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户网/西户社区网 XHUME.CC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接上期}(二)、用点化的争议 诗词是否用点化的修辞方法,争论颇为激烈。为了叙述方便,把主张用点化的一方称为挺方,把反对用点化的一方称为反方。 挺方的代表人物和论点: 徐增在《而庵诗话》中说“作诗之道有三,曰寄趣,曰体栽,曰脱化,而今人欲诣古人之域,舍此三者,厥无路由。”(诣,到。厥,其)。黄庭坚在《答黄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历,……古之能为文章者……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僧志洪在《冷斋夜话》中说“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选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看来“换骨法”即是前述的“取其意而化其辞”。“夺胎法”似前述“辞意兼取而略化”。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中说,李文贞授诗,则命人“先将十九首之类,句句模仿……其实是最初学诗一妙诀,从来名家作诗作文,大抵皆从此入门,但不肯说破耳。”杜甫尝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即斯理。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黛玉之口,先让香菱背古人诗,然后才让香菱写诗,道出了作诗的必由之路。诗尚雅,诗的语言要求有出处,其意在高雅。杨用修在《升庵诗话》中说“若无出处之语皆可为诗,则凡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凶徒之骂座、里媪之詈鸡,皆诗也,亦何必读书哉!”。岂能要求作者以猎奇为尚,而抛弃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另起炉灶,倒退到苍颉时代字字生造?当“夺胎法”与“换骨法”受到很多人否定时,潘德兴在《养斋诗话》中说“若虚(王若虚,字从之)深诋山谷……盖山谷在北宋自成一家,褒贬皆不所免。至江西君子尊为诗派初祖,则将独据坛坫,为一代主持,宜乎人不服,而其诗遂为集矢之地也。”(宜,大概)。“宜乎人不服”,已超越真理争鸣范围,应由道德法庭另案处理。 另外,在传统诗词里还存在暗合现象。暗合或偶合是指不谋而合,或偶然相合。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其一是由于读前人的作品多了潜移默化,自己写作时不期而然地与前人暗合;其二是由于某些诗人的经历遭遇、生活环境、思想感情与另外作者大致相似,在创作时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往往机杼相同,不谋而合。暗合与点化的区别在于点化为自觉,暗合为不自觉。《蔡宽夫诗话》里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王禹偁作诗本学白居易,他在商州赋《春日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佑云“老杜常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近,请易之!”。王禹偁欣然曰“吾诗精旨,遂暗合子美耶?”结果前诗不改。杜甫《漫兴》:“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诗反映了自己漂泊到成都作客的失意情怀。王诗反映了自己得罪了宋太宗,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心情郁闷。二人同在失意中看到同样情景,于是便发出同样感叹,立意造语自然就不谋而合了。还有虽不是写诗词的例子,其理与诗词中的暗合相同。周扬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对毛泽东说,你好象抄的《孙子兵法》。毛说,我确实参考了许多书,但我还没有见过《孙子兵法》。《三国演义》里的赤壁大战中,周瑜、诸葛亮同时亮出手掌中的“火”字。成语“不谋而合”也即此理。 反方的代表人物和论点: 唐人皎然在《诗式·三不同语意势》中说“偷语最为钝贼,……此辈无处逃刑。其次偷意,……情不可原,其次偷势,从其漏网”(从其漏网,任其逃亡,不作追究)。胡仔在《苕溪渔隐话》中说“剽窃他人诗句,以为己出……不可不戒。”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之名言,以余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拟古二字误尽苍生。”其语至为尖锐。 (三)、用点化的意义 点化的要领在于“化”,是诗词写作修辞之一,渊远悠久。与抄袭,剽窃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能相提并论。点化在于创造,推陈出新,化以新意。王彦辅在《麈史》中说“古之善赋诗者……率先工于用人语。”贺裳在《载酒诗话》中说“偷法一事,名家不免。”沈佺期的诗“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游。”,杜甫的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镜中看。”便是杜甫将沈诗熟烂于心,不经意间随手点化而成。“其实有唐诸家,往往语句相似颇多,大体坐此,非蹈袭也”。 点化的过程是作者对古人成语精思熟虑重新改造的辛勤劳动过程。对古人成语精细地思考品味越深刻,点化出的新语句含意越深广。古人成语与作者本意若有通合,点化时,作者要出于己意,巧妙不留痕迹地融合在自己的诗词中,才能避免生拉硬凑套用成语之嫌。 点化在于对古人成语推出新意、新面孔。点化,“化”者指活用。一变而活,要达到改变古人成语的旧面目,使点化后的语句有新意和新鲜泼的新姿态。推出新意,不只局限于词句,要达到从全局着眼,为全局表意起到其最佳的效果。要通过“读书之多,择字之精”“久而自出肺腑,纵横出没”达到天工人巧神妙无穷的境界。 点化在于为我所用。宋人葛立方(字常之)在《韵语阳秋》中说“诗人点化前作,正如李光弼将郭子仪之军,重经号令,精彩数倍”(将,统帅。重经,重新筹划。)。把前人一句或数句话语,抓住要领,化用一句话或数个词概括,可以达到诗词语工字简的要求,可以达到言词古雅、有书卷气的效果,使读者享受到古雅意趣。 历代诗词家,包括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等巨匠,都曾采取用典和点化的修辞方法,博得万世传颂,它是千百年诗词创作中的结晶,诗词后学者更应爱护它,勤拂拭!让它永远光辉灿烂。{全文完} |