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户县网站新闻!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官网)
户县本土 便民 公益 互助  XHUME.CC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查看: 5030|回复: 0

[发现户县达人] 10号候选人:王文颖---为邓小平摄影的户县籍科学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4 10: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文/郭永韬

勇攀珠峰,无限风光在险峰;尼泊尔边界遇险,探险家出生入死冰塔林;为邓小平照相,按快门者是辉煌人。罕见超凡的历史,鲜为人知的奥秘生活,造就了一位科学家。
在闻名省内外的小康村--户县光明乡东韩村,人们到处传颂着七十岁高龄的西安地质学院退休老教授王文颖义务开办中学英语辅导班,使该村大学生逐年递增的喜讯。
记者本来要采访老教授"满腔心血化余热"的故事,一采访却被王文颖教授十次进藏,七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北坡,为研究地质冰川及在测绘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事迹强烈地吸引着......

无限风光在险峰
王文颖一九三一年六月出生于户县东韩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一九五一年七月毕业于铁道部天水铁路学校的测绘班,一九五六年考入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一九六一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气象火箭轨迹观测研究。一九六二年初,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参加英国皇家地理研究会议时见到德国探险科学家施奈德编绘的"1:100000"比例尺"珠穆朗玛峰地形图",这事对竺副院长触动很大,回来后他向科学院提出了我国应着手研究测绘珠峰的大胆设想。一九六二年底,遵照毛主席指示,中国科学院冰川研究课题组六十余人开赴兰州,王文颖身在其中,他为能够实现自己痴爱的测绘愿望而倍感荣幸。期间,他虚心好学,在专业上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夜以继日攻读德语、俄语和英语,又从师于地质学前辈学部委员刘东生、施雅风先生。渊博的理论,自身的勤奋,加之名师指点,使王文颖如虎添翼。尽管当时生活艰苦,气候恶劣,沙漠地带饿死人的惨状令人心寒,但王文颖搞冰川研究激情不减,不怕危险,常常冒着凛烈的寒风登记考察数据,千方百计与藏民交朋友,慢慢地他穿戴打扮也成了藏民,给研究冰川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一九六四年,科学院课题组转移到易贡地区继续考察,王文颖作为研究'"尖子"又奋战在荒漠第一线。他很想登珠穆朗玛峰,但由于不具备登山设备,何时登珠峰还是个未知数。一九六五年底,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成立,随即开始了紧张有序的登峰准备工作。
一九六六年二月八日是王文颖记忆犹新的日子。解放军部队,国家登山运动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人员共计几百人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登峰大军。王文颖作为研究所的党委委员,又是"探险科学考察组"的带队副队长,他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
他自豪的是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我们强大的中国也要办到,而且还要办得更好。他是参与者,也是领导者,他有信心、有毅力、有责任去拼搏。
登山大军刚开始,大家精神抖擞,情绪高昂,但随着登峰的高度、空气稀薄得令人呼吸困难,尽管登山队员穿着特制的鸭绒防冻衣裤,脚穿高防滑登山鞋,背着特制的浓缩食品,但还是有一些人因身体不支而躺倒。王文颖在照顾同伴的同时,又要全身心地倾注在设计座标、特技测绘摄影以及记载考察数据上。他也是血肉之躯,同样也有高原反应,面对茫茫无际的冰峰,他完完全全凭着一颗对事业赤诚火热之心,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
探险考察队登峰的目标是海拔八千米,但登至六千五百米时,由于气候的恶劣,不少登山队员身体不支而搁浅。据王文颖回忆,他登峰途中与登山运动员,陕西同乡马高树(岐山人)经常互相帮助。这天晚上马高树到他的帐蓬与他交谈登峰感受,第二天早上,他醒来后发现马高树的十多斤重(包括浓缩食品、药品和登山应急品)旅行袋还在他处,王文颖深知旅行袋与登山队员的生命同样重要。他急忙翻山越岭赶到马高树的宿营他,未见其人,他和大家分途去找,最终在一崖底只见到了马高树的鞋和帽子,他的身躯已在"滑坡"时摔得只剩下两条腿。
一次王文颖为拍摄一组资料,摔伤后昏迷不醒,成了冰雪人,等同事把他抬回帐蓬,体温仍难上升,经过紧张抢救,才使他化险为夷。
这年六月,王文颖带领的探险考察队经过艰苦拼搏后,带着珍贵的考察资料回到北京。此次探险考察被随同前往的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纪录片《无限风光在险峰》,该片放映后,观众被中国科学家战胜大自然的英雄气概感动得痛哭,王文颖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向毛主席献礼
考察回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有关领导和人员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打成"资产阶级的学术权威"和"右派"分子,研究所所长被迫跳黄河自杀,被人用羊皮筏救上,惨遭批斗。显然,探险登山考察的行动被否定。这种情况下,研究所长告诫王文颖,考察资料决不能落入造反派手中。由于王文颖是贫农出身,心红苗正,造反派找不上茬,王文颖正好抓住机会,和可靠的同事利用科学院七楼一空房搞研究,两人一班,秘密进行工作。几个月后,他们研究珠峰和绘制珠峰地形图,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一九六七年,周恩来总理得知珠峰研究工作停滞,气愤地说:"研究珠峰之事是我批的,怎能下马?"科学院经整顿后,一九六八年三月,王文颖带领二十多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再度登攀世界屋脊。此次考察队登上海拔七千米处,考察圆满成功,成就令中外瞩目。
一九六九年十月一日前,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课题组负责人王文颖接到通知:中央安排科学院"冰川研究所"向毛主席献礼。
王文颖当时很忙,他安排课题组工程师雒世明(当时在北京)就近参加周总理举行的国宴,代表研究所将"1:25000"比例尺的珠峰地形图和"测定珠峰高程的方案编制"等震惊国际的研究成果献给了党中央毛主席。一名外国记者在采访时竖起了大拇指直呼:"中国不简单,中国科学家不简单,能把人迹罕至的珠峰从喜玛拉雅山'搬'到室内,王文颖不简单......!"
洛拉山(泥泊尔边界)遇险
"1:25000"比例尺珠峰图的问世,宣告了中国科学家勇克难关,和宣告了中国没有珠峰地形图的历史结束。中国科学院和"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没有满足现状,王文颖所在的课题组又向测绘"1:50000"比例尺珠峰图进军。次年初春,王文颖一行再次登峰考察。
珠穆朗玛峰地形复杂、险峻,登山者拄着冰镐,每人背着几十斤重的高山必备品和测量仪器,行走时几个人用绳子串在一起,挖脚窝移动前行。有一次,由于高原反应,王文颖的脖子几乎肿得和头一样粗,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唇干裂得象锯齿,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测绘考察仪器,为了补充中国--泥泊尔边界洛拉山口的地形细貌,王文颖带领课题组同事奔赴在雪雾迷茫之中。同事们见他身体虚弱,都劝他回帐蓬休息,王文颖却硬撑着身子准备回去为大家烧开水。临走时,为防止发生意外,好心的同事递给他一杆"英式步枪。"
傍晚时分。当课题组考察队员们回到营地时,哪有王文颖的影子?只见白皑皑的雪地上出现两溜野兽蹄印,是雪豹无疑。队员们知道凶多吉少,急忙分途去找,他们找遍营地周围,还是没有找见王文颖,大家都认为他成了雪豹的肚中之物。其实王文颖没有死,此时他正被冰山围困。
原来,王文颖顺着大家出发时在冰上刻的记号往回走,走着走着竟迷了路,钻进了千奇百怪的冰塔林。他尽力回忆,寻找出路,他几次鸣枪报讯,但仍未走出冰塔"迷宫"。
深夜十一时,王文颖仍被困在冰塔林,星星闪烁,他显得更加孤单,零下三十度的冰窖,随时都会吞没他。王文颖打着寒颤,但他没有畏缩,没有向大自然屈服,他知道,等候、畏缩只有向死神缴械。他不停地活动,嘴里嚼着牛肉干,以便体内产生更多的热量度过难关。当几个小时后同事们找见王文颖,他躺在测量花竿上已失去了知觉。
到了宿营地,王文颖浑身肿痛,无力张开嘴唇,同事硬是用竹筷撬开他的口,灌进了温开水和几粒四环素片,然而,他醒来后第一句话竟问的是"测绘照片拍的如何。"
据王文颖讲,那次遇险若再耽搁两个小时,他肯定不会再醒过来。他的同事都说:"老王人心好,事业心强,有老天保佑。"他为,又平摄影
王文颖与他的冰川研究课题组历经数次攀登珠峰考察,记载了大量的科学依据,根据有关资料测定分析,喜玛拉雅山在以每年一至二厘米的速度继续升高,印度板块和西藏板块仍在挤压,每年相挤收缩量约四至六厘米,课题对于提示板块运动的真实情况和喜玛拉雅山当时势态及珠峰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程有重大科学意义,随着王文颖课题组"1:50000"比例尺珠峰地形图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珠峰研究的权威成果在世界引起轰动。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八年,在巴基斯坦国对巴托拉冰川进行科学研究时,王文颖担任考察组副组长,在组长施雅风院士的领导下,主攻对巴托拉冰川的动态预报,使我国成为苏联、美国之后成功预报的国家。一九七九年,王文颖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团长出席在美国举行的国际"运动中雪"的科学讨论会,他与施雅风合作编写的《中国积雪研究和巴托冰川的雪崩》(英国剑桥出版社出版),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青藏科学讨论会,王文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学说已成为我国冰川研究的一大骄傲。王文颖因此被国际冰川学会吸收为会员,并担任中国科学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副主肛一九八0年五月三十一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王文颖和科学院冰研究所有关人士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受到了邓小平副主席的亲切接见。
这天中午,研究所所长对王文颖说:"下午邓副主席请咱们吃饭,你负责照几张像吧。"王文颖听了十分高兴,他急忙跑步准备上楼取像机,所长过来又招呼"多带两盒胶卷"。王文颖快速奔赴京西宾馆十四层楼,正巧在电梯上遇见中央军委领导杨勇、杨得志,他们得知王文颖是冰川研究所的,笑着问:"你登过珠峰吗?"当王文颖向他们告诉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后,两位领导高兴地握着他的手久久未放开。
下午吃饭时,王文颖急忙吃了自助餐,然后就举起了像机,在邓副主席身边不停地拍照,王文颖感觉邓小平很和蔼,他听邓副主席向王富葆(研究所成员)说:"你真的登上了八千米,真了不起......"
席间,邓小平和瑞士科学家甘塞尔和代塞尔亲切交谈时,王文颖选好角度,一按快门,邓小平笑容可掬地向他点了点头。邓小平接见日本学者时,王文颖抓拍了镜头,邓副主席微笑着对他说:"谢谢。"
这次照像,王文颖用了几盒胶卷,不少与邓副主席合影的照片都成了珍贵的资料。王文颖珍藏的邓小平与瑞士科学家的合影,至今王文颖仍爱不释手。他说:"能为邓小平照相,是我一生的荣幸。"
四十余载大山情
测绘事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先行性工作,也是被称为世界上最苦最累的职业之一。王文颖长期奋战在雪山、冰川,经常受到严寒、酷署、干渴,甚至饥饿的困扰。但他爱山如家,爱冰川胜过自身,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一九年,在祁连山海拔五千多米处测量冰崖面上积雪的年层深度,以解求近百年来的降雪量变化。冰崖下是五百多米深的深沟,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中德考察队的中方队长,年已五十岁的王文颖不顾劝阻,毫不犹豫地系上胸绳,顺冰崖而下......,这一探险场面被当时跟随采访的记者拍录下来,成为电视片《探索冰川奥秘》中引人人胜的精彩画面。
王文颖与大山有着特殊的情感,对喜玛拉雅山更有着天然的默契和不解之缘。平时,那怕正在休息,只要听到广播或电视中提到"珠峰"二字,他也会立即听个仔细,看个明白。
王文颖参加工作四十余年,与大山打了近四十年交道。他曾在祖国的喜玛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洒尽热血。在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山、欧州的阿尔卑斯山、美国的洛基山上挥尽汗水。其中他先后十次进藏,七次登上喜玛拉雅山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北坡,从事测绘及冰川研究,被中外新闻媒体称作"从冰雪世界走来的人"、"大山的儿子"。
几分耕耘,几多收获。几十年来,王文颖的冰川测绘实践中先后组织出版了《地面立本摄影测量基础及其应用》,与西德专家合著的英文版《青藏高原东部科学考察报告》以及《工程及近景摄影测量》等多部专著。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三年他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质科学系合作,从事《喜玛拉雅山地区板块运动速率》的研究课题,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由于王文颖勇于探索,孜孜以求,先后历任工程师、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他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高山测绘专家,他的业绩被编入《中国专家名人辞典》。
老教授的余热
五年,王文颖到西安地质学院创建测量系。他对测量学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成效显著。一九九一年国务院授予王文颖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九九七年,王教授退休后回到了故乡东韩村,看到偌大一个村子考上大学者廖廖无几,他没有袖手旁观,毅然开办起假日英语辅导班,利用星期天义务为学生辅导功课。五年来,在王文颖教授的辛勤辅导下,东韩村考上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加,有些家长过意不去,提着礼品答谢,均被王文颖谢绝,他说:"只要孩子成才,这是我最大的乐趣,如果给我送礼,就是看不起我。"王文颖教授义务开办英语辅导班,吸引了周围村镇的孩子们,王教授不论生熟人照教不误。他说:"要在有生之年将知识献给下一代。"
原载陕西《百姓生活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03684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网站营业执照公示】

平平安安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4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