇侯虎。
《康熙字典》解释:“崇,又国名。尧时崇伯鲧,商时崇侯虎,今西安府户县。《正伪》:‘嵩,古作崇,别作崧,非。’《正字通》:‘韦昭国语注:通用崈,崈、崇音义同。合崇、嵩为一,非。’”据以上所述,崇国并非嵩国,不是在嵩县,而“盖在丰、镐之间。”即西安市西南斗门到马王镇一带。也就是说,从崇伯鲧到崇侯虎,崇国已在丰镐之间的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存在了1221年。以此推算,西安(长安)的城建历史从唐尧封鲧为崇伯算起,至2006年,已经有4363年。
公元前2297年,洪水滔天,尧帝听四岳荐言,命崇伯鲧治水,九年未能成功,被舜帝以“治水无状”为由“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史记·夏本记》)一说未死,后与儿子大禹共同治水。舜帝推举鲧的儿子禹继续其父之业。终将沣河治理成功。《诗·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说连绵不断的终南山是大禹治过水的地方。《诗经·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功。”记录了大禹治理崇国沣河的丰功伟绩。
公元前2255年,周族始祖后稷弃作为舜帝的农师,在扶风、武功一带教民稼穑,种谷子和小麦。《诗·雅·生民》:“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即有邰家室。”《史记·周本记》:“(后稷)遂好农耕,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间法则之。” 被誉为“农耕始祖”。
公元前2205年,舜禅位于禹称帝。《史记·夏本记》太史公曰:“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户氏……” 有户氏,称户国,在古崇国西,距离约三十五里。集解:“《地理志》曰,扶风鄠县是户国。”正义:“《地理志》云:‘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户国也。’有户亭。”南郊有甘亭。
公元前2118年,大禹的后裔少康执政。在位二十二年。《说文解字》:“古者少康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传说他是酒的发明者,曾在洛水上游的白水县西北造酒。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至今这里有杜康酒厂、杜康沟、杜康泉、杜康墓、酒坊遗址。杜康也被誉为“秫酒始祖”。
公元前1797年,公刘:后稷的曾孙、周人首领,立豳国。《汉书·地理志》:“旬邑,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 《诗·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 豳,即今彬县境。
公元前1198年,亶父,公刘的第十代孙,继承后稷、公刘之业,迁都岐山周塬。《诗·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公元前1185年,亶父之孙姬昌为西伯,后称文王。《诗·雅·大明》:“命此文王,于周于京。”
公元前1136年,周文王征服崇国。《诗·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原来,周文王消灭了古崇国,杀了崇侯虎,发现此处地肥美,又有崇国的建设基础,决定建造“丰宫”,将都城由岐山的周原迁来沣河岸边,新建丰京。从此,这里就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的王朝建都史应从这一年开始计算。
公元前1134年,八十四岁的周武王即位。《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是说,经过占卜问卦,取沣河东岸为吉祥地,武王建成镐京。
公元前1001年周穆王姬满即位,公元前965 年周游天下。《穆天子传》传说他越昆仑山,过帕米尔,到中亚、西亚访问,受到热烈欢迎。嗣后便有西戎使臣来丰京做客。周穆王成为中国“外交始祖”。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从“公刘居豳”起,周朝在关中延续长达1027年;从文王“作邑于丰”起,西周在西安建都为366年。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迁都雍邑,今凤翔县境。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到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于灞河西岸轵道亭投降刘邦,在关中延续471年,在咸阳立都144年, 统一后的大秦为15年。
公元前206年,到公元8年,刘邦称王建汉朝,到王莽灭汉,在长安建都214年。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长达7000多公里的商路――“孔道”,此道于2000年后(公元1870)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
公元前100年,西汉中书令司马迁写《太史公书》,即《史记》。是中国最早的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形式。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32年,西汉从惠帝(公元前194年)开始,到汉成帝,经过了162年的积累,成帝把从全国收集到的书籍,藏在长安城未央宫的天禄阁、石渠阁,成为世界最早的国家图书馆。
公元9年,到公元23年,王莽建国,新莽王朝在长安立都14年。
公元190年,东汉献帝时,董卓迁都长安,到公元196年,曹操迁帝到许昌,东汉在长安立都6年。
公元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汉军克,太子司马业逃长安,313年继位,称晋愍帝,西晋在长安立都4年;316年投降刘曜,司马睿继位称元帝后迁都建康,称东晋。
公元319年,刘曜称帝,国号(前)赵,迁都长安。329年被后赵灭,前赵长安立都10年。
公元350年,苻洪称三秦天王,建都长安,383年被后秦灭,前秦长安立都27年。
公元383年,姚苌称帝,国号秦,史称后秦,411年被刘裕灭,长安立都28年。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逃到长安,被部将杀,元宝炬为帝,到557年,被宇文觉取代,西魏长安立都共23年。
公元557年,宇文觉建周,史称北周。 581年为隋朝所代,长安立都25年。
公元582年,杨坚建隋,称隋文帝。618年隋亡,在长安立都38年。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建都长安,907年被朱全忠灭,在长安立都290年。
人类在关中的居住史:1150000年;
西安市的建市历史,从公元前2357年大禹的父亲夏鲧,被尧帝封于西安西南的沣河岸建立崇国开始,至公元2006年,共有4363年。
在关中称帝建都的朝代有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长达2177年。
在西安(长安,含咸阳)建都的有13个朝代共有1189年。
户县从公元前2205年禹帝封户国、有户氏起,到公元2006年,城建史为4211年。
彬县从公元前1797年公刘居豳,至公元2006年,城建史为3803年。
凤翔县从公元前677年秦迁雍,至公元2006年,城建史为2683年。
除了以上十三个王朝外,另有四支农民起义军曾在长安短期称王,他们是:
公元18年,赤眉起义,立刘盆子为帝,建元建世。24年攻入长安,26年退出。为期2年。
公元23年,绿林起义,拥汉远支皇族刘玄为帝,建元更始,刘玄移都长安后背叛,25年被绿林军杀,为期3年。
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即称皇帝,883年撤出。为期3年。
公元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1644年攻入北京,1645年失败。约1年。
关中,是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四塞之国”、“天下陆海”。是天然历史博物馆。向人类展示着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坎坷经历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关中,是一幅长达5000年的壮丽文明的历史画卷。八百里秦川无处不刻录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