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195|回复: 11

大唐西市看华阴“老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0 13: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宝成铁路 于 2010-4-10 13:48 编辑

老腔是一种土得掉渣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流行于华阴、华县、渭南、蒲城以至河南西峡、陕县和宁夏等地。现总共剩不到20个老腔艺人,已濒临灭绝。近年来,老腔最广泛的宣传有两次:一次是张艺谋《活着》,另一个就是话剧《白鹿原》中老腔的演唱片断。老腔表演,感觉确是震撼人心。最打动人之处,就在于表演者那种酣畅淋漓、物我两忘的神态。听听他们那些唱词,就会感觉这是他们生命的一种呐喊。这是4月8日在大唐西市《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会上,看到的陕西华阴“老腔”。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1).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2).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3).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4).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5).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6).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7).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8).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9).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10).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11).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12).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13).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14).jpg    大唐西市看华县老腔 (15).jpg
发表于 2010-4-10 14: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总共剩不到20个老腔艺人,已濒临灭绝。这话听着怪怪的,看台上的演员精神状态都还不错嘛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5: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宝成铁路 于 2010-4-10 15:17 编辑
现总共剩不到20个老腔艺人,已濒临灭绝。这话听着怪怪的,看台上的演员精神状态都还不错嘛
金陵游子 发表于 2010-4-10 14:15

请你看此贴——
华阴老腔——历史的天赐
60.190.233.*

1楼


  为了让我们现场感受老腔的魅力,张喜民招呼来了他的演出班子。张喜民、张拾民、张新民、张军民、张四季、李根贤六人各操各的“家伙”,他们熟练地上弦、调弦、试音后,在院子里为记者演出了《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斩黄袍》、《收五虎》等剧目的精彩片段。艺人们动情的演唱在几个简单乐器的伴奏下,竟产生出雄壮豪迈、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让人一时恍惚身之所在。很难想象,这群完全没有受过乐理训练甚至没有经过文化熏陶的农民出身的民间艺人,却在无形中为我们传承了最原生态,同时也是最宝贵的民间文化。

  说起老腔,还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人称“白毛”的老腔艺人王振中,他生来眉发如雪,对老腔有着出奇的领悟力。华阴人大都只知“白毛”而不知王老先生。王老先生不忌讳,还以“白毛”自居。“白毛”姓王却也是张氏一族老腔的传承。“白毛”年逾70,说起老腔就激动。请他唱《人面桃花》,他手抱月琴,一声夺人。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唱得人震撼落泪。

            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
            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  
                                老土:原汁原味

  老腔实在是一种很小的戏种,它只需5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唱)、后台、板胡。但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只不过,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赋就尤为重要。张喜民就具备这种天赋,不论是高亢的还是婉转的,他都能拿捏得当、完美表现。除了演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之外,“耍签子”及演奏各种乐器,则演出班子的每个成员都很在行。

  老腔生于华阴,生于张氏家族,曾经辉煌过。那是在明、清两代,华阴境内有十多个班社,活跃在周边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张拾民,是华阴老腔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他们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余个戏本。这些戏本几乎全是北宋、金、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西周、列国、三分天下、唐宋故事。翻开本子,可以看到用毛笔竖排记载下的一段段唱词,有的字旁边用圆圈作了标志,代表了演唱时应格外注意的部分。剧本大多由清朝流传至今,随着年代的久远,纸质已开始发黄变脆,好在艺人们早已对唱词铭刻于心,平时剧本几乎不用,只有重要的时刻才会拿出来展示一下。

  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这种土得掉渣的、独一无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就以这样的原生态,被原封不动地请到了大都市大剧院那豪华的舞台上,也被请进了央视的演播大厅。老腔,以这种最原始的风貌出现,却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

             保守的传承制度,局限了它的
             流传范围,也让老腔后继乏人
                                   困境:后继乏人

    作为家族戏传承的老腔有许多清规戒律,如:除非至亲,一般人不准入班;既已入班,不准再搭其他班社;剧本绝不外传等等。这种封闭保守的传承制度,既局限了它的流传范围,也让老腔后继乏人。因为仅凭演出的微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搭戏台子连演三四小时每人也不过20来块钱的收入,年轻人宁愿选择外出打工。

  原生故土、固守一隅的老腔目前只能艰难存活于华阴一地。在老腔皮影的鼎盛时期,泉店村一个村里几百口人,有十几个戏班,而如今,能演唱老腔皮影戏的不过十余人。在现在的班子里,年龄最大的72岁,最年轻的也已年近半百。老腔这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正面临传承乏人的致命危机。如何才能让老腔传承下去?成了困扰老腔艺人和关心热爱老腔的人们的思索。

  “一定要把老腔传下去,不敢叫灭绝了,传了这么多世,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张喜民对记者这样说道。这应该也是老腔艺人的共同心声。

   老腔参与话剧《白鹿原》的演出后,除了外地人,许多村里人也开始动心,有不少人表示了对老腔的兴趣  
发表于 2010-4-10 20: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台已经放过了,文化遗产
发表于 2010-4-10 20: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的很
发表于 2010-4-11 00: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尽管是一种表演。
发表于 2010-4-11 02: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犷  豪爽  一种原生态的美
发表于 2010-4-11 10: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到关注总是好的。
发表于 2010-11-8 19: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时间中央4套中国文艺放老腔的时候,真的看得我两眼热泪,我不是华阴人,但是听到那样的声音,看到那样真实的表演,人在外地的我真的被深深地打动,太美咧!
发表于 2010-11-8 19: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台上的这些乡党!
发表于 2010-11-9 08: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的实力派
发表于 2010-11-9 14: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犷  豪爽  一种原生态的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